基于文本文献解构《伤逝》的取名

2020-03-17 09:25夏文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期
关键词:伤逝文献文本

夏文光

摘  要:细读鲁迅小《伤逝》文本,结合文献史料,关照作者人生态度与创作思想并结合所处时代的语境。本文对小说《伤逝》主人公人名进行语义分析与解构,为读者开辟一个走近和理解鲁迅的新视角。

关键词:文本;文献;《伤逝》;取名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01

鲁迅力求用较少的文字传达丰富的信息。他曾说:“只要觉得能够将意思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1]他给呈现了如:阿Q、假洋鬼子、狂人、孔乙己等极富特征的名称。正如鲁迅所言:“制出一个简括的诨名,就可以比较的不容易忘记了。”“夸张了这人的特长——不论优点或弱点,却更知道这是谁。”[2]可见,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

细读《伤逝》文本,笔者认为:“子”、“君”指代依附与被依附,为奴性道德的层级关系;“子”本身可引申为从属关系,如:“子系统”“子课题”。即便是子君改名的趴儿狗“阿随”,也流露出主人公一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传统观念、一种依附性的封建旧思想。

奴性和依附性是传统人格基本构架,鲁迅早在《文化偏至论》中就提出了“张大个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要义也”的主张。[3]强调“我性”和“个人之人格”,鲁迅对于“自我”作为精神个体存在意义的肯定和张扬,是因为他较早就觉察到中国固有的思想制度、文化模式对正常的自我主体人格的扭曲和扼杀。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人只能沦为依附他人、为他人所奴役的奴隶。

“五四”新文化先驱在自我主体人格的理论构建中,将矛头直指使中国人养成奴隶性人格的罪魁——宗法制度。陈独秀还猛烈鞭挞“以己属人之奴性道德”的根基——“三纲五常”。他指出“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父为子纲,则子于夫为附属品。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君,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者。”[4]可见,鲁迅以“君”或“子”代替或隐含了小说中现实的“夫”与“妻”的关系,揭示的是一种国民性中根深蒂固的依附性与奴性本质。

“任何批评阐释,只要和文学作品提供的细节没有出入,都是成立的。”[5]涓生和子君的姓名也很可能是“反说”,彼此错位。如果互换一下,同样能阐明主人公本来的真实情状和性格特征,以及作者所欲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创作主题。

“史涓生”中的“史涓”为“死捐”的谐音,“捐”是“捐出”“放弃”的意思。女主人公因“爱的消逝”而放弃了“生”,因伤疼爱情的消逝而绝望地选择了“死”,以至最终导致 “捐生”而“死”的结局!这正是女主人公的现实遭遇和生活写照!如钱理群所言的鲁迅作品主题之一:“反抗、爱与死。”[6]

“子君”是“君子”的再度“错位”,不是真“君子”,而是“伪君子”,揭示的同样是国民性的“欺和瞒”。 “涓生”有着一副伪善的面目,在多数评论者笔下,涓生是一名受西方文化熏陶具有先进思想和较高觉悟的知识青年。然而,笔者认为男主人公史涓生委实一个伪君子,揭示其“欺瞒”的伪善面目在今天更具警示意义!

“涓生”并非像答尔丢夫一样那么露骨地勾引人妻、夺人家财。他只是为填补“空虚”、满足“欲望”、摆脱“困境”、求得“生存”而进行的一系列人生选择,心思全在自己,其实质皆是“私利”。因为自私、怯懦,又顾及“面子”,欲表现出“君子”风范,于是,只得采取“欺瞒”“说谎”“做戏”“健忘”的花招,企图“逃避”责任而“偷生”,呈现出“虚伪”的面目及“无特操”的言行不一。因此,涓生的伪,隐瞒得更深,欺骗的人也更多。正如鲁迅指出的“怎样敷衍、偷生、献媚、弄权、自私,然而能够假借大义、窃取美名……无论怎样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都不要紧……只要留下一点卫道模样的文字,將来仍不失为‘正人君子。”[7]

关于“‘正人君子的概念在鲁迅著作里出现了59次。[8]特别是小说《伤逝》创作前后作者的杂文如《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更是时常提及。苏雪林批判鲁迅:“其杂文自《华盖集》至《准风月谈》约十四五种,析其内容,攻击彼个人所怨之‘正人君子竟占百分之九十九。”[9]从20世纪初维新派的“铨才小慧之徒”“掣维新之衣,用蔽其自私之体”的“伪士”[10];到20年代的“正人君子”也是善于“假借大义,窃取美名”的“自私”之人;[11]30年代在论及“激进革命论”者时指出他们:是可以随时变换主张和口号的,因而也就无特操,鲁迅不常说新、旧,左、右,他说真、伪,是真诚地相信与坚守你的观点与立场,还是仅仅是一种表演,随时准备另换一个新的观点与立场。可以说鲁迅是用真伪作为衡量标准来划分知识分子的,这也是贯穿他一生的一个基本思想。

结语:

理解鲁迅小说对真善美的伤逝,对假恶丑的讽刺与揭露的同时,通过对主人公名称的解构,我们获得了“依附性说”、“伪君子说”的创新性发现。

参考文献:

[1]《鲁迅作品(五)·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时代文艺出版社,P53.

[2]《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P115.

[3]陈静,《鲁迅的彷徨与呐喊》,东方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P58.

[4]洪治纲,《鲁迅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P10.

[5]倪婷婷,《“五四”作家的文化心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P12.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7]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北京第1版,P17.

[8]《鲁迅杂文精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华盖集·十四年的“经读”》P107.

[9]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P245.

[10]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P272.

[11]郜元宝,《鲁迅精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P23.

猜你喜欢
伤逝文献文本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剧《伤逝》阐述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