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对延安文艺的观察与评价
——以1942—1947年为中心

2020-03-17 07:24:16马千隽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农兵文艺工作者边区

马千隽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由毛泽东1942年5月2日、23日座谈会上的系列讲话结篇而成,于1943年10月19日正式发表。《讲话》作为革命文艺运动的新航标,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里程碑,它规定了延安文艺的根本性质,指明了文艺运动的根本方向,端正了知识分子的创作态度,推动了陕甘宁边区文艺运动的开展。目前,学术界对《讲话》的研究比较深入,①当前学术界对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主要研究成果有高杰:《延安文艺座谈会纪实》,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黎辛:《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讲话〉的写作、发表和参加会议的人》,《新文学史料》1995年第2期;等等。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蔡清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传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0年第1期;纪桂平、贾玉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40年代的传播与接受》,《河南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金宏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版本与修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6期;刘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王建国:《〈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3年正式发表的缘由》,《党的文献》2012年第4期;刘增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版本考释》,《新文学史料》2013年第3期;郭国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与延安文艺政策的确立》,《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12期;等等。对延安文艺史的主要研究成果有艾克恩编:《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年1月—1948年3月)》,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孙国林、曹桂芳编:《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下的延安文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张正光:《论延安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6期;赵学勇:《延安文艺研究:历史重评与当代性建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等等。但对外国友人围绕《讲话》进行的观察和评价关注不够。部分到过延安的外国友人或远或近地接触过《讲话》及延安文艺工作者,他们基于亲身经历,以公正客观的态度,从新的视角观察延安文艺,记录下不一样的《讲话》精神。本文以曾到访过边区的外国友人为研究对象,着重梳理外国友人著述中的相关文献,挖掘其对《讲话》精神及延安文艺运动的认识,从一个侧面展示《讲话》的国际影响。

一、外国友人对延安文艺的初步接触

《讲话》曾产生不小的国际影响,自1945年12月首次出版朝鲜译本,《讲话》的内容先后被35个国家出版或摘译,传播范围涵盖亚洲、非洲、美洲、欧洲及澳大利亚,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除此之外,还有一批外国友人曾到访陕甘宁边区,近距离观察在《讲话》精神指导下的延安文艺,其得出的结论具有独特意义。

1944年5月,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由谢保樵及邓友德带领从重庆出发,途经西安及山西阎锡山总部,自山西渡黄河到达陕甘宁边区。虽然国民党当局迫于国内外压力勉强同意外国友人访问延安,但从未放弃对外国友人进行反共宣传。例如当局责令西安地区国民党军政要员搜罗所谓“中共叛徒”“受害者”“知情者”等材料污蔑中国共产党,①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33页。而这种手段却使外国友人更好奇延安的真实情况。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人以坦诚的态度介绍其具体政策,同时解答外国友人参观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到访的外国友人受到中共领导人的盛情接待,毛泽东甚至还与个别外国记者进行了深入交谈,加深他们对边区及延安的全面了解。外国友人对延安丰富活泼的文艺生活十分感兴趣,观看了多场戏剧、秧歌剧等文艺演出。延安文化界也专门举行了招待中外记者的集会,对延安文化协会的情况作了介绍。除夏南汉之外,其余外国记者在边区逗留了近五个月,这里蓬勃发展的文艺运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达延安一个月之后,美军观察组(代号“迪克西使团”)先后于1944年7月22日和8月7日分批抵达延安,观察组组长是戴维·D.包瑞德上校。虽然美军观察组级别不高,但具有外交性质。他们来到边区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情报,为评判中国共产党对日作战能力提供直接材料。中共中央对这些外国友人的观察采取了慎重态度,将此视为“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②《中央关于外交工作指示》 (1944年8月18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314页。,召开了多次报告会以“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及敌后战场的作战情况,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③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迪克西使团成员认为,共产党人的招待粗糙但又温和亲切。他们在延安时参加了各种宴会、舞会,观看了戏剧、秧歌剧,这些文艺作品的质量之高令他们赞叹。④〔美〕卡萝尔·卡特著,陈发兵译:《延安使命:1944—1947美军观察组延安963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谢伟思将亲眼观察到的情况及时写成详尽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高度赞扬共产党人,对延安的文艺也多有赞赏,称延安文化运动开展极为认真,整个地区犹如校园一般充满青春活力。⑤〔美〕包瑞德著,万高潮、魏明康译:《美军观察组在延安》,济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除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和迪克西使团,还有其他由于机缘巧合来到延安的外国友人。比如,来自美国 《时代》周刊的记者西奥多·H.怀特、在延安担任通讯技术顾问的英国教授林迈可、由共产党游击队护送至延安的英国物理学家班威廉、首位外籍中共党员李敦白、日本友人冈野进及共产国际驻延安联络员兼塔斯社记者彼得·弗拉基米夫(即孙平)等。这些外国友人以战地记者、和平医生、通讯员及观察员等身份来到延安,记录了边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外国友人对延安文艺特性的观察

学术界将《讲话》主要内容归纳为文艺与人民群众、文艺与政治、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界统一战线及文艺工作者的世界观与作风等几个方面。而外国友人对《讲话》的基本精神有另一番解读,在他们看来,延安文艺体现出明显的政治性、人民性、通俗化及民族化特征。

(一)延安文艺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

外国友人对延安最为深刻的印象在于“政治是至高无上的”⑥〔美〕白修德著,崔陈译:《中国抗战秘闻——白修德回忆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98页。。在延安,政治主导一切,包括文艺政策。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文艺工作,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66页。即文艺政策属于政治战略的一部分。彼得·弗拉基米洛夫曾于1942年7月10日将毛泽东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逐字翻译,在他看来,虽然是一份针对文艺问题的讲话,却更偏向于一份政治报告。②〔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著,吕文镜、吴名祺等译:《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外国友人观察到边区无论是共产党人还是工农兵大众都有着惊人的政治觉悟,文艺工作者也表现出对政治的兴趣。斯坦因在同丁玲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旧知识分子那套观念已行不通,他们在发挥文艺专长的同时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延安大学和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也致力于改变边区文艺工作者原本不适宜的创作方式,将他们培养成为抗战服务的文艺工作者,并用文艺作品来唤醒民众,全心全力宣传抗战。③《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第458页。在这样的形势下,政治标准成为评判文艺的第一准则,只有政治和艺术相结合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当时边区政治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团结抗日,文艺工作者围绕这个主题创作出许多深入人心的文艺作品,④〔美〕包瑞德著,万高潮、魏明康译:《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第81页。烘托了延安浓厚的抗战氛围。外国友人在边区访问时,发现边区文艺作品的内涵十分丰富,似乎暗含某种政治意味。特别是秧歌剧,这是一种对当地传统文艺形式进行改造之后的新型文艺,作为土生土长的人民文艺被共产党人和文艺工作者复兴和政治化后在陕甘宁边区内广泛传播,“延安政治舞台上最形象化的背景是群众大会、演戏和充满乡村情调的秧歌舞”⑤〔美〕冈瑟·斯坦著,马飞海、章蟾华等译:《红色中国的挑战》,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可见,延安文艺已不再是单纯的娱乐性活动,在《讲话》精神指导下的延安文艺逐渐成为政治的旋律,同时“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于政治”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6页。。延安文艺成功营造了一种活泼自然、积极抗战的气氛,促进了“群众向进步的正确方向转变”⑦〔美〕冈瑟·斯坦著,马飞海、章蟾华等译:《红色中国的挑战》,第212页。。

(二)延安文艺创作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出发

《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亲近工农兵大众的生活,以工农兵大众的实际生活为创作源泉,用工农兵大众习惯的方式去创作革命文艺。外国友人发现中共领导人和当地群众在同他们交谈时,总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政治用语,其中毛泽东最常说的便是“向群众和群众的经验学习”⑧〔美〕冈瑟·斯坦著,马飞海、章蟾华等译:《红色中国的挑战》,第96页。。共产党人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人民的支持上”⑨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张立程、付瑶译:《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第104页。,他们就像“社会关系的工程师”⑩〔美〕白修德、贾安娜著,端纳译:《中国的惊雷》,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257页。,了解工农兵大众的疾苦并懂得如何正确运用他们的力量,这便是共产党同国民党之间最根本的不同。中共与群众的鱼水关系一以贯之地贯彻在文艺政策中,共产党人善于利用当地人才和文化传统,将工农兵纳入其羽翼之下,⑪〔美〕李敦白、阿曼达·贝内特著,丁薇译:《红幕后的洋人——李敦白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号召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直至底层农民中间。从北京、上海、重庆等地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总是表现出一种自我优越感,他们虽同情工农兵大众,但却不了解工农兵的痛苦和希望,他们所倡导的无产阶级文学不过是“一种笨拙的模仿和造作”⑫尹均生、曹毓英编:《纪念史沫特莱》,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89页。,因此他们的作品始终无法真正打动人民,产生共鸣。而毛泽东在认识到这样的局面之后召集所有文艺工作者开会,改变他们自大的态度,纠正作者只为追求艺术的创作方向,⑬〔美〕哈里森·福尔曼著,陶岱译:《北行漫记》,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92页。号召他们主动去了解工农兵大众的生活,“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⑭《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4页。。那些“自命不凡、年轻的党内知识分子给送到农村去‘向人民学习’”①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张扬、张永澄、沈苏儒译:《我访问延安:1944年的通讯和家书》,新星出版社2015年版,第186页。,还有一些作家被安排到合作社学习和帮忙,在这样的实践中他们真正脱掉知识分子的优越感,深入了解工农兵大众的生活。②〔美〕冈瑟·斯坦著,马飞海、章蟾华等译:《红色中国的挑战》,第203页。外国友人对延安知识分子做了深入了解,斯坦因在同丁玲的交谈中得知延安文艺工作者已经丢弃了自诩清高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标准,学习创作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文艺作品。而在斯特朗同党外作家陈学昭的接触中,发现她十分赞同毛泽东对文学的见解。外国友人了解到一个事实:延安知识分子的本领以新的方式在广大工农兵中施展,利用他们在人民群众中所获得的灵感与素材创作出新的文艺作品。因此,延安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更加有意义,文艺作品也在边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延安文艺注重通俗化表现手法

共产党人对人民的了解是彻底的,他们会从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提炼出最基本的结论,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文化水平低的群众都能理解。③〔美〕白修德、贾安娜著,端纳译:《中国的惊雷》,第257页。毛泽东在《讲话》中也着重提到文艺的普及工作,指出文艺工作者在围绕时局环境及政治需求进行创作的同时,应注意利用传统的文艺形式,使文艺作品的内容及形式更加通俗。工农兵大众由于长期受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压迫,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只有浅显易懂的文艺作品才能够被其接受并迅速流传。因此文艺工作者采用更加通俗的手法去描写最贴近生活的内容,特别是各个剧团在巡回演出的同时还会就地取材创作新的作品。外国友人在观看当地戏剧的时候,也感叹这些剧目的细致编排、演员的训练有素及内容的通俗易懂,就连那些并不精通中文的外国友人也能看懂大概剧情。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中共着重发展街头文艺、秧歌剧等群众熟悉且没有过度修饰的文艺形式,倡导文艺工作者要和“在群众中做文艺普及工作的同志们发生密切的联系”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4页。。自1942年以来,秧歌剧成为陕甘宁边区民间文化的标志,也成为延安文艺通俗化的标志。文艺工作者与当地的工农兵大众共同讨论秧歌剧的创作主题,⑤〔美〕冈瑟·斯坦著,马飞海、章蟾华等译:《红色中国的挑战》,第206~208页。秧歌剧愈来愈成为一种人民自我表达的方式。福尔曼记录了他在延安看过的一场印象深刻的秧歌剧,主题是打击“巫医”、破除迷信,对当地军民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⑥〔美〕哈里森·福尔曼著,陶岱译:《北行漫记》,第93~98页。由此可见,延安文艺在通俗化改造之后被更好地用来鞭挞社会弊病、歌颂社会新道德风尚,将社会问题和政府主张展示给文化水平低的工农兵大众。⑦〔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3页。

(四)延安文艺表现出民族化的特征

中共领导人时常强调要研究中国自己的现实,呆板的马克思主义是要不得的,只有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有价值的。延安的民族主义氛围给外国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中国共产党在体制上明显受到苏联影响,但无论是中共的具体理论、政策还是延安的气氛和军民的日常生活都没有完全模仿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信条。在延安,共产主义已经在应用于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彻底中国化了,“中国共产党已经在自己的土地上生了根,把自己中国化了,民族化了。领导方针亦已完全符合中国的需求和中国的利益”⑧〔美〕白修德、贾安娜著,端纳译:《中国的惊雷》,第270~271页。。福尔曼从延安大学校长周扬那里了解到从前学校对学生的教导,过于注重传授西方抽象的艺术审美和创作方式,导致文艺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偏西化,忽视了中国本土的形式。⑨〔美〕哈里森·福尔曼著,陶岱译:《北行漫记》,第90页。而在《讲话》发表以后,西方式的话剧以及高尔基等剧作家的作品在陕甘宁边区的舞台上消失了,文学和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逐渐民族化,一切被认为有价值的中国传统文艺大规模地兴起。①〔美〕冈瑟·斯坦著,马飞海、章蟾华等译:《红色中国的挑战》,第138页。在延安最流行的小说便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水浒传》,以前那种受苏联鼓动的中文罗马化已经终止。在访问过程中,外国友人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人是深切的民族主义者,延安的整风运动使共产党人的思想更加中国化,在被层层封锁的岁月中共产党人已经学会了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②齐文编译:《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及解放区》,历史资料供应社1946年版,第22页。中共在每个领域都竭尽最大努力实现民族化,文艺政策也已完全适应边区的实际情况。③〔美〕约瑟夫·W.诶谢里克著,罗清、赵仲强译:《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66页。

三、外国友人对延安文艺的评价

《讲话》指导延安革命文艺运动蓬勃开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文艺的政治动员功能,促进了边区军民的革命干劲高涨,提高了工农兵大众的政治觉悟,凝聚了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于这些影响,外国友人也作出中肯的评价。

(一)延安文艺激发了边区革命热情

同重庆令人窒息的形势相比,延安及陕甘宁边区其他地方并无丝毫厌战的情绪,反而体现出“那种原始拓荒社会的坚定的战斗热情”④〔美〕冈瑟·斯坦著,马飞海、章蟾华等译:《红色中国的挑战》,第86页。。延安普遍存在的这种革命热情同丰富活泼的文艺生活息息相关。爱泼斯坦在同晋绥军区的政治委员林枫交谈时了解到,中共当下的任务主要是军事斗争、战时生产和文化工作,其中文化工作同前两项工作一样重要。共产党人认为只有做好了文化工作,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才不会被敌人压垮或毒化。⑤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张立程、付瑶译:《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第255页。外国友人观察到共产党人极其重视文艺的政治动员功能,他们号召文艺工作者学习《讲话》精神,创作出更有战时意义的文艺作品,促进边区工农兵大众的革命热情高涨,营造良好的抗战氛围。迪克西使团的谢伟思在1944年7月28日的报告中也曾记录:延安的“文化运动极为认真,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世界”⑥金城:《延安交际处回忆录》,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第196页。。可见,共产党人充分利用文艺作品来影响工农兵大众,⑦齐文编译:《外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及解放区》,第6页。在中共的领导下延安俨然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繁荣昌盛的“文化城”⑧〔美〕特雷西·斯特朗著,王松涛译:《心向中国——斯特朗六次访华》,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边区工厂会费的一半用于购买刊物及演戏,⑨〔美〕福尔曼著,朱进译:《中国解放区见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59页。每个县也被要求设一个秧歌队,使边区军民在耳濡目染中培养爱国抗战的情绪。外国友人对中共的文艺政策印象深刻,同时也表示十分认同。1944年7月19日,周恩来就中外记者团参观情况电复董必武时说:外国记者的访问态度颇为积极,他们一致承认延安“文化方向对”“中共组织力强”。⑩《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91页。在中共的组织下,延安文艺蓬勃发展,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对政治和军事的辅助作用。在这样的文艺氛围中,工农兵大众的生活更加丰富活泼,生产热情和革命斗志更加强烈。中共借助文艺激发了工农兵大众的革命热情和胜利的信心,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对抗日战争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延安文艺提高了工农兵政治觉悟

谢伟思曾记录延安的人民群众有着惊人的政治觉悟,这一方面是由于在《讲话》精神指导下的延安文艺表现出明显的无产阶级属性,工农兵大众在观看这些文艺作品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的内容,因此他们的政治觉悟也随之提高。1938年卡尔逊随同刘白羽等五位青年文艺工作者从延安深入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考察时,在榆林观看了一出由当地业余剧团编排的古典戏剧,当时戏中角色用的还是古代的传统行头。这显示出当时军队和人民对政治都不大关心的现象,人民只关心自己能否丰衣足食,士兵则只考虑是否有优厚的报酬。①〔美〕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著,祁国明、汪杉译:《中国的双星》,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页。自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这种文艺与政治脱离、文艺工作者立场不坚定的现象受到严厉批评,共产党人对文化进行了严格管理,无产阶级文化与非无产阶级文化的界限更加明晰,那些扰乱群众生产和抗战斗志的文艺作品已经退出边区的舞台。②〔英〕詹姆斯·贝特兰著,李述一、杜利格等译:《不可征服的人们: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战》,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页。在这样的形势下,文艺工作者们纷纷研读《讲话》内容,端正创作立场。党外作家陈学昭曾说:“作家比大多数人更需要精神食粮。”③李寿葆、施如璋编:《斯特朗在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87页。在《讲话》精神的倡导下,边区的文艺工作者们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学习社会”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2页。,学习为工农兵大众创作,将创作无产阶级文艺当成一种使命。他们在保留作品文艺性的同时,将中共的政治主张、取得的伟大成绩和时事热点贯穿其中,使边区军民对政治体制、生产任务和战斗情况有了深刻认识。同时为了使工农兵大众都能清楚了解作品的内容,往往政工人员在演出之前还会为他们做简短说明。在这样的文艺氛围中,无论文艺工作者、农民,还是苦力,所有的工农兵大众都表现出极高的政治觉悟,甚至能很准确地说明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和抗战纲领。⑤〔美〕约瑟夫·W.诶谢里克著,罗清、赵仲强译:《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第183页。由此可见,在《讲话》精神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的政治觉悟提高,创作出大批优质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在娱乐工农兵大众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他们的政治觉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高。

(三)延安文艺增强了边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毛泽东在《讲话》中曾明确指出:“革命的文艺,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61页。自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文艺作为政治的旋律,不仅带动了边区工农兵大众感奋起来,更使他们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合成一股同心同德共同抗敌的革命力量。外国友人观察到边区的文艺作品大都具有明显的宣传色彩,但是由于整个剧场轻松愉悦的氛围,使他们不仅忽略了其中暗含的政治宣传目的,并能在观看的时候感到欢乐。⑦〔美〕包瑞德著,万高潮、魏明康译:《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第81页。这些结合时代背景和政治需求创作的文艺作品具有明显的战时意义,其中以全力抗战、推进增产、武装农民为主题的作品占大多数。福尔曼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曾同士兵共同观看由前线剧团编排的戏剧,这出戏讲的是反扫荡中的故事,剧本从头到尾都贯彻着军民合作这一鲜明主题。⑧〔美〕哈里森·福尔曼著,陶岱译:《北行漫记》,第221页。这样的剧团在各个前线活动,既为前线士兵带去欢乐,又鼓舞士气。士兵的政治教育同文艺工作也有密切联系,共产党人常用戏剧做媒介向士兵讲述日本侵华简史,培养他们的民族义愤和斗争热情。另外,中共在推进生产增产上也借助文艺这一宣传手段,提倡每个人无论男女都要参加生产,帮助工农业增产,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⑨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著,沈苏儒、贾宗谊等译:《历史不应忘记》,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例如南泥湾战士们的事例被加工并广为流传,“宣传的方式有故事、歌曲、舞蹈,特别是戏剧”⑩〔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第240页。。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工农大众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长期抗战的物质供应。除此之外,中共还利用群众戏剧宣传其政治主张和抗战纲领,正如斯坦因所记录,秧歌舞似乎成为推广新民主主义各项政策最有效的方法。①〔美〕冈瑟·斯坦著,马飞海、章蟾华等译:《红色中国的挑战》,第206页。共产党人娴熟地运用文艺的政治动员功能,借助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增强人们对时局的认识和把握,激发全民的抗战热忱,使边区的工农兵大众被中共有效地组织起来,凝聚并增强了边区统一抗战的力量。

四、外国友人观察延安文艺的历史意义

通过观察中共文艺政策及文艺生活,外国友人对中共及边区军民的真实生活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外国友人将他们的所见所感记录成文传播到国统区及世界各地,纠正了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偏见,使得中共的力量得到重新评估,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外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重新评估中共的力量

外国友人不仅打开了延安的门户,更冲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在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陕甘宁边区之前,外界对中国共产党和边区的情况几乎都不清楚。对于驻重庆的外国记者来说,没有一个人能了解到封锁区里的真实情况,国民党更不允许外国记者在任何电报里谈到共产党有关情况的一个字。②《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第407页。因此,外界都是通过国民党的描述才对中共有所了解,而国民党描述下的中共和边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偏差,比如中共背信弃义拒绝抗日而进攻中央军、中共欺压人民、边区生活苦不堪言等。1943年3月,国民党以蒋介石的名义发行《中国之命运》一书,污蔑八路军、新四军是“新式军阀”,根据地为“变相割据”。③《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76页。但是当外国友人亲身深入陕甘宁边区之后,看到了与国民党所说的完全相反的情形,自然发觉此前种种皆为国民党的欺骗政策。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外国友人的访问和观察,坚持一切争取主动,实事求是地宣传。外国友人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边区的人民大众自给自足丰衣足食,文化运动火热开展,一切都井然有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在延安还参加过一场专门由延安文化界人士召开的文艺界座谈会,听取了边区文化运动情况介绍和晋察冀文化工作情况报告。座谈会上,吴伯箫表达对重庆和西安报纸的抗议:有些报纸声称他被共产党杀害了,甚至还在西安举行了所谓的“追悼会”,如今他与国民党代表当面对质,这些诽谤便不攻自破,真相大白了。④〔美〕冈瑟·斯坦著,马飞海、章蟾华等译:《红色中国的挑战》,第277页。而当外国记者回到重庆后,那些曾侃侃谈论中共罪恶的人也都不再热切地来见面了。⑤《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第497页。会后,延安文化界在大众戏园公演秧歌助兴。在访问的过程中,外国记者很快便将中共及边区的消息传播到世界各地,称赞陕甘宁边区的军民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延安精神朝气蓬勃。由于外国友人透过国民党严密的封锁对边区情况作了深刻观察和生动报道,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的真实情况及其对于协助国内外抗日事业的重要地位逐渐为世界所了解。虽然外国友人的访问不属于正式的外交往来,但无疑增进了外界对中共的了解,戳穿了国民党对中共的污蔑,纠正了外界对中共的偏见和错误认识,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被重新认识和评估。

(二)重塑中国共产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热情接待了到访边区的外国友人,并为他们的访问行程做了周密安排,带领他们观看了多场文艺晚会,让他们在休闲娱乐之余也能感受到边区井然有序、朝气蓬勃、自由民主的氛围,使他们见证到中共无所不在的能力。“马厩似的礼堂”里上演的戏剧不仅吸引了当地兴致勃勃的观众,也吸引了充满好奇的外国友人,特别是在那些人人都会参加的、充满乡村气味的星期六舞会上,外国友人们也会开心地跳起华尔兹舞和狐步舞。⑥《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第510页。与重庆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气氛相比,毫不做作的共产党人令他们十分欣赏。边区的人们不论年龄多大,都看起来特别年轻,而且充满活力与信心。中共之所以具有这种显著的生机和力量,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共产党人大部分时间都生活战斗在严密封锁中,承受着比国统区更大的压力,但是他们并没有奄奄一息,反而在封锁区内壮大起来。他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克服了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已成为他们的天性。在边区,中共秉承自给自足、艰苦奋斗的精神掀起大生产运动,外国友人在参观南泥湾时观看了士兵和他们的妻子们表演的现代舞蹈,领略到他们对开垦南泥湾成就的自豪感。另外,国统区和解放区的知识分子也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待遇,国统区的知识分子由于常年受到严重的经济压力和政治压制,已经丧失了原有地位及创作智慧。而延安的知识分子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得以更好地发挥。比如用通俗的歌曲、戏剧、连环图画等文艺作品唤醒民众,全心全力为抗战服务。外国友人在其亲身经历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充满活力、深得民心、独立自主、奋力抗日的队伍。1944年8月3日,美国旧金山电台在《美国之呼声》节目中便广播了美国著名报纸《纽约时报》《纽约论坛报》《基督教警世报》上由驻延安记者发出的通讯,称赞陕甘宁边区的工农兵大众,并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他们的军队不依赖外界援助,自己生产自给自足,并且对他们的事业充满了信心。这些报道不仅增进了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为中共的国际统战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在边区的访问和观察过程中,外国友人深刻认识到:救中国,非共产党之力量不可。外国友人在考察《讲话》和延安文艺的同时,对中共和边区的真实情况也更加了解,他们的访问和观察不仅揭穿了国民党对中共的污蔑,重新塑造了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而且他们还清楚地认识到共产党人在对日作战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美军观察组未到延安之前,美国总统罗斯福便对延安和中共的情况十分感兴趣,1944年5月26日他和斯诺谈到,在开罗会议期间他向蒋介石夫妇表达过希望中国内部能够联合起来反抗日本的意思。①《中外记者团和美军观察组在延安》,第506页。而当外国友人来到边区考察并收集情报的时候,也证实了共产党人不可小觑的军事技巧和作战能力。他们发现这里不仅前线的士兵在积极战斗,更有文艺工作者在后方创作大量鼓舞士气的文艺作品,以激励工农兵大众的抗日热情。他们认识到这些被国民党称为“共匪”的人们,实际上是一群不畏艰难的爱国之士,延安各界人士都真诚地希望抗日。而外国友人在他们的通讯稿和政治报告中也肯定了共产党的军队在抵抗法西斯战争中的价值是国民党军队所不能及的。1944年6月10日,美国《星期六晚报》杂志刊载斯诺的《六千万被忘掉的同盟者》一文,对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意义有精辟的见解。外国记者不仅点明中共军队潜在的战斗力,更意识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认为“要取得远东胜利必须有国共两党之间最高度的合作”②《谢觉哉日记》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8页。。1944年7月1日《纽约时报》刊载的《中共领导下的军队是强大的》一文也指出:“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对日战争中,是我们有价值的盟友。正当地利用他们,一定会加速胜利。”③社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解放日报》1944年8月15日。当这些电讯传出边区后,国统区内舆论沸腾,人民群众及民主党派人士对国民党的抨击越发响亮,国民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迫使蒋介石考虑同共产党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外国友人对《讲话》和延安文艺的考察巩固了国共合作,进而促进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外国友人对延安文艺的观察和评价客观、冷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重大社会影响,也记录了延安文艺工作发展的真实状况。

猜你喜欢
工农兵文艺工作者边区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可亲可敬的工农兵
西部论丛(2019年17期)2019-10-14 14:40:42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31:39
工农兵大学毕业的不好分配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中国火炬(2016年12期)2016-05-03 07:05:45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湛江文学(2015年2期)2015-12-18 14:04:57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艺术百家(2015年1期)2015-04-07 04:44:47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军事历史(1998年3期)1998-08-21 02:59:36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
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1-18 04: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