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2020-03-16 03:20裴永斌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20年1期
关键词:大国工匠哈尔滨工匠

裴永斌,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技师,水电分厂重金工段卧刨班班长。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机械加工工作,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首届十大质量工匠、第九届中华技能大奖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行业有突出贡献技师等荣誉称号。

小时候,我常听父亲自豪地说起他的工作单位——哈尔滨电机厂为新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开创的一个个“第一”。作为“三大动力”之一,哈尔滨电机厂可以说远近闻名,能成为这个厂的一名工人,是我儿时的一个梦想。

如今,我不仅梦想成真,而且成为一名技术骨干,多次获得各种荣誉。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电机人”,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精益求精,不出废品

1985年,我从部队复员后,如愿被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成了一名车工学徒。在部队时养成的作风和意志,让我在学徒期间就立志,以后一定要成为令人尊敬的“技术大拿”。

2014年以前,我操作的机台都是比较老旧的“笨床子”,完全靠人工操作。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们一直用豆油做机床冷却液,因为卡盘在高速运转中油花飞溅,一天下来满身都是炸大馃子味儿。拿两张洗衣票去洗一件工作服,店家都不愿给洗。

哈尔滨电机厂主要为水电站生产核心设备,其中有一种叫弹性油箱的关键部件,位于水电站水轮机与发电机之间,承载着发电机几千吨的重量。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整座水电站的安危。

这个设备对质量的精度要求非常高,必须一次成型,不能二次修补。生产这样的关键设备,自然要靠顶级高手,我就是要做这样的高手。在我接手之前,加工一件弹性油箱需要72小时,因为经常出现质量问题,所以每台机组都会多备出一件原料。为了提高加工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我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琢磨,用废料进行试验,并自制了专用刀具,改变了传统工艺方法。

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我渐渐摸出了门道,单件产品的加工周期从72小时提速到42小时,再到现在的不到32小时。值得骄傲的是,从1995年至今,我和我的团队已经加工了4000多件弹性油箱,没出过一件废品。我所在的机台也是公司的首批质量免检机台,我的徒弟们也都成为质量免检技工。

代表祖国,不辱使命

2016年,我有幸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专题片的拍摄工作,“金手指”的称号让我在业内声名大振。由于日复一日的操作,对于一些零件尺寸和表面粗糙度,我凭手就能感觉出来。这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2018年4月,我参加全国“首届中国质量工匠”颁奖典礼时,一位新华社记者问我:“你是如何练出‘金手指这个绝活儿的?”我说:“我是个笨人,摸了30年才能摸准;如果换了别人,可能早就摸出来了。”我始终认为,要想提高技术水平,就得靠不断积累的经验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2014年10月,尼日利亚凯恩吉电站水轮机气缸活塞发生故障,机组被迫停止运转,组织上安排我赶往现场进行抢修。当时,尼日利亚正是“埃博拉”疫情的重灾区,家人担心有危险,不愿让我去,但我没有退缩。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技术骨干,在组织需要我的时候,决不能打退堂鼓,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到了现场,我不禁大吃一惊——电站使用的全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老旧设备。虽然我干了半辈子“笨床子”,也没有见过这么“笨”的,精度差不说,操作起来也相当费力,我只能靠多年的经验来弥补设备条件的不足。当时,尼日利亚正值旱季,白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人坐着不动都是一身汗,工作起来更是汗如雨下。为了抢进度,我中午不停机,晚上干到深夜,连续工作了四天,提前两天完成抢修任务,一次性试装成功。电机恢复正常运转后,凯恩吉电站方面的代表对我说:“你不但是‘中国劳模,也是‘非洲劳模啊!”

没想到,回国第二天,我就发起高烧,最高体温达到40.2摄氏度。到医院去看病,听说我是刚从非洲回来的,哪个医院都不敢收。几经辗转,最后我总算在省医院的隔离病房住了下来。6平方米的小屋,一个小窗户,一张病床,连续10天高烧体温超过40摄氏度,每天点滴8瓶药,还烧得我看什么都在晃。家人透过窗户与我对视,彼此的心里都是百感交集。

公司领导得知我的病情,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多次到医院探望,帮我联系医院和药品,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和同事们的情谊。幸运的是,经过多次化验,最后确诊我感染的不是埃博拉病毒,而是恶性疟疾。对症用药后,我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病情逐渐好转。

經历过这次生死考验,让我更加坚定了做好一名“大国工匠”的信念与决心。“大国工匠”,就是要在关键时刻上得去、扛得住、担得起,永远保持昂扬的斗志和热忱。

传承责任,继续前行

30多年来,因为生产任务重,我的节假日基本都是在单位度过的。

2014年8月24日,是个星期六,我正在单位加班,突然接到邻居打来的电话,说我父亲因摔伤被送进了医院。听到这个消息,我连安全帽都忘了摘,赶紧往医院跑。遗憾的是,父亲没能看我一眼、说一句话,就永远离开了我。

70多岁的老父亲,多年来一直独自生活。我因整天忙工作,很少过去陪他。每次打电话,他总是跟我说:“你安心上班吧,不用担心我,有事儿我找你。”可直到父亲去世,他也没找过我一次……

有一回,电视台的记者到家里采访,我这时才知道,这些年家里的下水道堵了、电器坏了,都是我爱人自己修的,从来没跟我说过。儿子结婚的时候,想找一张“全家福”,可翻遍了相册,只找到两张有我的照片,一张是儿子四五岁时候照的,另一张是2013年在“感动哈电集团人物”的颁奖舞台上,我意外地见到了爱人和儿子,才拍成了第二张“全家福”。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从1985年至今,我干了35年车工,始终没有换过岗位。有好多人问我:“30多年工作在一线,又苦、又脏、又累,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我觉得,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热爱、专注、责任、担当。

择一事,终一生。如果说当初选择做一名技术工人是因为一种朴素的情怀,那么,看着我亲手加工的一件件产品被组装在世界各地的大型水电站上,看着中国装备一步步走向世界,我更加明白了什么是使命,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工匠,什么是传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哈电集团60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几代工匠的薪火相传、不断进取。我常对徒弟们说:“咱们要懂得感恩——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大国重器这个平台,让我们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多年来,各级组织给了我许多荣誉,也成为我奋力前行的动力。我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第九届中华技能大奖赛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机械行业有突出贡献技师等荣誉称号。2017年,我获得“中国质量工匠”称号。

哈电集团正在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懈努力,历史的重任落在了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工匠的身上。我们要续写哈电新的荣耀和辉煌,在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的道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大国工匠哈尔滨工匠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静听花开
刘派
“大国工匠”张翼飞
哈尔滨冰雪之旅
致敬!老工匠
倘若,爱在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