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军 吴 静
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后勤工作的几点思考
张文军 吴 静
[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创新居新发展理念中的首要位置。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后勤工作,既是落实高校发展与师生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需求,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后勤要不断推进后勤管理理念创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贯穿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推进后勤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体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后勤服务科技创新,打造大数据后勤管理平台,参与实践绿色科技;推进后勤管理文化创新,推动后勤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形成良好的后勤文化氛围。
高校后勤;后勤管理;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我国各行各业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后勤工作既是高校后勤满足学校发展及师生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后勤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服务保障能力的必然要求。高校后勤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形成新的发展理念,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服务业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先进的后勤文化,才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
以人为本,强调把人作为高校后勤管理活动的核心和最主要的财富与资源,要求高校后勤的管理者关爱人、尊重人、理解人,一切工作以不断满足师生生活与学校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需求为出发点,使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切实满足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科研的需要。一是以服务对象为本,即以后勤工作所服务的师生员工为本,通过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满足师生员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针对目前师生对后勤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可通过市场合作的手段引进校外不同品牌、不同特色的服务项目,并与校内提供的服务项目形成错位互补,让师生能享受到更为便捷化、个性化的服务。可尝试打造校园CBD或多功能综合商业服务体,涵盖特色餐饮、连锁零售、水果吧、自助云打印、自习书吧、休闲咖啡、美容美发健身、眼镜销售等服务品类,引进自助K歌房、自助朗诵房、自助剪发房等学生喜爱的快消费新型商业模式。同时,后勤也要着力建设健全校园市场的准入、质量监控和安全的消费环境,为学校发展与师生生活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二是以后勤职工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带领职工将自己对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追求落实到爱岗敬业、服务育人的工作中。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后勤服务要精细管理服务过程,不断提升师生员工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必须用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对后勤服务的战略和目标进行细化和落实,让后勤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办学校师生满意后勤的工作目标能有效贯彻到各个环节并发挥作用。一是精细化的服务,后勤管理服务行为及服务标准都需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后勤内部各单位各部门职能职责清晰、各工种服务标准更加精细,最大限度地减少服务和产品质量的缺陷。二是精细化的控制,后勤管理业务的运作要有流程, 有计划、审核、执行和反馈的过程,做到每个服务项目从规划设计、立项申请、可行性论证、效益分析、质量控制、服务对象意见收集反馈等各个环节有机衔接,实现系统高效运转。同时,要完善应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杜绝安全事故。三是精细化的分析,主要是通过专业化现代化手段,将服务与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多个层次去跟踪,科学制订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评价,分析服务与经营管理的效能,为科学制定后勤发展规划、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式等提供客观依据。[1]
在为教学、科研与师生生活提供服务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后勤服务中的育人功能,将“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后勤服务的全方位全过程,强化后勤员工服务育人意识,对学生成长成才施以积极影响。努力将高校后勤建设成“没有讲台的课堂”,通过开发与利用后勤各行业在服务过程中蕴藏的丰富育人资源,搭建一系列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资助育人平台,构建后勤服务保障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潜移默化地教育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光荣的观念。
实践证明,构建“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一体化后勤管理体制,能够实现精简机构、明晰权责、理顺关系、提高效率的目的。小机关代表学校负责后勤工作的规划、协调、管理、监控、考核等工作。将具有相同或相近工作性质的后勤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进行整合,按照行业归口的原则组建多实体,多实体以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模式进行运作。大服务是指后勤服务的品类与规格要向多元化发展,不断满足师生员工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这一体制既可通过小机关的监管保证高校后勤的服务性、公益性与教育性,又可通过多实体的运作,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有效利用社会市场资源,激发后勤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与活力。
后勤服务实体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可以理顺并规范它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后勤服务实体通过参与市场合作,引进市场中先进的管理理念,生产提供更丰富的产品,激发员工谋事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提升自身服务保障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关键在于对传统产权关系的改造,必须明确后勤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产权问题,建立归属清晰、权责分明、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通过清产核资,把一部分资产划给后勤企业,分清资产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处置权。对高校所有权进行分割,高校保留财产的最终所有权, 使后勤企业得到法人财产权。后勤企业对所经营的财产,不仅有占有、使用、处理权,而且具有所有权,可以作为财产主体,行使经营管理职能,自负盈亏。高校可按照出资比例对后勤企业行使监督约束力,根据所占股份获取利益和承担责任,以防学校资产流失。
重视建立大数据后勤管理平台,吸收多方参与,实现共建共享,促进后勤服务管理的转型升级。根据《教育后勤“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2020年)》,“互联网+”已成为改变教育行业和领域的新兴力量。后勤应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微信公众平台等信息化手段,开辟“互联网+”餐饮服务、“互联网+”超市购物、“互联网+”监管、“互联网+”运输服务、“互联网+”便捷维修、“互联网+”现代物业等,让师生可以及时获知校内超市商品销售信息、校园巴士运行状况及零星维修报修程序等。通过微社区开展双向互动沟通,倾听师生心声,为师生答疑解惑。这样做,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线上线下结合更加紧密,进一步降低后勤的经营服务成本,提升师生的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2]
绿色科技日益成为后勤工作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应坚持节约资源、绿色发展和低碳环保的管理理念,全面推广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加大节能产品替代高耗能产品的力度,探索分布式供电、太阳能利用、空气能利用、光导光纤照明、餐厨废水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利用等新方法。要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节电技术、节水技术、供热节能、食堂节能等各个领域充分应用新能源和绿色技术。要重视高校的科技资源在高校自身的后勤服务产业中的转化利用,着力建设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校园环境,将智能交通、节能减排、安全监控、移动应用、物联网、5G网络等融入到校园建设中来,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智慧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要通过构建全面覆盖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方便周到的生活服务、浓厚氛围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后勤服务保障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科学化和生活智慧化的功能。[3]
后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后勤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文化和理念的融合。大力推行校园文化,能使服务人员更深切地体会师生的深层次需求,师生则更深入地理解劳动者的艰辛。通过提供亲情化、人性化、精细化的后勤服务,在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之间形成共振、引起共鸣,使沟通互动更为顺畅高效。有助于师生积极参与到后勤管理与服务中来,为管理决策建言献策,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评价反馈,如通过设置勤工助学、顾问督导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后勤工作,有利于后勤部门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只有建设高水平、高品位和富有特色的后勤文化,才能提供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后勤服务,进而实现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发展目标。后勤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和岗位技术能手、后勤服务标兵、“最美后勤人”等评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尊师爱生、爱岗敬业、创先争优的文化氛围。要在后勤党员干部中倡导联系群众、深入一线、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要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打破身份、学历、资历、年龄等限制,注重考察品德、能力、实绩与贡献,不拘一格地选拔使用人才,真正做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要重视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事业凝聚人,尊重员工劳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要重视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把个人的价值和理想同创办一流后勤的组织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共享发展。
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高校后勤工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障碍,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为现代大学建设提供一流的后勤保障。
[1]程振凯.高水平大学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6-8.
[2]强飙,胡玥.浅谈高校后勤供给侧改革的四个趋势特征[J].高校后勤研究,2016(06):17-19.
[3]张化凯.高校后勤管理创新发展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5):191-192.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