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M/SNS的网络微型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020-03-16 06:17刘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30期
关键词:应用服务社交圈个人电脑

刘丽

[摘           要]  随着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融合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正以其独有的便携、私密、操作简易等特性,在网络教学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新型的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移动终端(Intelligent mobile terminal)+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网络学习平台以及教学模式,将成为原有的基于“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互联网(Internet)”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延伸与补充。以高校课程为对象,探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IM(即时通信)、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系统和微型教学理念的高校网络微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真正形成一种简单可行、实用高效的移动网络互动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IM;SNS;微型教学;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101-03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曾作为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的网络教学获得了空前的繁荣。今天,各高校对网络教学的价值有着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网络教学已成为现代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终身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手段与支撑平台,也是面向高校在校生的重要教学平台。而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所带来的变革,不仅影响着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形式与运行模式,也推动着网络教学平台上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上的变革。

一、新型網络教学平台的产生

(一)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悄然演进

传统的“个人电脑+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平台,正在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浪潮下悄然演进。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由个人电脑(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接入互联网(局域网或广域网),获取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等形式来实现。但现在个人电脑设备及其应用效能正日益受到来自智能移动设备的挑战,尽管我们还不能得出移动智能设备将最终代替传统个人电脑设备的结论,但却可以从目前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格局中,感受到个人电脑设备的需求正被以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和智能手机(Smart Phone)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Intelligent mobile terminal)设备所代替。我们从图1所示的演进过程看到这种变化方向。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的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在便携性、私密性、交互性、操作性、网络接入方便性上,相较于基于“个人电脑+互联网”的传统网络教学平台及其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优势。与传统的个人电脑设备相比较,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具体参看下表):(1)硬件的便携性。无论是平板电脑还是智能手机,相较于传统个人电脑甚至是笔记本电脑,其在设备尺寸和重量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小巧、轻薄、便携使人们更愿意将之随身携带,进一步拓宽了设备使用的空间和时间。(2)信息的私密性。移动终端设备从诞生开始就有着明显的个人产品特性,特别是智能手机是在传统电信通信功能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更具有社交工具的基因,因而也有着明显个人私密性的特征,从而增强了应用服务的针对性。(3)操作的简易性。以电脑化硬件配置和触摸技术、图形化对话语言智能扩展为代表的操作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智能移动设备的操作简易性,从而给使用者带来了更好的人机交互体验。(4)网络的多样化。以4G和5G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终端设备接入网络的渠道和模式,也给予了智能移动终端更快速率的网络接入服务,由于没有传统的物理网线限制,在网络接入上将更加简便。(5)应用的针对性。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屏幕尺寸、操作系统方面的特性,使其应用在设计时就需要提高其针对性来实现极简化的高效操作目的,因而也使其应用服务更具针对性。

(二)传统的网络教学应用服务的无声变革

与硬件配置构建模式变革相同步的则是网络教学应用服务的无声变革。在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加入甚至大部分代替个人电脑时,传统的网络教学平台也随之注入了其通信与社交工具的基因。

1.IM是Instant Messaging的缩写,即实时通讯、即时通讯

这是一种可以让使用者在网络上建立点对点或点对多的私人聊天的应用服务。可能通过IM工具建立起一个具有通信、交流的实时性的、平等的沟通网络,可以由使用者来决定其沟通信息的私密程度,而在移动互联技术的推动下,IM与个人的粘连度更高,几乎可以达到全天候的程度,大大增加了使用者与网络平台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粘连度。成熟的IM工具都针对智能移动终端推出相应的移动版IM工具,如QQ、阿里旺旺、百度hi、飞信、Skype、新浪UC、Google Talk等。

2.SNS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的缩写,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这是一个基于六度空间理论构建的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平台,它可以将现实生活的社交关系以自己选定的组合方式移植到互联网上,形成一个虚拟网络社交圈,并通过网络交流、信息分享等形式进行网络社交活动。同样,在移动互联技术的助力下,由于其在资源分类聚合能力上的优势,SNS应用服务可以更加及时、便捷地构建起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交圈子,其中包括了基于共同学习目标或学习兴趣而形成的共同学习圈。

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IM与SNS融合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个人通过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获取IM与SNS服务的比重位居各项应用服务之首,并在时间、频率上绝对领先。此外,IM与SNS的界线也日趋模糊,IM平台化与SNS即时化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特别是IM在SNS化发展时更具有先天优势,如QQ推出的说说、空间等服务功能及不断升级强化的群组功能。而真正原产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原生应用服务——微信(Wechat),则可以视为IM与SNS融合并深度演进的范例,其最大的特性就是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移动网络实现即时通讯、信息分享、社交活动的综合性移动应用服务。跨平台的应用服务将是未来应用的趋势,也是各种应用最大化的基础,这一点无疑对原有的相对封闭独立的网络教学应用服务来说是一个重要补充,对构建以学习共同目标或兴趣的学习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变革

(一)“移动”与“互联”成为模式变革的关键词

新型的“智能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网络教学平台,其与传统网络教学平台最大的不同点与突破点就在于“移动”和“互联”两个关键词。一方面正是因为增强了其“移动”性,才使网络教学平台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移动”对“互联”产生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而无忧的“互联”则保障了自由的“移动”,而互联的基础从硬件上看网络接入与终端设备的配置,从软件上看则IM/SNS应用服务的支持。

因此,我们也不难发现加入了移动互联要素后的网络教学组织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增强了空间上的优势。学习者从被个人电脑和网络接入的物理位置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再局限于网络教室这种班级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或是个人电脑的家庭自学模式。(2)提升了时间上的优势。时间常常受制于空间,基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与多种网络接入渠道的组合给予了网络学习者空间上的解放,也同时给予了其更大的时间选择性。(3)强化了学习自主性的优势。学习时空上的自主性,直接带来的变化是对学习进度、容量等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并为在学习社区中各成员实施相互影响提供了条件。

(二)IM/SNS应用与微型教学理念契合

正如前文所述,学习者的自主性优势,使学习者可以更加自由灵活地安排时间,特别是对零碎时段的利用率将会得到提升,甚至可能呈现出以片段式、话题式(主题式)为特征的微学习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说,进一步扩大了学习的时间总量,这一点也是新型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模式上最值得挖掘的部分,我们可以借鉴并拓展一下原应用于师范生技能教学的微型教学的概念,从中找到新的契合点。

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又译小型教学或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師资训练方法。微型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化整为零、反复训练,通过将复杂的教学目标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的单一任务,并提出具体的训练目标,通过教师的点对点指导以及小范围甚至个人化的反复训练来达到掌握技能的目的。这一理念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教学的现实环境和目标有着较高的一致性。首先是任务的单一化;其次是时间上的片段化;最后是个人化的学习或训练,并伴以与教师的点对点指导与学习同伴的互动交流。新型的网络教学应该是微型化的教学,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微型教学”。需要指出的是,网络微型教学是网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教学,需要我们正视的是IM/SNS应用实际上已经占据着学习者,甚至包括讲授者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作为一个有务实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网络微型学习的潜力与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应用基础广泛,使用门槛低,几乎每一名教师和大学生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智能移动终端,并已经是一个IM/SNS的现实使用者;其次是基于网络的微型学习的具有强度低、效率高的优势,这主要得益于基于IM/SNS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减轻学习的负担,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压力与不适应,提高参与度和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减轻教师堆砌资源的劳动强度,教师以人为先的教学组织过程相较于过去以资源为先的教学组织过程,劳动负担相对低一些,对调动教师参与热情有着现实的积极意义。

三、基于IM/SNS的网络微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与定位于“高大全”的传统网络教学不同的是,网络微型教学不追求全能型平台、全面性资源、全程型管理,而是作为教学辅导平台,应用于大学全日制的常规课程的课堂外协同教学中,着力解决课程教学和其他网络教学平台无法有效实现的教学活动组织,进而为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或高效完成提供平台支持和机制保障。综合前文的分析,基于IM/SNS的网络微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两个主要部分。

(一)通过IM/SNS构建学习型社交圈,建立起更具黏合性的师生关系

大学课程的总量较大,而每门课程的学时相对较少,因此,在班级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紧密度较低,有的教师甚至无法在授课过程中认识完全班学生,而在部分选修课中师生无法有效联系的情况也不少见。通过成熟的IM/SNS来构建基于课程教学的学习型社交圈,形成“教师—课程—学生”三者紧密关联的教学互动关系。尽管这种学习型社交圈在创立之始是以单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实现为目的,具有一定阶段性或临时性的社交圈特点,但这并不影响其实现提升师生在教学过程黏合性的作用。

从构建步骤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以授课教师为发起人的,以其讲授课程为社交聚合点,以听课学生为特定对象的学习型社交圈的建立,其最基础的作用是提升师生关系的紧密程度;第二层,是以定的原则如专业、院系为单位,将关联课程的社交圈进行关联,形成具有关联特性的、扁平化的教学双方的互通社交圈(具体如图2所示)。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IM工具实现即时交互,通过SNS应用实现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学组织等教学活动。

(二)通过IM/SNS建设主题学习资源,建立微型学习组织与实施机制

在IM/SNS所建立的学习型社交圈中,基于IM/SNS中成熟的应用产品(如微信、QQ等)作为基础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和资源建设,建设主题学习资源,构建基于IM/SNS应用的网络微型学习模式。

我们以IM/SNS融合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微信为例,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构建网络微型学习的模式:第一层,基于人机对话的知识性教学资源建设,微信公众账号中提供了可以供二次开发的接口,可以通过这个接口基于微信的公众账号后台操作,开发出基于人机对话机制的教学资源应答服务,可以应用于课程教学知识要点回顾、课外知识信息的推荐等;第二层,基于拓展资源的推荐服务功能,即通过教师定期推送或学生成员的自主推荐形成专题性资源链接,包括基于二维码技术、信息分享技术形成的资源推荐服务,可以应用于课外知识信息的推荐,特别是大容量教学资源的跨平台连接;第三层,基于师生在线互动的研究性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也是整个网络微型教学的核心,教师通过IM/SNS应用定期发起学习主题(或话题),并与社区成员共同进行研讨交流、分享成果,教师可以进行实时的指导或评价,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具体如图3所示)。

然而从技术难度的角度来看,由于人机对话的实现涉及技术接口的调试以及跨系统的资源调用,如教师无相关开发技术与经验,操作起来会比较复杂。因此对于基础性知识资源,我们也可以通过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形式来实现变通,同样可以获得相应的教学成效。

由前文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大学教育中构建基于IM/SNS的网络微型教学模式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顾小清.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严瑾.基于WEB2.0的微格教学系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应用服务社交圈个人电脑
新语
数字社交圈里的白酒“新消费”
理财书苑
新常态时期大学生网购现状分析
一种实现国际漫游欢迎短信的方案研究
大数据服务在高考填志愿中服务的心理学意义探讨
“云水谣”推广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微软推出整合版Azure应用服务
个人电脑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