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2020-03-16 18:36欧琳宗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育人时代人才

欧琳宗

(中共梧州学院委员会学生工作部,广西 梧州 543002)

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的新时代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而日渐白热化。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而科技与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教育的竞争,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1]为此,我国高等院校不仅要成为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更应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与主渠道。高校学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来源,只有认真重视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才能有效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一、新时代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要满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才渴求,必须以“培养更多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3]为基础。

1.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应对新时代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角唱响各大国。在当今时代中,传统经济对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日趋变小,知识经济的规模与质量决定着该国国际竞争实力的强弱,并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新管理理念、新工艺、新技术、新知识成为这个新时代的战略资源,各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斗争也此起彼伏。欧美发达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搜罗各种拔尖创新人才,就是为了控制知识经济的战略资源,在充满严酷竞争的国际社会中占据绝对优势,不受他人限制。为此,“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4]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

2.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近代以来大多数仁人志士为了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穷其一生,奔走世界,却没有取得成功。而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经过九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5]。究其原因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的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一大批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治党治国、科技创新与攻关、教育教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党和国家的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从新中国成立到现今将近70年的时间里,社会主义中国经受住了西方国家封锁、“97金融危机”、“08美国次贷危机”的考验,取得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安全稳定、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瞩目成绩,使中华民族依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未来,中国要不断取得长足发展,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依赖中国在科技、教育、制度、理论等领域全面跃进世界一流行列,这就不仅需要中国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更需要相当规模的拔尖创新人才源源不断的培养。所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了新时代中国最为紧迫的任务。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国家创新战略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

当前中国第一要务还是求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向前迈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6]而党的十九大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中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下更多功夫、做更多的有效探索。纵观中国历史,由于古代中国人民锐意创新,涌现了大批科技文化拔尖人才,使得中国经济、文化、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成为世界各国向往的国度。到了近代由于思想上的封建保守和科举制度的影响,科技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中国国门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列强侵略欺凌。“李约瑟悖论”和“钱学森之问”至今仍然引发着社会的广泛探讨,对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有很大现实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7],中国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对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需求很大,高校“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8],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创新人才。

二、把握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特征,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

世界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是新时代的潮流,在这个时代中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1.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是拔尖创新人才应有的品质

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有国界。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拥有崇高的家国情怀,立志报效国家和人民,勇挑时代重任。这无论是革命先辈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还是为新中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于敏、孙建栋、郭永怀等,或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籍杰出贡献人员都能体现作为栋梁和精英应有的时代担当和贡献。爱国、敬业、创新、求实、奉献、团结是我国几代科技文化工作者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国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他们身上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所必的,作为新时代国家民族栋梁,他们应该在这些方面成为后来人的榜样。如果要实现通过不懈奋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的目标,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把自己的发展与国家民族发展联系在一起。

2.健全人格和健康体质是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

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要具备积极乐观平和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体魄。根据相关研究,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与其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心理健康的人在创新意识、能力、动力方面往往高于心理疾病缠身者。而身体健康是一个人能够有效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前提。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面前有的人身体垮了,有的人心理崩溃了,有的人却依然能健康愉快地生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国家民族的精英分子,在科研与工作上时间要付出更多,面临的挑战压力更大,遭遇挫折的可能性更大,这就需要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理性平和阳光向上的心态,同时也需要参与体育锻炼,保有健康的体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和人民。

3.拔尖创新人才是具有见识广博、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特点的人才群体

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专才,还应该是通才。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专业人才,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具有很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特别对所从事的领域某些方面有所专长,对所从事领域的研究前沿动向了如指掌并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拔尖人才如果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还应该要注重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纵观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留名青史的人才都能将专业知识钻研与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拥有创新素质的拔尖人才不仅要掌握本学科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知晓博览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体系,才能为创新工作和自己的持续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9]。此外,要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就必须将自己掌握的技能、知识、理论融入到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实现“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10],助推自己领域知识的深化和个人思想的升华。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高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所在国家、民族以及对全人类所作的贡献。”[1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否成功,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有效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中国高校必须重视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新时代中,坚持网络思想、贯彻课程育人、重视心理育人、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行之策。

1.坚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筑牢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网络阵地

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12]。社会网络化、智能化是当今社会的新趋势。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娱乐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平台。高校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这一新情况,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互联网,树立“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顺应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教育的‘短、小、精’,强调内容讲解的透彻性,同时强调形式的丰富性”[13]的要求,通过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依靠微信、QQ、网站等平台,在大学生群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扩大网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此外,高校要一改过往网络中失声的被动局面,向大学生们展示对西方敌对势力和网络公知歪曲丑化社会主义中国、削弱中国文化自信的网络言行“敢于发声、敢于亮剑”的新面貌,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净化网络环境,提升网络育人的实效。

2.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同向发力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增多,但是课堂教学依然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立德树人是中国高校立身之本。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也是各学科教师的职责。新时代背景下,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因材施教,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使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能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各专业学科教师要树立起全员育人理念,将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学科教育中,发掘学科育人潜能,完成好党和国家交予的“守渠”、“种责任田”的任务,“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4],助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

3.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心理综合素质

新时代高校学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由于特色的时代背景,他们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长期有父母和长辈亲人的溺爱,以致于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存在感和较弱的抗挫能力,“因此到了大学后面对新的环境,呈现出较高的心理敏感度”[1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愈发重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离不开心理育人工作实效的大幅度提升,为此中国高校要秉承“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紧贴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16],切实做好育德和育心衔接工作,引导高校学生培育积极、乐观、阳光、理性、平和的心态,增强其抗挫能力、社会适应性,从源头化解各类校园心理危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温度。

4.丰富实践平台,提升实践育人效果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17]。拔尖创新人才就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的人群,以实践检验理论知识,以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完善,进而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是他们的目标。为此,中国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贯彻实践育人理念,建立完善各种实践机制、进一步丰富实践内容和创新实践形式、构建各类实践平台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锻炼的需求,提升实践能力和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付诸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其转化为学生实践动力,在实践中强化勤学善学的主动性,陶冶爱国爱党的的情怀,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育人时代人才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人才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