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认同视角下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模式探索*

2020-03-16 18:50金文心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赵 盈,金文心

(同济大学 1数学科学学院;2新生院,上海 200092)

作为高校学生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和源头性工作,入党启蒙教育备受重视。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和考验,这既是党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必要之举,更关乎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性任务。

一、入党启蒙:基本形势及推进难点

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制度领导下,迈入快步发展的新阶段。教育部于2017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2018年又印发了两个《实施意见》[1],全力提升高校基层党建质量。各级教育主管单位和高校纷纷以密集的态势,在党建工作上频出高招,尤其注重系统性设计、资源型聚合、载体类创新,在教育内容、方法和话语体系方面也更加接地气,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成绩,高校党建工作的力度、强度和效度都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4-2017年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在逐年递增,其中2017年超过92%的被访学生赞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论断[2]139,有相当比例的高校青年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入党意愿。然而不可否认,高校党建仍存在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从党建工作的宏观层面上看,我们的党在新形势下,尚面临长期、复杂而严峻的风险和考验。党建工作的抓手问题、能力建设问题、党的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问题等都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亟待破解的重点和难点。高校党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开展大学生群体的党建工作,尤其需要有历史的站位和长远的眼光,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去落实好这项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的初始项和启动键正是入党启蒙教育,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环节。研究发现,高校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尚存在现实难点。部分大学生缺乏入党意愿和入党动机。2017年在被访大学生中,81.7%的人表达了积极的入党意愿,12.8%的人表示“还未想好”,5.5%的人对加入中国共产党持消极态度,其中“感觉自己还未达到入党的条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对政治不感兴趣”“自己没有这方面信仰”等是暂不愿入党大学生给出的主要原因[2]161;许多大学生对党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我们发现,在有意愿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中,大部分对党的认识还相对模糊,或者尚停留在较浅的感性认识的层面,政治意识和理论素养都亟待加强和提高,在如何看待政治素养提升和学业水平增长的关系平衡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入党启蒙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的教育形式中,旗帜鲜明的显性教育多,柔性感化的隐性教育少,入党启蒙教育的全方位工作网络尚在建设中。由于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入党启蒙教育还特别需要一支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的专业化党建工作队伍,在启蒙教育的内容体系设计、教育形式创新、育人经验总结等方面,需要在探索中给予进一步推进。

二、认同缺失:入党启蒙的难点归因

从大学生入党意愿缺失、入党动机缺失的原因归纳中,不难发现,只有在思想上入党了,才能真正在行动上入党。政治认同与否与在入党问题上的徘徊、犹疑,甚至疏离和漠视都有着密切的关联。思想认识的提升、政治认同的建立是入党启蒙教育的关键。所谓“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形成的同向性的情感、态度以及相应政治行为的总和。[3]从概念出发,可以看出“政治认同”在本质上是心理学的范畴,强调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在心理接受上的强度、深度和浓度,政治认同的发生和深入,是有着多重的心理基础。

(一)认知心理基础缺失

处于客观世界的政治体系需要通过知识输入的方式进入受教育者的头脑,并通过认识、理解、接受逐步内化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形成认同的认知心理基础。部分学生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的政策方针不了解、不熟悉,未能将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从而转化为自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无法在心理层面主动积极地接纳党的光辉思想;或是部分学生业已吸收了多元化、非主流的文化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已经偏离了主流的认知方向。

(二)体验心理基础分裂

在理性客观地习得知识之外,还需要通过感官或感性的体验增进与认同对象的情感联结,奠定基于人的情感认同的体验心理基础。然而部分学生因为局限在一定的知识结构中,未能充分放开眼界,感受不到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对于我们的党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一致性的感知不足,对于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成就的感受不深,不能在体验上与党组织拉近距离,在情感上与党和人民亲密互动、产生共鸣,容易滋生置身事外、高高挂起的个人主义政治姿态,把自己同党和人民、国家的现实发展、前途命运全然割裂开来。

(三)行为心理基础缺乏

“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政治心理倾向和态度,更是一种现实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活动实践的结果。所以,政治认同不仅关系到政治主观意识领域,还专属于政治实践的领域,是政治价值的接受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研究结果显示,在社会实践方面,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愿每提升一个等级,其入党意愿相应提高0.31个单位”。[3]也就是说在政治实践方面参与得越多、越有成效,对党的认同感就越强,入党意愿也就表现得愈加强烈。然而,部分学生顺延了认知和体验的心理偏向,对于具有政治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表现不积极,或者潜意识里认为会跟学业发展、其他兴趣爱好有冲突,在行为实践的选择中,不能做到立意高远、主动避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即使被动参加了一些实践活动,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实践结果的正向反馈和正向作用也是缺失的,即付诸的实践行为本身不能起到提升思想意识的作用,难以发挥克服困难、锻炼意志、树立信念的积极功能,更未能通过行为强化形成政治认同感。

(四)环境心理基础失调

客观的环境因素在政治认同的心理机制形成中亦发挥很大作用,网络技术的无处不在是当代青年面对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强调“感性、主观、多元”的网络文化特征日趋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青年政治认同的建构陷入三重困境,即解构青年的政治认知、拒斥青年的政治情感、离散青年的政治价值”[4],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下,容易在青年的政治心理上造成一定的混乱,甚至“不随主流、妄逐支流”的情形也时常发生,不利于广大青年在价值上形成一致性。

正因如此,部分青年学生未能对我国的政治体系、对我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形成同向性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显性地表现为在入党问题上的不积极、不主动。为了扎实做好党建工作,增强党组织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探索从政治认同的角度,通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并在工作实践中付诸实施,力图形成入党启蒙教育的参考模本。

三、四维认同:构建入党启蒙教育体系

基于上述分析,围绕建立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目标,我们提出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动认同、文化认同四重维度构建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体系,增强工作的力度、深度和效度,并在同济大学某学院试点开展,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工作模式。

(一)理论认同维度

侧重解决青年学生认识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问题,通过以党的理论充实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尽快建立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知识架构,丰富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政党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论学习的设计上,着力以党团共建为抓手,发挥党组织主导作用,组织优秀团员走入党支部,定期开设积极分子培养培训课程,参与各项理论学习活动;建立党团对接模式,搭建党员宣讲平台,组织学生党员分批走进团支部,开展主题团课、宣讲党史党章、交流时事热点、引发思考共鸣;同时还结合共青团优势,以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网络载体,打造党团学习共同体,组织优秀团员加入线上政治理论学习社群,每日学习打卡、每周撰写心得、每月参与讨论;组织学生党员“领读”马克思专著,以数字化的方式解读,在全媒体网络分享;重点提升学生团干部的理论水平,依托团干部训练营、团支书联席会等平台,组织团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学习资料,通过团干部理论素养的提升,更好地凝聚和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理论层面的政治认同感。

(二)情感认同维度

以润物无声的柔性方式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爱党的真挚情感,拉近党组织与青年学生之间的距离。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可见情感因素在价值追求的过程中发挥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建立情感认同的活动设计上,紧紧抓住大学生学业发展的第一需求,组织学生党员面向学院大部分受助生开展一对一学业帮扶,通过学业指导、互助共学、心理支持等传递党组织的温暖;组织学生党员走入新生寝室开展“与新生寝室结对”,建立学生党员与新生寝室共同进步的“成长档案”,在学业、生活、成长的多个维度给予新生关怀和帮助,发挥优秀学生党员助跑和领跑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员带头创办基于公共基础课学业辅导的品牌项目,走进学生社区、兄弟学院、网络微课平台,发挥专业所长,服务于学业发展。通过党员认可度的提升,增强对党组织的感知度、亲近度和信任度,逐步提升情感认同。

(三)行动认同维度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主流育人实践,树立和传播学生党员中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优秀看齐、向组织聚拢。搭建院级党员工作平台,创立“党员TALK”党建工作品牌,让师生党员在演讲台前“亮身份、亮事迹、亮承诺”,与团员青年讲述入党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党员身份的深切领悟,展示党员风采、挖掘党员事迹;组织党员创建助学服务志愿者基地,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机制,开展党员对接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的对接项目,开办线上线下、基于朋辈帮扶的学业辅导课程,同时让党员带队社会实践,围绕社会观察,设计通民情、接地气的实践项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做好行动的示范员和领航员,在青年学生心中真正树立起一面面旗帜;拓宽宣传渠道注重榜样宣传,线上线下、课堂社区,发掘学生身边的党员“网红”,录制党员微课视频,通过全媒体信息平台,全方位宣传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建立行动认同。

(四)文化认同维度

以红色文化为引领营造入党启蒙教育氛围,使广大青年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浸润中自然而然地获得一种熏陶和感染。比如有研究者发现利用遍布祖国各地的红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政治认同教育可实现爱国情感的强化、马克思理想信念的坚定和自身品格的完善[6]。在设计策略上,紧扣党的建设历程中的热点开展红色文化研修,借助校院两级平台,组织举办经典著作研读会等,引导青年学生深入红色文化,重读经典触摸党的历史脉络。同济大学还创作并演出了校园版红色经典歌剧《江姐》,精心打造红色校园文化项目;有效整合上海市区及周边红色文化资源,沿着红色文化修身线路,组织红色实践,每年定期开展串联若干上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行走上海滩”徒步活动、“党的摇篮”南湖革命纪念馆瞻仰学习活动、“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美术作品观摩活动等,足迹遍布一大、二大会址、国歌纪念广场、四行仓库等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刻感受党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体悟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发挥专业所长,深入红色革命根据地、改革开放策源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区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充分认识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坚决捍卫和维护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高职学生党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