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瑾 凌洁 王前进
摘要:工业分析技术是一门理论知识庞杂、实践要求高、涉及行业广泛的应用性课程,高职培养要求提高,需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育人质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工业分析职业技能大赛为标准,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课堂教学、实验操作和仿真训练三者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同时,改革考核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业分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2-0175-02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习了基础化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具备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质检工作岗位,培养标准查阅、选择与解读、标准溶液准备、指示剂配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分析报告撰写能力,为后续甲醇生产技术、煤焦油制油品技术、甲醇下游产品生产技术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专业核心课程。[1]根据陕西及周边市场对化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化工类专业的发展现状,调研本专业近十年毕业生在企业的就业现状,了解各化工及化工园区等相关负责人、主要操作岗位技术人员等对化工类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发现工业分析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欠缺,与基础化学实验的重复内容过多,大型分析仪器操作生疏等问题。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2018年2月教育部下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8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部党组各项工作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协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好继续教育。[3] 2019年2月教育部下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9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 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推出一批校企深度合作项目,推動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4]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指出职业教育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5] “如何从产教融合角度提高工业分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教什么,怎么教,是本文急需解决问题。
1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广泛实施难度大
工业分析课程是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从资源开发利用、原材料选择加工,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环境监测均需进行分析测定,内容涉及广泛。[1]
多数教师在企业实践机会少、时间短,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足。仅依靠参观学习、学术会议交流等形式不能满足本门课程的授课需求,企业兼职人员虽实践经验丰富,但存在对授课方式方法欠缺等问题。
1.2 理论与实操比例失衡
通过暑期调研了解了近十年毕业生就业现状、发展情况以及企业需求,普遍反应本课程需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仪器基本操作,但大多数刚毕业的学生都,存在对于部分仪器使用入手生疏,综合分析能力较弱等问题。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分析技术手段越来越灵敏、准确、快速、简便和自动化,这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学校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员共同制定校内外实训基地培训方案,增加仪器设备、整合扩建、新建实验实训室,提升实训功能。教师在保持原授课能力的基础上,需了解企业及市场的现状和趋势,整合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习知识和技能增加,必然对课堂学习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
1.3 考核方法单一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与传统课程一致,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第一,对于理论性强且杂的工业分析技术课程,学生针对期末考试的方法主要依靠授课教师划复习重点和考前突击复习。第二,期末考试周,考试科目多、时间短,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课程中,无法全面掌握课程的知识点,自然很难通过课程考试。第三,闭卷考试不能客观反应学生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工业分析技术课程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否达标。
2 工业分析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
2.1 调整理论-实践比例
工业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是一门综合性应用课程。因大型分析仪器购买及维护成本高,教学过程中无法满足人人实践操作的要求,根据学校现状,充分利用学校新建的大型仪器分析仿真软件实训室,通过增加实践操作和仿真训练的比例,改善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扎实但先进仪器操作生疏的问题。高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但动手能力强,增加仿真、实训、实验的比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2 引入产教融合项目
因为工业分析有指导和促进生产的作用,是制造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专门技术,所以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实践,让学生了解工业分析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内容,熟悉实验操作方法,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加学生的创新力。还可以以工业分析技能大赛为依托,激励学生强化基础知识,锻炼实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
2.3 考核方式改革
工业分析技术这门课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理论教学、仿真模拟、实验操作。考核方式如表1。
首先,将以闭卷笔试为主的“单一”考核方式,将三部分内容的考核成绩以30%、35%和35%的比例综合计入理论成绩,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70%。增加课堂提问、作业、小组评价、讨论等教学环节,并突出过程评价在考试中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职业素养。将课堂提问、作业、小组评论、讨论作为平时成绩,共100分,其中课堂提问、作业、小组评论、讨论各25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其次,改为结课考试的“终结评价”方式为兼顾课堂讨论、方案论证、工艺分析等学习过程的“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改“以理论知识为中心”考核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考核,优化教学内容,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 教学内容优化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市场宏观调控、行业竞争、企业新技术的升级换代等系列因素影响而变化,因此要及时调整教学实践内容,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工业分析技术课程为例对教学内容进行以下三方面的优化,如表2所示。
3.1 课堂教学
工业分析技术涉及各行各业的制造业中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副产品及各种废物组成的分析检验,广泛而复杂,因此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在内容上主要考虑往届毕业生就业時所涉及的工程检测项目以及主要就业企业的检测项目为主。包括:样品的采取和制备、水质分析、水体污染与自净及检测、气体分析、催化剂宏观物性质及酸碱性金属分散度测定、石油产品添加剂分析、高分子材料的鉴别和分析、煤质分析、肥料分析。以案例教学为主,配套仿真训练和实验操作,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2 仿真训练
根据笔者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企业实际情况和未来企业发展方向,选择10项大型分析仪器仿真训练强化训练学生对于大型仪器的分析操作。仿真训练包括:COD测定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多晶型X射线衍射谱仪等。
3.3 实验操作
根据教学内容和工业分析技能大赛整合调整实验操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EDTA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及硫酸镍中镍的测定、重铬酸钾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煤质分析试验——水分、灰分、挥发分、发热量等,硬脂酸酸酯的测定等。
4 结束语
通过针对性改革,工业分析技术课程学生接纳度更高,理论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仿真训练和实验操作配合理论课选择训练项目,仿真训练与实验操作总课时占总课时的50%以上,学生积极性更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良彪.工业分析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
[3]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8年工作要点.教职成司函〔2018〕24号.
[4]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9年工作要点.教职成司函〔2019〕32号.
[5]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通联编辑: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