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红兵 陈晓安 李光
小微企业融资属于世界性难题。据《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特色化解决方案》研究报告统计,在全球128个发展中国家的1.41亿户微型企业中,受信贷约束的占比达到40%。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在我国属于历史性课题。从20世纪80年代小微企业批量涌现开始,我国就一直致力于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目前超过2/3的中小微企业仍存在发展资金缺口。
小微企业的现实困顿
除了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抵押质押物和有效担保、资本补充能力弱、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固有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小微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还遇到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问题矛盾碰头、作用叠加的局面,举步维艰。
市场的冰山。宏观经济必须并且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正从以数量扩张为主的阶段轉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新阶段,经济扩张速度放缓。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在传统产业过度扩张的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去产能、市场出清过程。2018年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更是对我国小微企业的经营产生了直接冲击——2019年前4个月中美贸易额同比下降11.2%。
融资的高山。从金融的角度看,融资难、融资贵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原因则是贷款质量差。2018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3%,其中普惠金融口径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6.22%,较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高出4.39个百分点。因为小微企业贷款质量差,所以银行在贷款时,必须提高客户准入门槛,优选客户和项目,从而致使大量一般资质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被拒绝,出现融资难现象;同时,因为贷款不良率高,导致银行耗费资本和用于核销不良贷款的财务资源增多,信贷成本升高,为覆盖风险,银行只能提高贷款定价,进而出现融资贵现象。
转型的火山。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给企业带来转型升级压力。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行业集中度一般会上升,优势企业胜出,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市场有波动、经济有起伏、结构在调整、制度在变革,在这样一个复杂背景下,部分小微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难免的——客观环境变化带来的长期调整压力,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一样都需要逐步适应。但小微企业普遍缺乏人才、技术和资金积累,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期,面临销售不畅、成本上涨等诸多压力,经营情况普遍欠佳,面临转型无力投入的情况。
盲目扩张的恶果。小微企业比较突出的共性问题是风险意识淡薄,而冒险意识强烈。在经济向好时期,加杠杆可能带来更高的收益,故企业很容易走上盲目扩张、盲目多元化的经营之路,多头贷款、关联融资、马甲融资,将资金盲目投向来钱快的陌生领域和行业,一旦经济增速降档,企业盈利下降,累加房地产市场调控、环保风暴、打击非法集资等监管环境变化,水落石出,高杠杆所带来的流动性危机便随之显现。所以融资难,体现在部分小微企业其实是高杠杆下的融资难,有的是因为经营困难而融资难,还有的是短贷长用周转难。
综上分析,小微企业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一步加剧了其经营风险,弱化了其经营预期,降低了其债务承担能力,进而增加了银行信贷进入难度,阻碍金融资源向其集聚。
监管的目标偏移
我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积极执行中央决策,苦心孤诣、不遗余力推动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目标正确、精神可嘉,但其手段与目标有所偏移。
银行信贷“三性原则”与融资难融资贵。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构成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是银行信贷的基石。较之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贷款安全性更低、信贷成本更高,那么必须要有较高的贷款利率才能平衡盈利性要求,于是小微企业融资贵成为客观必要。同时,由于小微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商业信誉显著低于大中型企业,所以要有更加严格的信贷条件方能平衡安全性要求,这又形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现在要求小微企业既不融资难,也不融资贵,实质上游离了“三性原则”。
结构性货币信贷政策与融资难融资贵。格奥尔格·齐美尔有句名言:“货币的量就是货币的质。”即货币是无差别化的,从来没有结构特征,而是数量的自由。正是这种数量的自由,才构筑了现代经济的繁荣。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作为价值尺度和计量单位,将一切物质上的不同淹没在量的数字上,用同质化和量化给物质从而经济最大的自由。当我们希望将宽松的货币定向引流到小微企业,并监测货币资金用途和流向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有违货币的本性,从而这些政策措施变形、走样就在所难免——或许这也是所谓宽货币没有导致宽信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能尽如所愿的底层逻辑。
风险定价与融资难融资贵。价格与供求关系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当希望一种商品的供应量增加的时候,需要提高价格以刺激投资和生产;当降低价格的时候,这种商品的投资和生产就会减少。但现在我们要求增加供应量,并且降低价格——同时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融资贵,这就形成悖论。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存贷款利差构成其主要收益来源,主观上没有不愿意放贷的道理。小微企业之所以融资难,最根本的原因是其经营风险高。银行只有在贷款收益足够抵补风险成本,即利息收入足够计提较高拨备的时候,才可能对小微企业融资,这样必然导致融资贵。反过来,如果要求银行降低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银行就必须精选经营风险低——从而风险成本低的融资对象,或者提高担保、抵押等非价格增信条件,从而对小微企业实施更加严格的信贷配给,这样就会形成多数小微企业融资难。
融资渠道与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融资贵总体上是结构性问题——融资贵,一是贵在小贷公司、网络借贷等准金融机构。二是贵在搭桥贷款费用高。而融资难,是难在融资供给渠道错配。处于萌芽期和初创期的企业规模小、资产轻、经营风险高,现金流不稳定,并不适合银行信贷介入,而应该由天使基金或风险投资开疆拓土。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进入稳定期后,银行信贷资金才可以进入。因此,从金融本身的逻辑出发,小微企业的资金应该由资本金和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解决,而不是强行诉诸银行信贷等债务性融资。在中国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下,在当前股票市场、风投规模与全社会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严重不适应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可以介入,但应着眼于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正规金融的支持力度,挤压非正规金融供给,通过调整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优化融资结构,进而逐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商业银行如何兼容普惠金融和“三性原则”,这是世界级历史性难题。希望金融机构既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又要降低贷款利率,还要防范金融风险,同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多目标性很难达成。
商业银行的困境
商业银行自身存在4个突出问题,并且4个问题相互交织,互为因果、互相强化,掣肘其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经营能力。
思想认识问题。对于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商业银行从各级管理人员到客户经理,都存有不同的程度芥蒂。于公方面是对发展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商业可持续性存疑,担心形成大量新的不良贷款,危害银行的长远发展。于私方面是现行问责制度不适应。尽管“尽职免责”在文件、会议、媒体中高频出现,但现实是近几年商业银行一些基层机构和从业人员被问责的面较宽且频次较高。例如某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2018年末小微专职客户经理154人,而2016年以來累计处罚了232人次,导致小微从业人员存在一定恐贷症。
经营能力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体制、机制、流程、考核、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与经营小微企业融资业务均存在一定的错位,对大企业、大项目存在一定路径依赖,针对做大企业、大项目的制度设计在信贷作业和服务模式上与小微企业需求不相适应。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对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和资金运行规律的把握、对相关市场态势的了解都存在一定局限。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少,在满足其融资灵活性方面相对被动。
风险控制水平问题。小微企业融资业务最大的成本是风险成本。目前由于小微贷款不良率高,中间业务收费被严格限制,严禁存贷挂钩,加之小微融资利率处于较低水平,不能覆盖风险,多数商业银行小微融资业务处于亏损状态,尚未达到保本微利的商业可持续状态。究其原因,除了各种客观条件外,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在其中也是重要因素。从尽职调查、增信措施、授信审批到贷后管理,对大中小微企业大同小异。然而由于小微企业的先天不足,加之商业银行自身人力、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对大中型企业适用的风险管理流程、技术在小微融资领域效果差强人意。
对小微客户服务问题。对于大客户,商业银行讲战略合作、全方位对接、全产品营销,融资与融智相结合,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但对于小微客户,往往方式单一、服务单一、人员单一,对于它们最为缺乏的财务管理、人才、金融知识、市场信息等智力支持反而被忽视,客观上加大了它们的经营风险——进而加大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综合上述判断,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素质上的差距,客观上制约了其经营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能力。
解决之道
针对小微企业先天不足、现实困顿、监管偏移、商业银行困境,我们从政府、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自身等维度提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一揽子方案。
政府要在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上加力。由于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完整,银行往往需要借助更多的信息来源交叉验证、综合判断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但目前大量的权威信息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公用事业单位,银行很难获取到。因此,由政府引导并发动社会力量,打造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小微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就成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应该以大数据管理机构为依托,织密信息大网,进而推动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政务信息与金融信息互联互通,通过便捷的渠道、低廉甚至免费的价格为金融机构提供包括小微企业及小微企业主税务、工商、社保、民政、司法、质监、环保、海关、货运、公积金、公用事业缴费、不动产登记等各类信息。
监管部门要在政策思路上聚焦。首先应正确界定监管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依靠行政指令、考核处罚手段直接干预市场资源的配置,对每个金融机构给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量和增幅要求,可以借鉴排污权交易的形式转换为市场化手段。其次,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指示:“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第三,着力调整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容许正规金融机构按照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自主定价,以有效弥补其小微贷款的风险损失,进而提高小微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引导小微企业融资从民间借贷、准金融机构借贷向银行借贷转移,以实际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第四,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大力发展科创版,有助于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渠道的契合。而且间接融资具有亲周期性,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小微企业面临重重困境的情况下,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还有利于打破、熨平融资周期性。
银行要在风险管理技术上提质。风险管理能力制约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边界。商业银行应找准执行宏观政策与市场化经营的交汇点。一是加快思想转型,提升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认知能力。要深入研究小微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特点,从未来发展格局入手,认准巨大市场蓝海和业务机会,既客观认识风险,又敢于接受、经营风险。有效落实尽职免责规定,避免简单事后倒推问责、求全问责,让基层机构和员工轻装上阵。二是加快方式转型,提升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经营能力。改变以经营大企业融资的模式经营小微企业融资的路径依赖,打通信息隔断,创新线上线下产品,全面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三是加快技术转型,提升对小微企业融资的风控能力。运用大数据手段,加强对小微企业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确保资金用途真实,防止被截留、挪用甚至转手套利。四是加快服务转型,提升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水平。把融资与融智、融才结合起来,通过融智、融才提高融资质量和安全;逐步把投、贷、债、股连贯起来,通过投、债、股为贷提供回旋余地、安全屏障。还要利用信息中介身份和行内研究力量,为企业提供行业信息、市场信息、技术信息,帮助它们增强竞争力。
小微企业要在经营管理上固本。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解决自身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小微企业根本地是要强基固本——只要自身足够强大、足够优秀,金融机构是会争相以优惠的价格提供信贷支持的。所以,小微企业要坚守主业,在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培养核心高素质人才团队、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要逐步补充资本金,提高、调整和盘活企业存量资本,增强自有资本增殖的意识和能力,不搞过度负债,合理控制杠杆率。
总体上看,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应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目标与手段、短期和长期、服务实体经济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同推进。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