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勇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80后”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80后”属于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一代,既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福利,又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相对而言,“80后”书法群体更有自己的想法,更能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和开拓创新的锐意。近些年,书坛对于“60后”的关注与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相对于“60后”与“70后”的成熟与定型,“80后”书法群体更具探讨的价值。因为,这个群体中年龄最大者已届不惑之年,最小者也已而立。这个年龄段的书写者,虽然拥有了深厚的积淀,但尚未完全定型,尚有很大的可塑性。在书法艺术领域对“80后”这一群体进行学术梳理与反思,对于未来二三十年的书法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1世纪初,一些年轻的艺术工作者开始在各自的领域发出声音,学界相继出现了“80后文学家”“80后诗人”“80后美术家”等称谓。2003年,《汉风》杂志首次提出“80后书法群体”的概念,并连续多期刊登了数位“80后”书法作者的作品,让外界对于“80后”书法群体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概念的提出不过是出于一种标识的需要,只有真正关注该群体的文化背景、创作状态与书法观念,方能更加深入地对“80后”书法群体进行研究、总结,甚至进行书风引导和学术干预。
图1 徐右冰草书横幅
整体来看,“80后”书法群体对传统的亲和感远远高于“50后”和“60后”。“由于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关系,生于上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学者对传统大致会有一种反叛意识、抵触意识。”此外,“80后”大多是在国际文化大交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世界文化也表现出一种平常心,似乎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现代意识。加之这一代人更加强调个人意识、个人表达,反映到书法上,就是对微观的、细节的关注,以及在形式上的创新意识。所以,“80后”书法群体笔下的表达显得更加细腻,他们不仅表现的内容是新的,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不再满足于太过老套的形式,而是大量借用各种艺术门类的方法来营造“新颖”的形式,如拼接、渲染、作旧等技术手段。可以说,最近十多年书法在形式上的进步,多有赖于“80后”书法群体的探索和身体力行。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与国学热、书法热等文化形式的持续升温,我国高等书法教育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各高校开办书法教育专业之势头如火如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我国开办书法专业的高校不下一百三十余所,还大有增长之势,近五年来便新增约50所,其中不乏国内一流高校,形成了高等书法教育本、硕、博完整的培养体系,“80后”书法群体便是这一现象的首批受益者。当代意义上的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始于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创办的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高等书法教育有了广泛而全面的发展,书法专业开始出现在艺术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哲学等门类的招生目录下,形成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为书法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且该时间点正值第一批“80后”开始步入大学校园,之后或考研深造、或从事书法教育、或是在编辑出版、文博研究等领域工作,“80后”书法群体开始在当代书坛崭露头角。
“80后”书法群体几乎全部接受过大学教育,且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对书法艺术充满了敏锐的察觉力和行动力,新文化与新思想的涌入,使之看待传统的眼光与心境相较于前人来说已大不相同,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其对世界新面貌的理解,或许能为书法艺术带来不同以往的新气象,故而“80后”书法群体的作品大都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且多有探索意味,不拘一格。
当下书坛,“60后”与“70后”普遍作为各省、市书协的主要工作者,发挥着巨大作用。“80后”书法群体通过不停地投稿,争做书法队伍的排头兵。当今书坛的“50后”“60后”“70后”实力派书家们在创作上各有千秋,他们对“80后”书法群体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种情状大抵类似欧阳修看到苏轼文章后所说的这段话:“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笔者通过对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12)、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15)、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2015)、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2018)、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2019)共五项展览的数据分析发现,近十年来,“80后”书家在全国重大书法展赛中的表现不仅可圈可点,而且呈现上升的发展势头。五项展览中,“80后”入展所占比例分别是14.22%、15.66%、17.13%、24.56%、25.10%,由2012年的14.22%到2019年上升到25.10%,“80后”书家的入展比例占到所有入展人数的四分之一,而且这个过程是逐步上升的,体现出“80后”书法群体创作的稳定性。
表1 “80后”书法群体入展情况表
图2 “80后”书法群体入展比例曲线图
中国书协成立以来,各种规模和形式的书法展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且“80后”书法群体多是通过展赛步入当代书坛。同时中国书协坚持“推陈出新”的发展理念,逐步将接受过系统书法教育的“80后”群体阶梯性、层次性的纳入书协培养体系中,采用技法与理论并重的培养模式,为“80后”书法群体的茁壮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1世纪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时代,任何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在互联网的推动下蓬勃发展。只有怀着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才能在互联网时代立足与发展。“80后”书法群体无疑是信息时代的受益者和弄潮儿,在新媒体的背景下,“80后”书法群体的形象传播不仅是传统的实物传播、口头传播、纸质媒体传播和广播电视传播,更有了网络传播、手机媒体传播、数字化传播等新的虚拟传播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物与虚拟两种传播方式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起到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传播效果,在移动传媒、大数据、互联网+的默契配合下,“80后”书法群体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媒介手段及受众的接收方式和接受速度,都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越,为“80后”书法群体的快速崛起和受众的广泛接受,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图3 王玺篆书中堂
“80后”书法群体普遍接受过专业且系统的院校书法教育,即是科班出身,能作为“国展”中的创作主力,又能在各大书学研讨会中脱颖而出,亦能通过雅集、访学等形式互相促动,加之互联网的大力宣传和推广,“80后”书法群体的成长条件显得如此得天独厚。与“60后”“70后”更多地受到“全国中青展”的影响不同,“80后”书法群体创作者则是在“国展”与“兰亭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一点需要厘清。“中青展”书风倾向于打破旧世界,开辟新天地,故而将取法对象转向民间书迹。民间的陶文、邢徒砖、墓志、摩崖等都成为师法范本,故而书风奇崛者多;“国展”(特别是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以后)与“兰亭奖”则转向传统的二王帖学书风,追求流美与雅正。既如此,“80后”书法创作的整体面貌就不难理解了,他们是恪守传统的一代,是创新不足,但守成有余的一代。
毋庸置疑,当下书坛的各项重大展赛中,“80后”书法群体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中坚力量。相较于“60后”“70后”书法群体功成名就后逐渐退出各大展赛来看,“80后”书法群体仍需要通过在各大展览赛事中获奖、入展来彰显自己的创作实力。在当下书坛“80后”书法群体中,从技法水平、获奖数量、活跃程度等综合指标来看,徐右冰、王玺、曾锦溪、陈阳静、欧阳荷庚、龙友、彭双龙、王军领、冯伟、张丰、颉江泊等人已逐步成为“80后”书法群体实力书家的代表。
在“80后”书法群体中,徐右冰以其带有标示性的草书斩获了包括“全国奖”、中国书法“兰亭奖”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奖项,获得了个人展赛成绩上的大满贯。徐右冰草书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是恪守古人法则,用笔、结构上十分精准;二是书写状态的“不激不厉”,所以整体风格一似东坡解鞍溪桥,策杖缓步,徐徐而来,颇得清远萧散之旨。
王玺在书法上兼攻五体,艺术面貌比较全面,其篆、隶、行、草四种书体在全国性展赛中皆有获奖。王玺的篆、隶书将赵之谦的烂漫与天趣寓于邓石如的古朴沉着之中,呈现出典雅庄重又不失艺术张力的面目;其行书强化赵之谦的书写性的同时弱化了笔法中雕饰性的成分;其草书取法黄庭坚,并参以晚明大草的艺术表现方式,增加了雄浑厚重的成分,并突出点、线、面的构成关系。
曾锦溪曾接受专业系统化的书法学习,其行书气象雍容,笔势凌厉。面对举目皆是的“二王”一脉小字作品,曾锦溪能别开一径取法清代人书风,并以大字呈现,反映出他是一个有主见的习书者。曾锦溪的大字书法气势雄强,取法何绍基与赵之谦,于谨守法度中见开合变化,于端严厚重中具正大气象。其用笔,藏露并施,中侧并用,既能在保留何绍基沉着俊爽风貌的基础上而具灵变之意;结字则宽绰开阔,落落大方,以赵之谦方整之结构为主;章法上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及字势的欹侧。曾锦溪在宗师法颜真卿、何绍基的基础上,熔铸了自己的理解和追求,不囿于时风。作为一名“80后”青年书家,锐意进取,学古深刻静穆,心态稳定朴实。
陈阳静书法最大的特点是,他将自身创作与当代书法史学研究的推进紧密相联。在很大程度上,一种书体进入创作视野之前需要史学定位与廊清,加之对汉简笔法的认识把握需要一个较长技术准备过程,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代汉简书法的创作高度。陈阳静选择汉简作为创作目标,避开了当代中青年书家大多围绕“二王”帖学的取法路径,可谓目光独具。陈阳静对汉简的取法首重形似,将汉简烂漫恣肆、翰逸神飞的草书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欧阳荷庚小字舒缓优雅,大字沉着痛快。其大字行书学苏轼,东坡书沉实肥腴,欹侧宽扁,赵孟頫评曰:“东坡书,如老熊当道,百兽畏伏。”欧阳荷庚对苏轼书法作了深入思考,并归结为“势”,即发现了苏轼书法“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用笔特点。欧阳荷庚创作时破空杀纸,有意无意地体会着苏字“老熊当道”的纠纠气概和凛然不可侵犯的落落风神。近年来,欧阳荷庚在创作中融入了黄庭坚书法的奇崛开张,让笔下原本偃卧欹侧的苏字“站”了起来。
龙友对古代“经典”有着精微的阅读与把握,并能站在“当下”的前沿,力求贴近古代优秀的书写者们。书法传统就像一个漩涡,有着强大的吸附性,常常让学书者进入以后便难以自拔。龙友对书法传统时刻保持着热情和批判精神,过滤经典并重新加以认定,这显然受到乃师邱振中先生的影响。
彭双龙取法“二王”行草一脉,早期崇尚晋唐风韵,悠然自适,并连续斩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奖”“群星奖”“中国书法院奖”等大奖。其作品用笔轻松,灵动细腻;结字娟秀,精巧自如;线质浑圆,张弛有度;墨色丰富,躁润相间。近年来,又深研古法,不断探索,在以前“二王”小字的基础上拓而为大,加之留心读书治学,撰写学术论文,欲执艺舟双楫,追求创作与学术并进,气象随之生变。
王军领初以行草书为主,融魏晋二王书风及章草为一体。近年以汉隶为基,兼习清代隶书,取隶书雄浑正大气象,追求墨色饱满,苍劲厚重。冯伟亦擅长行草,主要师法“二王”,旁涉唐宋诸家,书风清雅纯正,令人眼前一亮,其行书能得方圆之法,宛转有生趣而真意不失,一派天真烂漫。
还有很多“80后”书法群体在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限于篇幅,本文不一一列举。
在给予“80后”书法群体充分肯定和赞扬的同时,也应看到“80后”书法群体的身上也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尽管当代书坛中的“80后”书法群体在一些重量级展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荣誉,但由于人文内涵和文化素养的匮乏及缺失,使得“80后”书法群体中很难有人能与前贤们相提并论,遑论超越。“80后”书法群体开始集中出现在当代书坛时,正值新时代下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剧烈冲击,“80后”书法群体首当其冲,其中一些思想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抵触和排斥,转而全面的接受西方文化,认为技法实践才是书法艺术的重中之重,现代书法是纯艺术形式,是造型和空间的艺术,只要锤炼好技法,便能无往不利。带来的问题是,如果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那么中国书法还会是中国书法吗?而且“80后”书法群体即便是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与接收,也是浅显的,缺乏更高层次和更加深入的理性理解,且随着新时代下文化自信的逐步升温,“80后”书法群体的部分人又开始调转船头,重新走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认同与再学习。
技法锤炼的再好,如果没有文化内涵的加持,终究只是无源之水,最后只会成为一名书匠,是走不长远的。所以,“80后”书法群体在漫长的书法之路上大都需要调整目标,即由重技轻道到技道双进,从近些年中国书协举办的国学修养班、国学大讲堂的学员中,我们看到了大量“80后”书法群体的身影,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80后”书法群体大都是单一的学院式成长背景,这种成长背景造成这一代人有教育优势,也存在社会阅历的不足,这就难免影响到其对作品的思想深度、社会历史、人物与美的理解。对技术的关注大于对观念的关注是这一代书法人比较突出的特点。
“80后”书法群体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注重个人成就的取得,而缺乏社会担当。在当代书法的发展进程中,“80后”书法群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对书法艺术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探索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的呈现上,“80后”书法群体承认并自觉接续了书法艺术的未完成性,并深入挖掘当代书法艺术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以西方思想的融合为契机,“80后”书法群体的部分人致力于将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书法形式相结合,以对书法作出符合时代特色的艺术阐释,加深了对书法本体的关注和放大其艺术性的探索。我们可以发现,“80后”书法群体中一部分人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会加入西方现代主义的因素,以自由的态度对书法中传统的笔法、章法、墨法等作出调整,加大了对作品整体结构的把控。
展厅时代下的书法艺术,对创作作品的装潢和设计都别出心裁,在创作前也会有反复试验与选择,这种融合西方艺术观念的书法创作便是以第一批接受过专业院校训练的“80后”书法群体为代表。类似于这样的探索模式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体现出“80后”书法群体将传统书法的审美性转换为当代书法视觉性的有益探索,或许能为书法艺术在时代语境下的发展激发出新的途径与内涵,为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别开生面。
面对古今悬隔、风雨激荡的当代情境,“80后”书法群体如何接续传统,进而创作出“完美”的作品?从古代最优秀的书写中体会高超的书写技巧和富有朝气的古典精神,无疑是完成现代转型的重要基础。此外,还需要有敢和古人争一席之地之决心,从而能以技向道,由道求新,创造当代书法的新境界。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艺风貌,当代书法,无论从技法还是理论层面来看,都不能贸然地说超越了古人,但书法作为一门传承有序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形态,从受众之广、探索的面向之宽、呈现空间的开放性、传播方式的便捷等方面来看,也是古人不可想象的。只要人的发展不停歇,艺术的发展不停止,书法的发展便不会停下脚步,且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80后”书法群体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即他们不但担负着对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还要承担起对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赋予书法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意义,严格来讲,现在的“80后”书法群体,应为30年后中国书法的发展承担责任。只有如此,方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