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旭东
[摘 要] “诊改”,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诊改”制度可以不断地帮助高职院校完善内部的体系建设以及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院校的自主化以及多样化发展。在“诊改”制度的推行中,教师作为“诊改”的主要对象和主要执行者,其在“诊改”中做好角色转换可以有效地推动“诊改”工作的进行。通过对“诊改”制度的具体研究,为高职教师如何做好角色转变指出策略,希望能为“诊改”制度实施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诊改”;高职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30-0060-0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诊改”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在具体的实施上,它是由一些教育行业的专家从一种战略发展的高层次角度来为高校制定发展方向,以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来促进院校的多样化和自主化发展。也因此,“诊改”制度对高职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的“诊改”制度推进中,教师应该根据院校的实际工作进行角色重新构造,进行不断的角色转换,实行多样化教学。
一、“诊改”制度下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要求
(一)制定发展规划,明确个人目标
在“诊改”视角下,教师的角色转变必须注重教师的基本素养,所以这就要求无论何种转变,教师必须明确“三个第一”原则,即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因此角色转换过程中就要求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规划和个人目标,从而为角色转变打下思想和行动基础。目前来说,“诊改”视角下教师在发展规划和个人目标上,需要注意以下四点。[1]
1.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要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最基本的就是注重教师的思想道德情况,然后在教书育人上提倡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同的教学,在班级管理上充分放权,实行自主化教学。如果说“诊改”视角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基本要求是制定个人的规划和目标,那么在规划和目标的制定上,师德师风建设就是基本要素。
2.教学教研建设
加强教学教研建设,可以帮助教师有更好的职业生涯,从而促使教师角色转换变得更加专业化。比如在教研小组中进行教学研究,或者是举办技能竞赛,都可以进行教学教研建设,提高专业化角色转变。
3.个人发展建设
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角色转换提供职业基础。它包括教师进行的培训进修、专业提升情况以及学历的资格提升证书,为自己规划良好的教师生涯,就可以为角色的转换提供大致的方向。
4.科研与技术服务建设
教师在个人发展上还需要注重一些科研与技术服务的建设。比如论文著作、技术服务、项目或者是一些专利,这将大大提高教师的个人发展水平,为“诊改”下教师角色的任意转变提供水平保障,确保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适用于任何角色。
(二)注重学校质量文化的建设
在传统的院校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般是院校质量制度的执行者,负责将学校的各种制度和资源贯彻到具体的教学中。不过在新时期的“诊改”制度下,对教师在这方面的要求不仅仅是充当执行者的角色,还需要一种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者身份,身份之间自如地转换充分体现了“诊改”制度对教师的角色转换需求。而在教师作为院校质量文化建设者身份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质量文化建设核心,加强制度建设
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的一个核心就是制度的建设,在学校内部的相关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教师必须根据自身的经验积极参与其中。比如教师根据自己所带的专业班级情况,提出一定的建议,确保学校的质量保证体系能够完美融入学校的具体班级当中。[2]这样一来,教师发挥的就不是传统的质量制度被动执行者,而是制度建设者,不过这也需要教师能够对质量制度有精确把控,身份的转换不仅仅是角色的变化,更是一种教学能力的延伸。
2.抓好“持续改进”,坚持以身作则
学校的质量文化是优良校风的内核,教师在转化为质量文化的建设者身份之后,应该形成一种“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为特征的良好教风。因此应该抓好这种教风持续建设,将其作为平常教学中的一种常态行为,能够很好地贯彻教师的质量文化建设者身份。另外对于教师而言,质量文化建设中必须以身作则,通过自身带来的积极意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做榜样,不进行积极的角色转换,反而是应付“诊改”制度工作,就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不利于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提升。除了教师自身教学态度不端正会造成恶劣影响外,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对质量文化建设也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在教师向学校质量文化建设者身份进行转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从“教书匠”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都是以一种“教书匠”的身份进行教学,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这种“教书匠”身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过在新时期的“诊改”制度视角下,教师应该由“教書匠”向“服务者”转变。[3]所谓的“服务者”,就是把整个学校教育当作一次服务,那么就要注重服务的质量,也就是教学质量。在服务上,要注重对学生全方位服务,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应该是教学指导以及针对性的培养教学,甚至在学生的生活中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当有学生在学习不顺的时候,一次贴心的谈话指导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服务。所以教师在向“服务者”身份转变的过程中,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提高优质教学服务的精益生产者,注重教学内涵的培养和提升,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且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中,从而完成从“教书匠”到“服务者”的教学角色转变。
(四)“诊改”下教师角色转变的主要工作
“诊改”制度下,教师无论进行何种角色转变,都应该达到使教师意识得到提升、教学改革得到提高、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改善的效果。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診改”制度的教师角色转变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增强质量意识,并且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深化改革,能够让“诊改”工作更贴近学生,完善教学模式。另外,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地增强自身教学水平,积极提高学历层次。此外教师应该着重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尽最大可能提高学生的满意度,给予其充分的关心,不但对新知识进行学习,还要不断接受挑战,从而更好地适应“诊改”制度。[4]
二、“诊改”制度下应为教师角色转变提供辅导
教师作为“诊改”制度的主体,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虽然都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但是在“诊改”制度下,仍然会有教师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角色的转变。因此在“诊改”过程中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所以如果能为教师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提供一些辅导,不但可以消除教师的顾虑,也有利于问题得到解决。目前来看,在教学“诊改”中,应该为教师提供两种辅导,分别是一般性辅导和针对性辅导,具体如下。
(一)一般性辅导
一般性辅导,是通过具有资深经验的教育专家,通过集体辅导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辅导。在辅导的具体内容上,首先辅导教育专家应该进行关于“诊改”的政策理论以及方法的辅导,帮助教师学会教学诊改的具体方法,为他们在“诊改”下的角色转变提供方向辅导。并且要提出较有针对性,或者有一定改进意义的对策。通过一般性辅导,教师应该正确地正视自身的问题,并且根据平时的教学相关数据进行角色上的转变。另外辅导不能只注重形式,应该对“诊改”制度具体措施作出深度的落实。在一般性辅导之后,如果有部分教师仍然有迷惑,此时就应该采用针对性辅导,以达到对教师角色转变的目的。
(二)针对性指导
由于针对性指导侧重于教师个体而非群体,在辅导形式上就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的形式进行辅导。另外在辅导教师上,可以让一些一般性辅导效果突出的教师,对需要接受辅导的教师进行辅导。由同校之间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一是可以节省辅导成本,还有就是本校的教师对辅导情况能有更直观的认知。在辅导内容上,辅导教师要注重“诊改”中教师具体不懂的地方,帮助其找到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协助辅导达到对问题的解决。与一般性辅导不同,针对性辅导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部分教师在“诊改”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以促使教师整体水平提高,从而完成角色的转变工作。[5]
综上所述,“诊改”视角下的高职教师角色转变,其首先应该通过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规划来奠定基础。然后教师应该注重积极参与到高校的质量文化建设中,完成由“教书匠”向“服务者”的身份转变,工作上做到教学水平提升,尽可能地提升学习满意度,从而完成“诊改”下教师的工作。另外,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对部分教师展开“诊改”辅导,通过一般性和针对性辅导为教师“诊改”角色转变进行充分保障,最终完成“诊改”下教师的整体角色转变。
参考文献:
[1]李晓.“诊改”制度视角下高职教师的角色转换[J].中国高教研究,2017(6):100-103.
[2]刘晓琼,罗树明.诊改视角下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12):125-127.
[3]华群青.教学诊改视野下中职学校的制度建设[J].现代职业教育,2017(26):207.
[4]杨卫军,赵娇.高职院校诊改规划与方案制订工作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84-87.
[5]李联卫.高职院校诊改工作实施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9):20-26.
◎编辑 冯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