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
民族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全民战争中,处处皆战场,人人是战士,形成了这个时代共克时艰的中国抗疫精神。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抗疫精神延伸在神州大地一行行逆行的脚步里,体现在一个个“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呐喊里,凝结在一笔笔捐款、一车车蔬菜的大爱义举里,闪耀在每一个人的坚守与奉献里。
如果说冲锋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是直面病毒的白细胞,那么在后方积极响应的基层与个体就是社会机体中的红细胞,他们为一线人员输送“枪弹”,提供保障,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扬“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的拼搏精神,为生命守护、与病毒赛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着力量。
他们中有留在武汉为一线医护人员送餐的外卖小哥,有奔袭千里、突破层层关卡为疫区医院送急需物资的货车司机,有一个人撑起一条生产线为疫区医院订单开工的小企业负责人……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超强细胞全力以赴、互相協作,才让我们的社会始终保持安稳的环境。
危难时刻,一个个普通人因为背负抗疫使命而变得不平凡。钢铁侠并不是天生就有坚硬的盔甲,只是有了想保护的人,才生出层层堡垒。
我们相信,有每一个人的默默守护、担当、奉献,我们终将克服困难,战胜疫情。
陈果
疫情结束后,我想起个大早,喝碗豆浆,看看大妈们跳广场舞,街头恢复喧闹,为防疫战斗过的人们在太阳底下惬意地走着……
陈果是湖北鄂州人,在武汉读过四年大学,毕业后就留在这个城市。他换过很多工作,当过推销员,干过广告行业,创过业也失败过,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一家连锁奶茶店做店长。
熊楚英(右)
他本想在春节前辞职回鄂州老家发展。没想到1月23日武汉“封城”,交通停运,他没走成。
人们出不来,说不定叫外卖的人更多,他索性报名外卖平台送起外卖。
上岗前一天晚上刷手机,陈果看到前线医护人员大年夜没饭吃,只能吃泡面。他心想,可能的话,明天开工,多跑几趟医院的单子,让医护人员吃上热饭。
没想到,一开工,第一单就送去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第二天,他又接到去武昌医院的订单。陈果还会接到一些社会爱心人士的订单,买了吃的、喝的,写明要送给医生护士们。大部分外卖员不敢去医院,陈果其实也怕。但他身上有着一股荆楚人惯有的“霸气”。“人更多怕的不是病毒,怕的是未知。医院的订单一定得送啊,只有把医护人员照顾好了,他们才能照顾其他人。再说医护人员还在一线和病人们面对面呢,我这属于二线人员,离感染源真的很远。”陈果说,只要做好防护措施,问题就不大了。他每天都要按规定测体温、消毒、领口罩。
陈果把去医院的见闻发在微博上,告诉网友这两个医院已经超负荷运转很多天,医生很不容易。
有一个单子让陈果印象深刻。这是一份送到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蛋糕。当时他以为是工作人员买的,快送到时给对方打电话,没想到对方说,“我不在武汉,请帮忙交给病毒研究所的专家们。”
陈果听了很感动,后来路过水果店时,他又买了些草莓之类的水果和蛋糕放在一起送了进去。陈果说:“在这个特殊时期,除了医护人员,就数病毒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最辛苦了。他们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研究出疫苗,让大家的生活恢复到正常,想想就觉得压力很大。”
这次过年留在武汉,陈果的爸妈挺担心的,每天都会问他情况。陈果和送外卖的兄弟们都学会了对家人“撒谎”。2月1日,他在超市取一个订单,妈妈发来信息要求陈果拍张照片给她。陈果拍了个小视频给妈妈,证明自己正戴着口罩呢,防护得很好。还告诉她,今天不上班,准备买菜回去做饭。这事儿就算瞒过去了。有时为了让父母少操心,就需要一点善意的谎言。
陈果说,“封城”期间的武汉是外人眼中的空城,但每一个房间里面,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努力等着武汉一天天变好。他认为,送什么都不重要,外卖小哥存在,就是种安慰,因为他们在证明“武汉不是座空城”。他希望武汉能早日回到它该有的样子,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烟波江上无人愁。
疫情结束后,我想多陪陪老婆和儿子,因为我在送货和隔离的半个月里,没回过家,只有老婆一个人带孩子……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上6点左右,熊楚英在安徽省宁国老家,正在和家人喝茶。
突然,手机持续震动,打开一看,是车队的宋队长在群里紧急招募,需要两名志愿司机,把一批救援物资送往湖北省赤壁市蒲纺医院,包括6.5万个医用口罩、5000件防护服和2300副护目镜。这些都是医院紧急从社会上筹集来的。
群里有300多名货车司机,队长一声令下,第一时间报名的就有100多人,其中就包括熊楚英和搭档。
熊楚英是中通快递宁国公司货车驾驶员。他有一个4岁的儿子,父亲是从乡镇退休的老党员。老人说,1960年前后,爷爷带着一家人从老家湖北麻城迁到安徽宁国。他的名字中有个“楚”字。他觉得,这就是他与湖北的缘分。但他没想到,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与湖北“相见”。
次日一早,熊楚英和搭档驱车30多公里,赶往存放救援物资的仓库。出发前,他告诉家人,只是去公司加班。
一路上,為了让医护人员安心,他们定时向医院的护士长发送车辆的位置。由于出发着急,他们只打了一壶热水,而高速服务区都停止营业,肚子饿了他们只能喝点热水顶一顶。
马不停蹄开了6个多小时,晚上10点多,他们抵达湖北赤壁。起初,他们到了赤壁南收费站,却发现进站口被封,车辆进不去。
由于湖北是疫情重灾区,高速路口封路。熊楚英很着急,赤壁南的工作人员提醒他们,去赤壁西收费站碰碰运气,那里或许可以进城。
于是,他们掉头前往赤壁西收费站,结果仍然无法进站。熊楚英只好拨打各种热线求助,之后又通过114查询各种紧急联系方式,拨打了可能联系的所有电话。
最后,他们找到疫情指挥中心的号码,把物资和车辆的图片以及情况说明,编辑成短信发送过去。不久后,指挥中心回电,他们可以进入赤壁城区。
经过消毒和三道关卡,1月27日凌晨12点多,他们终于抵达了赤壁市蒲纺医院。
他们刚一下车,护士长就递上了两碗热腾腾的面条。边上支着简易的锅,得知他们快到了,护士长临时下了挂面。医院的院长、书记都跑来卸货,1小时左右,车上的救援物资全部卸完。
完成任务的熊楚英和搭档回到宁国后需要隔离14天,期间不能见到家人。“我报名的时候,就想到了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现在上下一心抗击疫情,我们肯定得配合工作。被隔离后,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我会跟家人说我还在加班。”熊楚英说。
当记者问道,如果还有一次这样的任务,你会不会接?熊楚英毫不犹豫地说:“会!在疫情防控中能发挥作用,身为货车司机我光荣!”
疫情结束后,我希望上下游企业都能早日复工,工人们都回到生产线上,订单多起来,大家同舟共济,克服当下的经济困难……
袁传伟是江苏省苏州市盈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这是一家生产消毒器的小企业。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在盐城老家过年的他接到了无锡一位合作伙伴的紧急电话,疫情严重,武汉的医院急需200套过氧化氢消毒器,让他立即开工生产消毒器的配套产品。
接到电话的当晚,袁传伟立即启程,赶到苏州已是第二日凌晨。年前,厂里的工人都放假回家过年了,这时只有他一个人在。为了尽快完成这笔订单,袁传伟试着给工人打电话,虽然很多人愿意回来工作,可是当时公共交通几乎都中断了,村子也属于封闭状态。
订单紧急,为了能尽快完成这笔订单,早一点送到武汉,大年初三,袁传伟决定自己干。
每个工序袁传伟都会操作,他熟悉所有的生产线设备,“从数控机床编程,到更换刀具,到加工调试、质检、包装、送货……我都会操作,那就自己先顶着吧!”
袁传伟
1月27日,袁传伟紧急联系政府相关部门,办好复工手续,当晚就启动了生产线。
以往,这是一条需要5名工人分工协作才能运转的生产线,但现在,整条生产线只有袁传伟一个人。
从复工开始,袁传伟吃住都在工厂,每天24小时连轴转,累了,就趁着机器进入自动切割模式时,在沙发上小睡20分钟;饿了,就泡一碗方便面。偶尔,妻子也会给他送饭,帮他改善一下伙食。
这套消毒器的配套产品有十多个零部件,即便员工满员生产,做完200套订单,也需要15天左右,但袁传伟硬是一个人扛了下来。
2月12日,这条一个人的生产线,在整整运转16天后,终于完成了全部订单,只比正常情况下多用了一天。生产完毕的零部件第一时间发往无锡的组装工厂,组装完毕再送往武汉火神山医院和湖北疾控中心。
这16天里,他只回家洗过一次澡,换了一次衣服;每天加起来的睡觉时间,只有两个多小时。
说起连轴转的日子,袁传伟坦言,很辛苦,但能尽己所能,支援抗疫,他觉得值得。“我从来没有感觉是一个人在战斗,大家都是心连心,医护人员比我们付出得更多,还有在每个卡口检查疫情的人,他们更辛苦。”
随着合作企业陆续复工,原料短缺问题得到解决,袁传伟当即决定,再接210套零部件订单生产新任务,“疫情不散,我不休息。”因为心中有爱,有责任,哪怕一个人的力量,也能撑起一片天。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