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2020-03-16 18:36吴丽娜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大学生

吴丽娜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是我们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大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铸造三观和培养良好个性的关键阶段。但近年来,校园悲剧时有发生,各种生命异化的现象越趋严重。教育是直视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事业,如何培养青年学子们健康的心理,端正其生命观,让他们顺利的从自然人蜕变成社会人,则是我们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一。

一、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1.现实处境的需求

青年学子们由于自身阅历有限,缺乏各种处理冲突矛盾的理性和智慧,在面对各种困境和冲突时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缓解、释放,导致冲突矛盾上升为心理障碍,引发对生命存在的困惑感,继而采取伤己伤人的鲁莽行为,引发不少的校园悲剧。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前自杀已经成为我国15-34岁人口的第一位死亡原因。[1]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已经占据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中的首位。另外,由于对生命的认识不够透彻,对个体生命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尊重,遇到困境动辄就自暴自弃甚至侵害他人生命,如马加爵事件、硫酸泼熊事件、投毒事件等。目前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情感问题,与人相处、合作的问题等存在一定的不足,容易造成不良的情绪反应,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

正如张耀灿所说,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以及身心、思想和行为特点的规律。[2]生命教育是教育的真谛,它是我们教育的主题和原点,当前,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原来的“补救式”心理健康教育向“发展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生命自身的发展,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让生命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心里,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上,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促进他们的心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

马克思设想未来社会的人是“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要不断的完善自我,追寻生命的最大意义。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型期,这场社会革命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冲击和交融对大学生的三观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时刻关注精神文明的发展,与社会主流文化发展一致,而且要关注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他们向真善美靠拢,远离假丑恶,追寻人生的最大意义。因此,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所在,也是作为合格社会人所应具备的素养之一。

二、生命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1.课程重视度有待提高

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课程开发和建设的助推力。目前,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总体来看,所占学分和学时不多。虽有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没有形成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多,且参差不齐,部分工作人员专业不对口,人格特质不匹配等,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大部分学生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自身成长成才的意义和作用,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他们觉得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理想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差距太大,形式主义太多,实用性不大,而且课程考核方式多为考察,写作业就能及格,因此学不学都没有太大关系。

2.课程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首先,课程目标略显单一。在实践中,作为学校的大面积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该把其立足点放在“发展式”心理健康教育上,不仅仅是通过课程学习来解决心理问题,而且应该是协助大学生习得适应以及自我调试,帮助他们拥有积极心态,促进他们的心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其次,课程内容不够丰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多偏重于大学生个体理论层面的建构,往往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强调知识的认知,忽略学生的情感,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忽视个体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里,主体意识被忽视,生命整体活动没有得到关注,导致人对生命的压抑和扭曲,对生命观的异化。再次,课程教学方式较为死板。目前的教学讲授方式基本是大班上课,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贯穿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以及素质拓展等教学法。[3]总体而言,教学方式的保守僵化仍然是需要改善的问题。传统的理论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容易造成老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被填鸭”的弊端。新颖的、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3.课程评价低效,缺乏科学性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主体是单一的,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大部分教师的评价以“考试+平时作业”等形式按等级给予学生分数,以成绩来评论学生水平的高低。这种评价方式一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心理技能和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能力的评价,[4]另一方面来说,仅仅以成绩来判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合理的,会严重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性功能,会挫伤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我们倡导民主、平等的课程环境,那就要给予学生均等的评价。在备课时,很多老师没有领悟教材的真谛,仅仅是把教材当作一个教学的工具。在课堂中,没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获得独特的感受,没有尊重个体的差异,一视同仁的给予鼓励和表扬。这种低效的课堂评价,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对学生的生命发展是极不尊重的,需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评价方式来进行改善。

4.课程缺乏社会支持,忽视生命教育的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好的,需要与社会、家庭等因素联合起来,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家校合作缺失、社会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需要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依托,同时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广泛宣传社会正能量,讲好身边好故事,积极构建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所带来的各方面冲击和交融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陷入了生命意义的困境。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交错的时代,人们逐渐变得焦虑、彷徨,人们的灵魂没有了归宿,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更不懂自己的人生价值何在。一直以来,学校生活被局限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之中,与外界交流甚少,学校生活对外面世界的排斥和隔离会进一步使学生感悟不到生命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体会不到生命的真谛,从而造成生命意义和生活情感的缺失。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建构

1.转变课程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理念是人们对课程教学的观点和看法,是一种相对稳定、连续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理念体系。[5]在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要服务于学生的生命存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首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要性,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和学分的安排要兼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建设,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打造“双师”型人才或“多师”型人才。再次,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树立积极的教师观。倡导积极的人性关怀和博爱精神,发现自己和大学生的优点,探索美德给人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6]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最后,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生命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尊重、凸显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内在需求,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进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向往和追求。

2.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建构合理的课程目标。合理的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与我国的教育目的、学科的相关理论依据以及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等为依据,既要能反映大学生宏观的、统一性要求,也要有分层次、分阶段的微观要求。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目标、最终目标是塑造积极人格,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7]微观目标是以宏观目标为规定和指导的,具体分为大学新生阶段目标、大学中年级阶段目标、大学毕业阶段目标。其中大学新生阶段目标是通过相关的心理测量量表,筛选出部分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心理咨询。对少数有心理或心理障碍学生应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并及早干预。[8]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学中年级阶段的目标是使大学生掌握相关的简单心理问题处理的知识和应用技巧,从而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形成健康的人格。大学毕业阶段的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强化学习和训练,使大学生知情意各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其次,丰富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启发学生去深入思考,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共鸣。让课堂内容回归生活世界,把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去求证理论,这样,学生可以将所学融会贯通,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再次,重新调整授课方式。探索用“个性化”教学替代集中性的传统教学。一方面,班级教学规模要小型化,这样可以增加师生相处的时间,增进师生感情,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照顾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教学组织形式要多样化,综合化,同时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可以加强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优化组合,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形象感,让教学效果更佳。

3.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不应该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应以生命的价值来衡量分数的合理存在性,因此,课程教学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堂教学坚持预设与生成的统一。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坚持预设性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但课堂教学也需要动态生成,因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不稳定性,有很多的变量因素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注重这些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其二,教学方式坚持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是双主体的,对学生而言,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构建。对老师而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因此,课程教学评价要注重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双方参与意识,增强教学评价的积极性。其三,教学方式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过于注重统一性,容易忽视教育的创新性,挫伤师生的个性发展。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师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尊重师生的差异,珍视师生的差异,促进师生的异步发展,由此形成百花争艳的学风和教风。其四,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性评价重过程,定量评价重结果,因此,在课堂评价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吸收彼此的合理成分,从而充分发挥课堂评价意义和作用。

4.加强课程组织系统建设,优化生命教育的环境

荀子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不可低估。良好的环境是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要提高生命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就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将生命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甚至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父母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和态度等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并且这种渗透是潜移默化的,特别是父母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和见解等都会给大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家庭环境在我们开展生命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校要协同各部门,着重打造班级文化、校园文化最优化,使师生关系达到最和谐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除了家庭、学校的配合外,也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只有社会各阶层鼎力合作,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生命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