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创新德育”资源现代转化研究

2020-03-16 13:41:04朱丽云李晓元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话语道德德育

朱丽云,李晓元

(1、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研部,福建 南平 353000;2、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创新是造福国家、民族、人民的大德大爱,创新要遵循德性伦理。由此,要重视 “创新德育”。探究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 资源现代转化问题,对于开启“创新德育” 新概念,拓展和丰富德育的新视野、新内涵,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其现实意义在于推动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资源的价值实现,提升大众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创新道德素质和道德境界。

一、“转化”是什么及为什么:传统文化“创新德育”资源现代转化概念的提出

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 资源现代转化研究,缘起于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缺失。学界对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研究已取得诸多成果,如关于儒家和谐观、仁爱观、友善观等方面的转化研究,关于道家天人合一、生态伦理等方面的转化研究。但关于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现代转化研究还处在失语状态。而学界对创新与道德的研究,亦处在创新与道德两个范式的断裂状态。创新是最大的德爱和美善,离开创造、创新,就无所奉献、无所给予,德爱就失去了支撑;同样,离开道德,创新就会陷入盲目杂乱,失去价值方向。由此,有必要将创新教育和道德教育链接成一个“创新德育” 范式,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挖掘传统文化的创新德育资源,将之转化为现代德育内容。学界研究的缺失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契机,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实践则为这种研究提供了现实根据。

那么,何为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现代转化?这首先要从 “创新德育” 这一概念说起。“创新德育” 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创新道德教育,是创新道德本意教育和创新道德原则教育的总体。创新道德本意教育即把创新看做是道德本意的道德教育;创新道德原则教育即创新所遵循的道德基本原则教育,其核心是人民中心原则教育。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即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创新道德观念、精神及承载这些观念和精神的载体、媒介,如《易经》的“日新之谓盛德” 观念,《老子》 的 “以德育新”“以德蓄新” 观念。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现代转化即教育者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创新德育资源转化为现代德育内容的教育教学过程,对大众特别是学生主体进行创新道德观和创新精神教育,从而提升其创新道德素质和境界。

为什么要进行和重视 “创新德育”?马克思指出了人的创造性本质:“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P47)。人的创造性或创新本质是在人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发生的,必须遵循道德伦理和审美原则,即“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P47)创新是德性化的创新,是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审美创新。“功德靠创造,创造必有功德。”[3](P375)由此,要进行和重视“创新道德” 教育即创新道德本意教育与创新道德原则教育,离开 “创新德育”,道德教育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却了其应有的本意。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可见《易经》早已将新生或创新视为大德大爱。创新是美德,要符合道德伦理;美德是德性化的创新,要以创新为价值旨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 年版,第59 页) 创新创造是人的本质规定,是最大的德爱和美善,离开创造、创新,就无所奉献、无所给予,德爱就失去了支撑;同样,离开道德,创新就会陷入混乱,丧失人民性或失落人民利益,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对于一些不具备创新创造力的普通个人来讲,或许一些日常生活的道德伦理就是其最高的德性,但对于一个现代工作者或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若缺失创新德性就很难维系其工作生存和成就其事业,而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来讲,则更需要创新德性,离开工作世界的创新创造,日常仁爱道德就是抽象道德论。共产党最大的德就是爱民或以人民为中心,就是通过改变旧世界和改革开放创造新世界为人民谋利益,否则就谈不上人民中心或人民至上,所以必须重视 “创新德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意义上,创新教育即 “创新德育”,“创新德育” 即人的本质教育和中华民族秉性教育。

为什么要对传统文化“创新德育资源” 进行现代转化?首先,因为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客观知识体系的复制、复述过程,更是对客观知识、客观世界的理解、体验和建构过程,由此,就需要主体化的转化,或者说转化就是把已有的知识、资源、客体造化成主体化的生活世界和精神能量。其次,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真善美文化资源,又包藏假恶丑以及封建迷信和各种劣根性,这就需要转化,即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对其进行优化制作,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消解其负能量。再次,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 资源需要与现代文化融合,需要话语转换,需要将其思想观念与现代性链接,这些都需要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应用者的主体化转化、造化。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 资源不可能现成地摆在那里,不可能随手拈来告诉别人或送给别人,需要研究者教育者去挖掘、探究并将其融入现实生活世界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转化”什么:传统文化“创新德育”资源的文化指涉

传统文化的 “创新德育” 资源丰富而深广,下面主要从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区域文化,传统红色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总体性考察。

先从道家文化说起。在一些人眼里,道家文化一向具有消极无为、保守、反对创新的嫌疑,这实属误解或片面理解。以《老子》为例,道家除了主张 “无为之为”,还推崇 “有为之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P154)即世界或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的创生过程,《老子》 推崇这种为之于未有的创新,也肯定了为之于已有的创新,即“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的有无相生的强辩证创新观念。为之于未有的“敢为天下先” 与 “不敢为天下先” 是一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是一种创新的德性和智慧,它告诫人们,当具备实力和条件时才可以成就敢为天下先的为之于未有的创新事业,否则,敢为天下先就是妄自尊大或不自量力。“《老子》 为之于未有思想是一种创新之道、之智慧。为之于未有才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率先接受和创造新生事物,而新事物是有发展潜力的代表未来方向的事物。”[5](P85-88)《老子》 的思想闪耀着积极有为的辩证创新和德性创新的思想光芒,具有强烈的现代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需要这些创新观念和精神。

道家的创新观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一般的创新方法论,一个是以人道践行天道,用天道天性改造人道人性。而儒家的创新观主要集中在人伦,用人伦践行和升华天道,用人性践行和升华天性。这一观念集中体现在孔子的“和而不同” 思想,即孔子用天人和而不同的创新观念践行和升华了道家的天人合一创新观念。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直接源于西周末年史伯的“和实生物” 思想。史伯认为“和实” 即矛盾同一性对创造新事物的重要作用,即人与人、自然的和谐就会产生新的事物和新的社会关系[6](P515)。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 创新是指向人的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总体,而这些创新关系都离不开仁义道德,都要体现或遵循道德伦理关系,其核心是指向社会道德伦理关系的和谐创新。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就是将史伯的和实生物的实物创新进一步拓展到道德、人伦、政治、礼仪等社会关系的创新。普遍世界文化只有区域化才能实现其文化价值,而这种区域化的过程也是文化的创新过程。再如闽南文化,闽南文化的传统思想观念和精神总体上都是道家和儒家文化的区域形态。闽南文化不仅具有大陆文化精神,还具有商业性、开拓性、冒险性等走向海洋世界的进取创新精神。开漳圣王文化、海商文化、妈祖文化等闽南文化的诸多文化范式无不洋溢着这种创新创造精神。

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区域文化等传统文化形态,其“创新德育” 资源主要体现为一般创新方法论以及较为抽象的人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创新观念和精神,尚未深入到以生产关系为根本的社会关系创新层次。传统红色文化理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红色文化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创新为根本,指向人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总体创新,蕴含丰富的创新德育资源或深刻的创新思想观念。如“红船精神” 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德性精神;井冈山精神张扬了实事求是、敢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创新精神。传统红色文化本质是共同创造、占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生活共同体,生活世界共同体的意义靠工作世界创造,生产工作、政治工作、军事工作、领导工作以及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工作,所有的工作构成一个工作世界的总体,即共创共享权力成果、军事成果以及物质与精神成果的工作世界共同体。红色文化的这一工作世界本质的核心价值取向,这种工作创世行动与精神,与靠神灵庇护、权贵慈悲、资本拉动来改变穷困命运的迷信文化、权力中心文化以及资本至上文化形成明显的反差甚至对峙。“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7](P75)“实践唯物主义者” 就是要通过革命消灭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创造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创共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生活共同体,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

三、怎样“转化”:传统文化“创新德育”资源的现代转化方式

教育方式是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统一。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的现代转化方式就是将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的内容转化为现代道德教育实践的路径或方法,它是“创新德育” 内容与方法的统一,主要包括以下六个个方面。

导向转化是“转化” 第一选项,即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汲取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 资源的精华、剔除其糟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文化受时代限制是有局限性的,要结合新时代的实践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哪些内容有现实意义,哪些内容已不合时宜甚至有悖于当代精神特别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工作创造。

创造性转化是 “转化” 的重中之重。“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P164)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对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内涵进行创造性转化。如将《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的一般的累积创新方法论转化为当代科技创新的累积创新方法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踏踏实实地累积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必须具有累积“毫末” 的创新精神,而不能总是图省力省事,花钱买技术,那样就会丧失自主创新能力。

融合转化是“转化” 的一种基本方式。融合转化即将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同世界先进的创新文化相链接和融合,使它们互相比较、互相审视、互相补充,使其呈现出古典和现代性的双重意义,并将这些融合的内容融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体系,从而建构以马克思主义“创新德育” 内容为主导,以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内容为重要内容,以世界先进“创新德育” 内容为借鉴的“创新德育” 内容体系。如传统文化的“和实生物” 的创新观,与当代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的“创新就是对已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 的“组合创新” 思想具有很大的契合性或融合性,也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创新理论相融通。“创新德育” 将这些思想内容相互融通,就是实现了融合转化。

话语转化是“转化” 的语言化或语言重构方式。此方式即将传统文化的历史叙事话语、民间零散话语及学问学术话语转化成现代 “创新德育” 的学术话语、理论话语、理性话语以及教育教学话语。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现代转化研究和实践,不能照搬传统文化的原生态话语或历史话语,要对其进行改造制作,使其成为现代的理论化、通俗化的教育话语体系,特别是要把历史文化的话语体系转化成现代文化和德育的话语体系。历史学的历史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育话语是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由此,不能用历史学的历史叙事方法来审视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现代转化的研究和实践,后者是一个比前者更有难度和高度的历史文化主体化、现代化的话语创生过程。

多主体转化是“转化” 的大众化方式。转化的内容和方法都要由一定的主体来实施或实践,转化者是转化的关键。学校、社会、民间、政府、社团、研究机构和研究平台都应该是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资源的转化者,而学校主体无疑是转化者的主要担当者,由此,学校要将传统文化“创新德育” 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文化课以及其它人文课,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德育”。同时,还要特别将习近平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融入这种 “创新德育”。此外,多主体转化要同多形式转化结合起来,即课堂、讲座、实践、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网络媒体、校园文化等都是传统文化 “创新德育” 资源的转化形式。

多资源转化是“转化” 的资源依托。传统文化中有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创新思想、观念和精神的资源都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主导下转化为现代“创新德育” 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传统精神文化的转化。如传统文化中一些蕴含 “创新德育” 内容的榜样资源、载体资源、历史资源等都可以转化为现代 “创新德育” 内容。如红色旅游就是传统红色文化 “创新德育” 资源的有效转化方式,它会使人们在旅游文化承载的历史事件、英雄榜样人物中体验革命者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创新精神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德性精神,会使受教育者切身体验到创新德性的真谛:即没有创新创造,奉献精神就成为空壳,为民创新创造才是最大的德、爱和奉献。

猜你喜欢
话语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