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良顺
摘要:森林资源是决定林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中森林资源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的社会发展,有时会导致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这使得土地资源被荒废。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培育基地。为了能够让森林资源持续供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保护环境的生态平衡,我们应该对东北林区的造林工作和抚育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东北林区;造林技术;抚育方式
引言
从我国整体的森林资源状况来看,目前全国的森林面积在逐渐增加,林木的生长量大于木材的消耗量。森林资源的发展有逐渐向好的势头,这使得长期以来我国在森林资源快速消耗的局面下,有了一定的方向转向。东北地区作为我国森林生长的重要基地,在这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把东北地区的造林工程和抚育技术深入研究,有利于我国未来在其他地区继续进行森林的优化和改造。因此总结东北地区的森林造林技术和富裕繁殖技术其实也是在为全国各地的林区工作积累经验。
一、东北林区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立足生态休养生息
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必须要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重点的保护。这首先要结合国家的生态文明与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工作的实施,同时落实天然森林保护工程以及天然森林禁止商业性采伐等相关举措。在过往的发展历程当中,我们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了,过度开采森林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灾害,为了让社会发展能够与自然保持和谐,应该让超采过伐的天然森林得以休养生息,恢复东北森林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基本功能。只有森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保护,人们的开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林区的功能才能更好的辅助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为人类生存的环境提供生态屏障的作用。
(二)科学经营合理利用
在当前持续提高东北林区的林木质量,促进森林的恢复性增长,培育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多功能林区结构,是东北林区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东北的黑土地,肥力很足,能够培育多种不同的林木种类,同时在林区的良好环境当中,还能够生长其他种类的植物类型,这事实上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展林区的复合经营,大力发展森林药物,森林果类,森林蔬菜,森林菌类等种植业,以及林中养蛙,林中养禽等养殖业,建设具有东北特色的林区食品,林区药品基地,甚至在当前保护林区的前提之下,大力发展林区观光旅游业,这都能为我们良好利用森林资源,提振东北经济,优化当地的社会生产方式,找到更好的出路。
二、东北林区的造林技术及抚育技术
(一)东北林区的造林技术
想要真正实现东北林区的快速发展,首先还是要保障基本的造林工作顺利完成。在林区工作当中造林技术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整地方式与时间,造林的过程,以及苗木的处理。
首先要利用合适的条件,在林区内部选择种植位置,比如说在坡度相对较大,且容易出現水土流失的造林地区,采用穴状整地,在山地缓坡过渡性的位置,使用带状整地。两种不同的整地方式在挖掘的规格上有所不同,这都是根据整地的相关要求而进行的变化。
其次,在具体造林的方式上,首先要求栽植穴的大小及深度要略微大于容器,方便容器苗的植入。在栽种过程当中,要保证苗木垂直,并且完成1/2的填土工作以后,踩实土壤,随后继续完成填图的工作。同时要注意在栽种的过程当中,要将不利于苗木根系发展的容器去掉。同时还要注意,挖掘的深度要根据地形条件,土壤墒情以及苗木本身根茎的深度来确定,每一次挖掘的深度都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终是为了让苗木得到更好的生长空间。在苗木出土之前的2~3天应该进行浇灌,保证起苗和造林时间相互衔接,同时还要保障苗木根系的完整,根系比较容易切断,因此绝不能够轻易地将苗茎一下提起。
(二)苗木抚育的方式
当苗木移植之后,就要开始更加细心地对苗木进行抚育,这其中也包括了三个部分,分别是补植,日常抚育以及管理和养护。
首先我们要知道,造林的成活率,如果不达到85%,就必须要在造林季节采取补植或者重新造林的方法来完成相关的工作。在补植的过程当中,我们所选择的苗木应该与原有的造林苗木基本同龄。
其次在造林工作完成之后,我们还要进行日常的抚育工作,比如说,要为苗木进行松土,在相应的季节展开除草工作,保障土壤的蓄水,以及其他的相关细节内容。在松土工作中,保证里浅外深,不能伤害苗木根系,具体规格应该在50×50厘米,深度则应该控制在5~10厘米的范围之内。除草工作也要持续进行,但一定要注意,挖草皮的过程中不能伤害幼苗的生长。一般来说松土和除草应该连续进行三年左右,当幼苗超出了杂草层,就可以停止抚育工作。
最后,在造林的过程当中,要选取科学的防火及病虫害防治方法,除了对于林木幼苗的相关防护及管理之外,我们还要对林区的其他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保障林区拥有一个适合树木生长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付建军;王晓东;浅析林区植树造林的常用方法及其具体程序[J];民营科技;2009年01期
[2]王付;如何正确掌握植树造林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