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裕亭
秋天,一片片稻谷金黄灿烂的时节,广东的申平,还有四川资阳的欧阳明相约来到连云港。他们原本是去泗阳(洪泽湖)那边去领一个奖项的,顺道儿拐到海边来,看望一下我这位“卖盐人”。当天,恰逢第十八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2019)提名作品公示。
申平的《尋找头羊》列其中(50篇提名里)。
我们在恭维申平,祝贺他作品“提名”的同时,预测他的《寻找头羊》能够获奖。尤其联想到此次泗阳活动的颁奖嘉宾,请到了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的会长、秘书长,申平在此期间,与他们接触一下,增加点感性认识,弄一个年度奖,应该不成问题。
可申平翻了翻那50篇提名的来头,并没有抱多大希望,以至于到了泗阳,见到微型小说学会的会长、秘书长时,他连提都没提他那篇《寻找头羊》。
本届入围的50篇微型小说,大都出自名门。他们中有选自《小小说月刊》《小说月刊》《百花园》《红豆》《山西文学》《安徽文学》《当代人》,还有《天池》《大观》《辽河》《金山》等诸多纯文学刊物。其中三篇,还是本年度(2019)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参与评选的“田工杯”“荣浩杯”“华农妹酒杯”三个征文大赛的一等奖。可见竞争势头之强劲。
当时,我们大家分析,本届的一等奖,可能会在那三个“一等奖”大赛产生,因为,“田工杯”“荣浩杯”“华农妹酒杯”三个全国性的征文,也都是“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发起的。但凡是征文中的一等奖,都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好作品。再者,从入围50篇的作者来看,申平、马金章、汤礼春、李永生等,也都是老字号的作家了,一二等奖,从他们中产生,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数日过后,正式的获奖篇目公布出来,申平的那篇《寻找头羊》不在获奖的篇目中,而那三篇征文一等奖的作品,也不在其列。出人意料的是,本年度的一等奖,诞生于一家国内权威性的故事刊物——《故事会》。
《故事会》里产生了年度微型小说的一等奖,惊诧之中,瞬间化解了故事与小说多年以来的口舌之争。
何为故事?
何为小说?
一篇《夜半搭车》拉近了故事与小说的距离。之前,许多作者、编辑、评论家们看不上低俗的故事,总认为小说才是阳春白雪。故事是琅琅上口的口头文学。而本年的“一等奖”,偏偏就来自于《故事会》里的故事。
这个评选结果,包括一二三等奖,并没有论资排辈,也没有照顾老、中、青的结合,更没有考虑脸熟不脸熟,就那么惊艳、火爆地出炉了。但是,冷静下来思考,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其一,本届进入终评委手中的50篇作品,过于集中与单一。其中,《故事会》一家,提名了9篇。占整个提名作品的五分之一。而专门为微型小说(小小说)开辟专栏的《广西文学》《飞天》《时代文学》《百花洲》《北方文学》《天津文学》《青海湖》《湖南文学》《边疆文学》《草原》《香港文学》以及千字千元的《北京文学》等,他们每期都会编发三到五篇微型小说,一年下来,每家刊物至少要编发微型小说30篇左右,而此次提名的50篇作品中,没有一篇来自上述省级以上的纯文学刊物。其次,还有《芒种》《青春》《连云港文学》《青岛文学》《鲁北文学》《太湖》《娘子关》《小小说大世界》等诸多地市级文学刊物,他们每年也都发表大量的微型小说,而本年度“提名”里竟然没有他们一篇。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难道他们就没有编发出可以“提名”50篇的微型小说吗?还是我们海选时“漏掉”了他们?
其二,评委们在评选一二三等奖的时候,是否可以亮出每位评委给每篇作品的分数。大数据时代,读者不光是去听评委们的一家之言。作者、读者,都可以参与进来。这个参与进来,并不是去给每一篇作品打分数,他们没有那个资格。
但是,大家通过朋友圈、公众号,可以在第一时间读到获奖作品和没有获奖的作品。好的作品,评委们能挑出来,作者、读者也有一定的分辨力。记得有一年,国内一家权威杂志搞了一个网上投票(只作参考)的微小说作品评选,最终结果出来以后,读者不吱声,同时参选的作者不吱声,获奖者也不吱声了。个中的猫腻,只怕只有少数人知道。而我们“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可别评得一片哑言,一定要评出一片掌声、喝彩声,才是大家所期盼的。
其三,建议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设立一个“伯乐”奖。上面我提到的那些省级、市级的纯文学刊物,他们本着支持微型小说、爱护微型小说,在国内主流刊物并不怎么看好微型小说的同时,顶着压力编发微型小说。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在评选年度作品奖的同时,不妨设立一个“伯乐奖”,让那些长期编发微型小说的编辑们,也参与到我们的“年评”中来,他们在编发年内微型小说的同时,一定知道手头所编发的年内微型小说,哪一篇是值得推荐的好作品。由此,一方面可以拓宽“提名”的视野;一方面可提高编辑们对编发微型小说的积极性,从而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越办越好。
其四,就本届年度一等奖,说几句“题外话”。本年度的一等奖《夜半搭车》,来自于《故事会》。这是一大亮点,也是众矢之的。
故事,讲究“新、奇、情、巧、趣、智”。吴港的这篇《夜半搭车》完全具备了“故事”的标准,这是无可厚非的。
《夜半搭车》中谈到,夜半之时,一个人站在马路边拦车、想搭车,而无人理睬他。末了,总算遇上一位好人把车子停下了。可人家车上带着一家老小,再带上他就“超员”了。无奈之下,那位好心的司机,还是把他“搁”在路边。可巧的是,那辆车子没走多远就坏了。而那位想搭车的主儿,恰好又是位汽车修理工。故事至此,戏剧性的一幕幕便发生了,先是搭车人帮助车主修好了车子,再就是车主把车子让给了修车人开;其后,修车人麻痹大意,开车上路,不知车主被他扔到路边;文末,包袱一抖,车主原来是交警,人家怕“超员”,干脆自己下车步行,让搭车人开车先走。这样的好交警,在生活中是否真能找到,在下不作深究。
我在想,对方(搭车人)若是位左腿有伤残者,走道困难,交警把车子让给他开,可能会更加合理一些。因为,自动档的车子,只要右腿是好的,就可以正常开车。那样一个身体健全的人,身为交警,把车子让给对方开,这似乎不在情理之中。再者,你个搭车者,开上人家的车子,一路就不与车主搭话吗?怎么开到目的地以后,才知道人家是怕“超员”,而将车子让给你开呢?细想想,这些地方可能都存在着“漏点”。
那么,换一个角度,从微型小说的叙述与描写中来审视这篇《夜半搭车》,是不是就是完美的微型小说呢?我想,这个话题,还是留给大家去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