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创建于2007年,我是创办人,当时我刚刚从市委宣传部调到市委党校工作,一下子有了时间,办读书会的夙愿得以实现。
读书沙龙初创
大约2007年10月,《威海日报》策划了一个关于“城市归属性”的报道,找了几个人讨论,我是其中之一。当时感觉这种交流的氛围非常好,忽然萌生一个念头:以这种方式办读书沙龙怎么样?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读一本好书与读一本烂书所花时间是一样的,但收获显然不同,“找到好书”成为办读书沙龙最早的动机。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很多人说威海是“文化的沙漠”,但抱怨不能解决问题。 2007年11月11日我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办一个“读书沙龙”怎么样?》,得到网友积极的反馈,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备,12月5日,第一期读书沙龙成功举办。那时没有微信,主要联系方式是邮箱、短信,网友看到帖子后,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发到我的邮箱,我再用短信通知具体时间地点。QQ群是后来的事,微信订阅号是更晚的事儿了。当时沙龙没有名字,办到五十期时,打算编一本小册子,记录这一历程,同时把沙龙交流过的100本好书推荐出来,因为是周三举办,所以书名叫《相聚星期三》,后来沙龙就以之为名,叫“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了。
如今读书很时尚,而当时读书很小众。有位苗健书友是渔民,让朋友开车送他到美利华酒店(当时在那里找了一处场地举办沙龙),朋友说:“吃那么大的馆子?谁请客?”他说:“不是,来参加读书沙龙。”朋友说:“拉倒吧!不告诉就算了。”那时人们晚上的主要活动是吃饭。
说要参加读书沙龙,对方的反应是:“沙龙?不跟个真的一样,紧溜来喝酒吧!”现在的反应是:“读书沙龙?在哪儿?我能参加吗?”
沙龙办起来了,但费用是问题。有人说收会员费,可在当时,读书沙龙这样的活动即使免费人家还不一定愿意来呢!想过找商家赞助,但每次只有几个人参加的读书活动,谁愿意赞助呢?可办沙龙至少得有个落脚的地方。怎么办?只好刷脸。
第一次沙龙是借朋友的场地,在“品雅居”茶馆,环境不错,只是没有暖气,坐两个小时很冷。后来威海新闻网给了很大支持,他们有一间会客室,晚上不用,我们就在那里办沙龙,寒冷的问题得以解决。
这间小小的会客室里留下了很多温馨记忆,但这个屋子实在太小了,五六个人还行,七八个人就很挤。怎么办呢?也没那么多脸可刷啊。总找朋友也不是长久之计,后来我们运用“双赢思维”,与两岸咖啡谈判,他们免费提供場地,我们每次有十几个人过来,算是替他们宣传,也能带动一部分销售。谈妥了。还记得两岸咖啡有一个年轻店员,长得细细高高的,举办沙龙时,他有空就在旁边听,后来每次沙龙那天他干脆请假不上班,专心待在沙龙里。但商家的场地毕竟是要营利的,后来被告知举办沙龙那个大房间另有他用,我们只好再选地方。后来找到了威海市图书馆,馆长是个爱书人,他一口答应,还隆重地挂上了欢迎横幅。市图书馆是地标性建筑,位置适中,参加的人很多。但又一个冬天到了,寒冷又成了问题。威高地产公司有一位书友常参加沙龙,她说售楼处有一间会议室,有暖气,晚上可以用。于是沙龙地点迁到了那里。过了一段时间,这间会议室要改造,沙龙不能在那里办了。因为通知得比较急,一时找不着地方。记得当时我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车来车往,想:沙龙就这样夭折了吗?
天无绝人之路,正好一位朋友新开了一家“幸福爱你”烘焙坊,三楼暂时不用,命悬一线的沙龙得以再生。此时全民阅读已成风潮,读书沙龙也小有名气,市委书记在文化大会上提,宣传部、文化局领导也帮忙,良心企业威高民俗文化村答应沙龙终身免费落户,沙龙终于有了定处。那里是威海的新文庙,每次参加沙龙都会经过孔子像,在圣人身边读书,得其所哉!
我的辛苦也得到了肯定,这期间获得了全国“书香之家”、山东省推广阅读人、威海市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其间与威海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办了“一起读书”节目,每期有一位书友讲书半小时,后来还压制成了光盘。
读书会长久之道的5个关键词
有人称赞我真能坚持,一件事能坚持十几年,很不容易。我倒没这样的感觉。我从来没有“坚持”过,只是“再办一期”而已。再办一期,再办一期,于是十几年过来了。在“再办一期”的过程中,我感悟到5个关键词。
1.机制
沙龙创办之前,我写了一个长长的《沙龙守则》,想想自己都记不住,干脆扔了,概括为三句话:“必带书,只谈书,不借书”。当时参加的人少,如果每人只带耳朵不带书,沙龙可能办不下去,所以要求每人都要带书交流;为了防止读书沙龙变成宗教组织、政治团体,所以规定话题只局限在书籍中;爱书人听到好书就想先睹为快,但书友、地点不固定,借了书不好还,干脆一开始就说好,彼此都没有负担。后来人多了,秩序有点乱,我又规定了“三不”原则:别人讲话不打断、不跟旁边的人说悄悄话、讨论但不争论。
每次沙龙开始之前,要把沙龙须知读一遍,慢慢地形成规矩。开始的时候,每次都由我来主持,直到这些规矩固定下来。但一个人长期主持不现实,谁都不免头痛发热、家中有事、出差在外等情况。后来沙龙实行了“轮值主持人”制度,像接力棒一样,在这次沙龙结束的时候,就把下次沙龙的主持人选好,这样下次活动就会有人主动张罗,如此可保证沙龙一次一次地办下去。
2.灵魂人物
光有机制不够,还必须有一个灵魂人物。这个人的能力、资源决定了沙龙的内容、方向。我是学中文的,所以我能在沙龙里讲《论语》《老子》《易经》,并吸引大批书友;我在机关工作,有几分薄面,能找到场地;我有固定工资,用不着从沙龙赚钱,十几年沙龙纯公益、全免费……
这个灵魂人物要有一定的能力,但能力不要太大。能力太大,会不屑于做一个小小的读书会,或者只把读书会作为流量入口,进而实现其他目的,心思不在读书会。另外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这个人成了沙龙的“麦霸”,他的确观点很高、口才很好,但书友插不上话,慢慢地也就不来了。这个人需要有一些情怀,愿意为别人付出,是荣誉动力型,而不是利益动力型。类似九型人格的2号人物,别人的肯定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3.利他
读书会是民间组织,书友来去自由,没有任何强制性,只能靠吸引力。一个人一定是被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所吸引,参加读书会的人可能是为了获得知识,可能是为了结交朋友,也可能只是找点新鲜感。十多年来,来到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的约1万人次,有些经常来,有些只来一次,背后的动机一定与其成本、收益有关。如果读书会地点太远,书友会感觉得不偿失;如果要花钱,会觉得不舍得,如何吸引?那就是让他们得到超过预期的收获。
至于读书会是否收费,其实用不着讨论。它取决于主办者的想法和能力。想收钱又能收钱,那就收呗;想收钱却收不到钱,那就培养能力;能收钱却不想收,这就比较愉快;既不想又不能收钱,那就做下去,等待机会。利他是一个复杂问题。坐收渔利的书友好像收获更大,其实做主持、做分享的书友收获更大,如人脉、自己的知名度、不确定的机会(讲课、找工作、找对象等),这需要做一定的说服,让主持人、分享者看到这一点。
4.赋能
书友为何参加读书会?是为了获得知识吗?好像不是,一个人读书、听讲座也能收获知识。那是为了获得友谊吗?俗话说:“握十次手,不如喝一次酒。”喝酒、登山、打球更容易建立友谊,那他们为什么要到读书会呢?
核心的原因,是读书会能够赋能!日本谚语:“见面是黄金。”读书只是在知识维度上行走,而见面却能看到全息的人。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传递能量。我常有这样的体会:下班后赶到沙龙时身体已经很疲倦,沙龙结束之后卻感觉轻松愉悦。一位心理学老师说,沙龙能把人的“能量槽”灌满,言之有理。
马云挣100万元,自己没感觉;单位的同事多挣1万元,很多人就受刺激了。可见“同伴动力”非常高效,易得,而且持久,书友就是一种正向的“同伴动力”。
5.生态
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农具),不如待时。”读书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大环境。全民阅读的概念是2006年党的十六大后提出来的,2007年开始办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如果早十年,恐怕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党的十八大之后,全民阅读突然喷涌发展,也是前几年积累的势能。
国家有大生态,读书会也应有小生态。独立发展很艰难,结伴同行会走得更远。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11周年的时候,11家当地的读书会组织发起成立了“成长生态联盟”,定期会晤,交流经验,研讨问题,开阔视野,取长补短,这是长久的更强大保障。如此一来,自己想歇一歇,同伴也会拉起你继续往前走,停也停不下来了。
沙龙里还有很多故事,因为篇幅的原因不能一一道来,有点遗憾,比如沙龙促动者袖底风老师,报社胡晓红、电视台杨军老师,出语便惊四座的隆冬雪老师,搞建筑却讲历史的匠人营国,把书友们带进岠嵎山水的张敬滋、唐立群老师,热心提供场地的林颖、王义周、郭爱华等,心理咨询师王青妍、马枋、袁英老师,时间管理达人板砖博士,英语老师华侨博士,平面设计师宋永春老师,精通易经的常伟东老师及书友小斗,甲午战争研究专家陈悦老师,太极高手战文腾老师,健康达人周文福老师……实在太多,挂一漏万,只能借几位书友代表的心声向所有沙龙的参与者,奉献者致谢。
作者系山东威海市委党校副校长,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创始人
附录:
星期三读书沙龙书友心语
王艳芳:读书给了我海洋
我应该是相聚星期三沙龙最早的书友,我参加了沙龙的第一次活动,记得地点是一间茶室,我分享的是《水知道答案》,我把这本书读了三遍,还精心打印了相关的照片,准备充分,书友们听得津津有味。我又听了其他五个书友的精彩分享。借别人的脑袋读书,那感觉妙不可言。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音乐老师,通过读书沙龙,我的视野开阔,有了渴望成长、渴望破茧成蝶的愿望。读着,品着,在智慧的河流里徜徉,就如同仰望头顶的那片星光,让我获得精神的敞亮与心灵的澄澈。那些缤纷的文字背后弥漫的书香,香了衣袖,香了时光,香了书友,香了生命中一段因成长而不断美丽着的旅程。
读书滋养了写作的底气和灵气。伴随沙龙这12年,我出版了五本教育专著,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了七八百篇文章,书友的鼓励及沙龙浓郁的读书氛围是我写作的动力源泉,读书沙龙是我成长的快乐园,永远感恩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我原想捧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崔海军:我们都是追梦人
读书启迪心智,读书净化心灵,一起读书,共同成长!2011年,我偶然得知威海有个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很惊喜,7年多来,一路追随,一路欢歌。不论地点如何变,不论天气如何恶劣,只要沙龙举办,我都自己去、带孩子去或全家去,每次沙龙都过得充实、感到暖心如意。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18年,沙龙从389期到437期,共举行了49次。内容有经典、有远方、有大爱、有健康、有理财、有口才、懂学习、有未来。
肖杰老师带我们重拾文化自信,看世界、走远方、旅行国内外,带你去看看:新疆、上海、香港、华山,意大利、马尔代夫、尼泊尔、丹麦,走进《孟子》《中庸》,山大常伟东老师讲《经学》;心理学有爱:《请你理解我》《与峰Sir来一次约会》《把爱和陪伴带回家》。健康话题不少:《好孕好生之道》《秋季养生》及肾脏、颈椎、脊柱、牙齿、脑血管,梅花医学、体医融合康复治等保健知识;口才幽默,即兴发言看《读书新观察》《快速成长的最小套路》;一路欢喜看《与孩子一起成长》《上海求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学前教育与学习能力培养》。看历史《致敬马克思》《全球通史》《百年空军发展史》。看未来已来读《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挑战《演化论与算法心智的世界观》《三天穿越五座城》;书友互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我有故事你有酒吗》;朗诵音乐会陶冶情操《浅谈西方音乐》《品鉴红酒文化》《志愿服务漫谈》《1+1=∞》,让课件更精彩读《又好又快搞定PPT》。这一年,我们举办了“阅读+我”阅读马拉松活动,转动了信任飞轮,扩大了我们的朋友圈。这一年,读书沙龙迈出坚实一步,这些成就是肖杰和书友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新时代奋斗者挥洒汗水拼出来的。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
邹佳茗:在沙龙里“泡”大
小时候,我一直生活在长辈们的赞美之中,自己也洋洋得意;上了小学,遇到了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小朋友,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慢慢变得自卑起来。是沙龙给了我自信。二三年级起,我就经常跟父母一起参加沙龙,记得刚去沙龙时,我次次都主动分享,书友们的掌声和赞美让我很满足。
然而在沙龙的时间久了,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水平其实很低,偷偷地为以前的自大而脸红。沙龙的前辈们对我却特别照顾,还让我做主持人,做分享……慢慢地,我从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屁孩,变得能正确认识自己、理智对待赞美了。读书沙龙塑造了我,书友的掌声鼓励了我,沙龙是我的精神力量!王肖杰老师说,佳茗小朋友从活跃到沉静,原以为是功课增加的缘故,没想到有这样的心路历程。妈妈说:“不怕孩子笨,在沙龙里泡着,早晚能泡开。”
姜俊壮:遇上,爱上……
工作中不应只有钢筋、模板、混凝土,还应有书和远方。土木工程专业的我,一天近10小时在建筑施工现场,把控和处理着在建项目中的大小问题。偶然公交车上了解到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当时身边的人正在看沙龙的微信。我被“读书沙龙”这个词吸引了,我随即关注了公众号,成了沙龙书友。
一个周三晚上,我鼓起勇气举手成了“轮值主持人”。作为理科生,担心开场串词讲不好,提前两天将主持词写好,发给沙龙管家鸿雁老师审核,一遍遍地背诵、修改……第一次上台开场用了双语主持,书友们也很给面子,掌聲热烈,很开心。我喜欢了解千奇百怪的知识,不论是威海市立医院医生讲的细胞间渗透作用、功勋退役飞行员讲解有初速度类平抛运动、NGO普及分享临终关怀知识点、高校学者讲解“中国制造2025”抑或是英语专业博士解读英美式发音,都大大满足了我建筑行业之外的好奇心。
自从与读书沙龙相遇,我从一位修养不高的“问题少年”,渐渐成长为沙龙提问最多的“问题先生”;从渴望每周三赶紧下班的普通书友,渐渐成为沙龙微信订阅号小编;从一个台下的听众,转身做了读书沙龙主讲人……工作依旧多且忙,但在与读书沙龙一起行走的日子里,我在知识收集、资料整理、活动运营、时间管理、工作态度、品行修养等方面提升明显。
易仁永澄:依赖,独立,放飞
2012 年 4 月,那是我第一次加入“相聚星期三读书沙龙”,我瞬间被这种分享的力量所打动。从那开始,我就把这里当成了我自己的舞台。每次活动我都要争取分享一次,为了这次分享,我又会认真地去阅读各种相关书籍。就这样,近六年来,我完成了 2000 多本书的阅读,也因此帮我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获得更多成果。
沙龙不会把话题局限在某一个领域,这里讲过国学、艺术、诗歌、医学、哲学、管理、生活……它帮我把眼界打开,让我知道人外有人,而不再盲目傲慢。
沙龙帮我沉淀了人文素养的基础,给我在为人处世上持续赋能。后来我辞去了公务员职务,创办了“幸福进化俱乐部”,开展互联网培训教育,6年来培训人数达16万人次,全国各地有53个线下组织在开展活动。
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归。沙龙11周年的时候,我向肖杰老师提出建议:利用我们多年的积累,发起成立更大、更广范围的“成长生态”。老师接受了我的建议,倡导发起了“成长生态联盟”,整合了近 30 家成长组织,启动了全新的生长。可能,这就是读书人最大的幸福:你孕育了我,我供养了你,这种生生不息也是我心中最大的原动力。从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我想这就是读书人和读书沙龙的最好关系。
阮聪颖:可贵的包容与赋能
我鼓起勇气做了一次沙龙主持人,却差点搞砸了。当时是一位中学生分享,时间1小时,实际却只分享了20分钟!我蒙圈了,剩下的时间怎么办?我没有任何准备,当时更没有能力设计互动活动,只好向现场读友求助。年轻的“老”书友佳雯做了一个非常给力的成长分享,轻松地讲了10分钟,可还有半小时怎么办?我实在没办法,硬着头皮向王老师求救。好在王老师知识丰富,用白板为大家讲解了易经的乾卦,现场的广大书友大呼过瘾。
事后我做了反思,要想做好一个主持人,应变能力、才艺、特殊情况下的救场内容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倒逼自己成长,我报名分享《瞬变》这本书。当时自我感觉讲得磕磕绊绊,声音也有些颤抖,可是台下的书友听得很认真,并且积极地配合我做互动,给我很大的鼓励。
去年8月,我对头马演讲俱乐部产生了兴趣,有了在威海筹建的想法,但没有把握。后来有机会向王老师请教,王老师说我“肯定行”,并给了很多中肯的建议。现在威海头马演讲俱乐部已经正式成立,它开启了我人生中又一段更有意义的学习之旅。
于佳雯:你伴我成长,我陪你茁壮
2012年12月,读书沙龙5岁的时候,我第一次上台分享。那是一个大雪封路的冬日夜晚,老爸陪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场地,我把精心准备了好久的《亲爱的安德烈》娓娓道来,看着台下的老爸老妈,还有肖杰老师等导师们的微笑,我内心无比安定。2013年,读书沙龙6岁,我负责沙龙微信平台维护,成为小编一把手,备感荣耀。2014年3月,沙龙200期特别活动,我荣幸地成为主持人,并有幸同另一位老师一起诗朗诵《献给亲爱的你》。也是那一年,同龙主和其他小编一起筹划你的7周年纪念、编辑《我的》小书、设计U卡,期待着直到十周年的4年系列纪念活动。2015年12月,8周年读书沙龙生日,我人在大上海求学,心系家中又长大一岁的你。时光飞逝,转眼到了2017年12月,我召集你的四位微信小编姐姐从北京、上海、济南一同回了大威海,精心准备了一场深情演说——《终于等到你,还好没放弃》,献给10岁的你。看到越来越多的叔叔阿姨姐姐哥哥照顾你,远在他乡的我也越来越放心。本来你的11岁还想上演一出惊喜彩蛋,从美国飞跃重洋为你庆生。怎奈计划泡汤,只能坐等今年底,拿出重磅分享,为你庆祝12岁小学毕业吧!
一切人和事都是来成就我们的。感恩经历了跌落谷底的大一后,你出现在我大三以后的生命里。从威海到上海,从中国到美国,你见证了我的蜕变,我陪你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