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有效国际传播

2020-03-16 13:41:04常长海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

常长海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美国研究系,北京 102488;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概念。同年10 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的演讲,提出共同建设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两者简称为“一带一路” 倡议。[1]“一带一路” 的主体框架是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其中的 “六廊”包含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经济合作走廊。

在一些国家逆全球化,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时代,该倡议无疑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所以一经提出,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现今,“一带一路” 已经实施多年,中国已同多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合作协议,所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但在此过程中涌现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也比较突出,国外的负面看法也不少。例如,蒋岳春通过对《华盛顿邮报》“一带一路” 报道的分析发现,“一带一路” 形象被表征为带有扩张意图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和让中国单方面收益的“掠夺渠道”,中国被歪曲成了“钻营者”。[2]

在面对这些外部误解或质疑时,我们一方面要不卑不亢,具备战略定力;另一方面,做到实事求是,回顾反思,找出这些问题的缘由,以便为未来的发展找准方向。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既然“一带一路” 这一概念在国外遭遇一些误解,那么如何避免误解,如何在域外进行有效传播?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 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他认为,传播过程包含五大要素:是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对谁以及最后取得何种效果。对应以上五个要素,拉斯韦尔提出了五种传播研究方法,也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3]本文根据5W 模式将 “一带一路” 概念的传播分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如何传播和评价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当然,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一、 “一带一路” 的传播主体

传播主体有国家(宣传和决策部门)、企业、非政府组织和个人。

这里的国家不仅仅指作为“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者的中国,还应该包含“一带一路” 的参与国家。根据帕特南的 “双层博弈论”,在各方通过国际谈判达成合作协议的过程中,不仅谈判者之间在国际谈判桌上的博弈(第一层次Level-I)是重要的,而且谈判者与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博弈(第二层次Level-II)也对合作协议的成败至关重要。[4]所以 “一带一路” 的参与国家均为利益攸关者,也应该向所在国的公众做好解释工作。

无论是国有或者民营企业,他们都有一些现实利益导向,也都没有义务以忽略企业发展为代价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但是本质上 “一带一路” 要依靠这些不同种类的企业才能推进,缺少企业的参与就等于无源之水。因此,要督促企业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在科学规范管理中注意民族文化差异,注意环境保护,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同时,企业不仅要 “走出去”,还要 “走进去”,专注本土化经营,目标长远,创造长期价值;还要“走上去” 把品牌做大做强,提升国际竞争力。在经营中,还要把握正确的义利观,[5]切忌唯利是图。要加强和当地政府及合作伙伴的沟通合作,分担风险,以降低成本。

非政府组织在传播中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他们的动员有效性甚至要强于政府的正式宣传。因此,以当地华人华侨或民间组织为依托,采取民间外交、研讨班、基金资助等形式让当地民众近距离走进 “一带一路”,比政治说教更加能够深入人心。

在个人的层面上比较复杂,因为涉及到不同的人际传播。但是,学术界的专家应该担当起理论权威的作用,在诸如国外有误解的情况下,学术界应该及时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或澄清。例如,国外经常将 “马歇尔计划” 和 “一带一路”画上等号,此种情况,应该指出前者实际上一种霸权模式,而后者倡导新型的国际关系、主张互利共赢的合作。习近平主席在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切实推进舆论宣传,积极宣传“一带一路” 建设的实实在在成果,加强“一带一路” 建设学术研究、理论支撑、话语体系建设。[6]所以学术界在构建 “一带一路” 话语体系方面任重而道远。

二、“一带一路” 的内容(目标定位)

如何将“一带一路” 倡议进行具体化以便具备可操作性?首先就要涉及到该倡议的目标定位问题。如果定位不准,目标不明确,得到负面的回应是必然的。在国内理论界,存在着对“一带一路” 界定的 “泛化” 和 “虚化” 现象。换言之,一些学者把 “一带一路” 当做 “百宝箱”,将五花八门的研究对象统统当做“一带一路” 的目标。这些对象包括并不限于以下几种:转移国内过剩产能,推动企业走出去,扩大 “北京共识”,提高中国在沿线各国的影响力,增进话语权,宣传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途径,应对美国的 “亚太再平衡战略” 等,[7]P4以上的个别具体目标虽然合理,但赋予“一带一路” 如此多的 “宠爱于一身”,未免会让国外引发负面的联想,反而降低了可信度。还有些国外政府将“一带一路” 简单理解为中国政府的对外援助项目,机会主义和吃“免费午餐” 的现象也存在。

国家层面上的宏观指导要转化为内涵清晰、准确的外交话语,这是新时期外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8]例如,针对于 “一带一路” 内涵,有学者提出“一带一路” 是“以古丝绸之路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为前提,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义利观为特征,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发展导向型区域经济合作机制。”[7]P7传播 “一带一路” 的前提是要定义它是什么。

相反,如果内容含糊,势必会造成“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的后果。

传播的内容要具体化,宏观的计划可以用具体的商业计划表述出来,应该具体规划哪些参与者、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应该就具体的项目成立跨地区、跨国境的高层委员会对其进行具体指导。[9]

同时也要注意企业的实际需要,在一项基于“一带一路” 参与国家的调查中,“缺乏迅速准确地了解所投地区的政治、经济(含税收)、社会等未来发展等真实情况,并提供综合分析的资源” 和“难以及时获知投资地区、投资行业、资金流出等的监管政策的更新” 均被超过一半的企业选择,因此这两项是投资前企业面临的最大两项挑战。[10]相关智库需做好沿线各国的风土人情、风险评估等测评,为合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三、 “一带一路” 的对象

“一带一路” 传播的对象是国家、经济体、国际组织、相关国家的政治精英、企业和普通民众。最重要的是要回应他们的现实关切。

毫无疑问外国政府是传播首先要求考虑的对象。但是,在政治制度日益民主化的今天,离开了民众的参与,很多国家大政方针无法实施,特别是在民主选举制度完善和发达的国家,民众的选票决定了政治家的命运,任何候选人都必须重视民众的心理。[8]国内常用的政治话语照搬到域外是行不通的,因为我们和对方可能具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基于此,在传播中,要强调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培养意见领袖,进而影响普通民众。

另外,国外政权更迭或政治形势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项目的实施。一些国家新领导人上台,所秉持的执政理念就可能不同,便会对项目形成阻碍。因此,在项目实施中,企业要考虑以何种形式组成,以国有独资,还是中外合资,抑或是邀请第三方参与。在项目落地前,企业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以助力未来的经营稳定,帮助化解政治风险。

不同的国家或组织也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例如,欧盟最关注的是更为具体的合作领域,强调项目协调上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欧盟并不欢迎产生另外一套有别于欧盟现有规则的规范或标准,因为这会导致欧盟成员国各自行事。如果有标准的话,那么原则是欧盟才是中国的对话伙伴,而不是欧盟中东欧成员国。因此,如果中国在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自行订立标准与机制,那么中欧之间将产生误解和协调方面的问题。[9]所以在合作中,双方要关注利益的契合点,关注对方的核心利益和关切,有效避免冲突或误解。

四、“一带一路” 概念的传播过程

“一带一路” 的概念可以借助大众传媒、新媒体等媒介采取故事的形式而非说教的方式来实现传播。中国一带一路网便是这种理念的践行者,这是一个多语言的网站,在这个网站上,我们可以找到众多用文字或者用视频记录的故事,让中外各个阶层的人现身说法,畅谈他们和“一带一路” 的故事,这种传播手段摈弃了空洞的说教,容易使人接受。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果民众能感受到“一带一路” 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实惠,从内心对此保持认同,这将胜过千言万语。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英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传播语言。另外,我们不仅仅要重视传统的媒体,还要重视越来越流行的社交媒体。

另外,在媒体中,也要把握负面消息和正面消息的适当比例。在传播中,如果关于“一带一路” 的报道都是正面的,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它的可信度。所以,客观呈现一定比例的现实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和环境的问题,既可以回应一些人的关切,满足一部分西方人的猎奇心理,也可以增加信息的全面性、可信度和客观性,从而更有利于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一带一路” 沿线各国有民族、宗教和文化上差异,出现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遇到问题时,要正视问题,对于一些误解要在媒体及时发声和澄清,防止造成更大的问题。例如,有些外媒认为,新疆再教育中心夸大了宗教极端主义的威胁,因为中国新疆对 “一带一路”至关重要。[11]类似的问题一般是一些媒体和国家在炒作,多以人权为幌子干涉中国主权和内政,诋毁中国在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上采取的方法,实为反恐上的双重标准。对此,中国外交部也早就多次回应,也邀请多国驻华使节实地考察,而且欧美各国也有各级政府提前介入去除极端主义的措施。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敢于在国外主流媒体上上发声,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澄清。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沿线各国有普遍的宗教信仰,这使他们对无神论存在怀疑,而中国的宗教现实与他们不同,有可能会受到对方长期的猜疑。“一带一路” 沿线多国在民族和宗教上同宗或同源,在实施中或存在着宗教风险。有专家认为,宗教本身不是风险,但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出现宗教风险。历史上,宗教起过助推器的作用,推动世界各国友好交往和文明交流互鉴,但有时在一定条件下,宗教也可能产生宗教风险,由此引发 “蝴蝶效应”。[12]传播过程中的宗教因素不可忽视,了解沿线各国的宗教信仰情况,以及与此有关的传统习惯、行为规范等也是必要的。

五、“一带一路” 传播的效果评估

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更容易被世界接受的方式,来展示 “一带一路” 的理念,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另外也可以减少国际社会的猜疑。

“一带一路” 的传播效果可以用一些数据来说明,在中国一带一路网站上,读者可以找到众多的相关调查统计数据,包括舆论态度转变,经贸投资数据等,还有一些数据已经出版发行。这样,公众或研究者可以公开、透明地接触到这些资料,并帮助研究或传播 “一带一路”,从侧面实践了 “一带一路” 的亲民性和开放性,体现了亲诚惠容的精神。

还可以依靠 “一带一路” 传播、协调或研究中心,建立动态数据库,依靠科学的评价体系实时追踪沿线国情、民情、舆情,将其反馈给相关单位或投资企业作为决策依据。

结语

国外媒体界或政治圈中或出于酸葡萄心理,或为了自身的竞争性项目,或为了哗众取宠的目的对 “一带一路” 负面评价的人不在少数,多以 “不透明”、“债务陷阱”“获得在全球的支配地位” 等思想为代表。“一带一路” 被误解的程度之深令人咂舌,也反映出对这一概念进行有效传播的必要性。“一带一路” 理念有效传播的重点是,说服对方:我们的倡议是和平的,是以发展为导向的,“一带一路” 不会谋求霸权,只会互利共赢,达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 是前无古人之事业,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虽然实施中会产生不少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不回避,敢于正视这些问题,就会积累经验,取得成绩。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 “工笔画”。[13]“一带一路” 的有效国际传播也要更加注重细节,明确传播的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过程,并及时地评估传播的效果。更加注重内涵传播,才能助其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我的梦
学生天地(2019年29期)2019-08-25 08:52:24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中国(俄文)(2019年6期)2019-07-05 07:02:56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一张图告诉你什么是“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连起健康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14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专用汽车(2015年4期)2015-03-01 04:08:45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环球时报(2014-12-10)2014-12-10 08:5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