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丽
(甘肃政法大学 学生工作部,甘肃兰州730070)
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雄厚的文化实力和先进文化引领。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自信摆在重要地位,并纳入民族兴盛战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意义十分重大。
伴随人类历史的进程,文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成果。《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了解自身文化来龙去脉基础上,对自身文化价值的理解、认同和自豪,以及对民族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自信心。文化自信是民族凝聚力的源头活水,是国家发展的最大底气和持久力量。文化自信主要体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自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劣势及发展境况,在文化觉醒中进行文化反思,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做到文化自信就要立足本国,不忘本来,自觉反思,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传承优秀文化。同时,要面向世界,着眼未来,对外来文化保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态度,吸纳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进行文化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竞争力。
文化繁荣兴盛则国运昌隆。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家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事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根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根基。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大的文化自信支撑,文化强国建设步履维艰。树立文化自信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和团结精神,为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强大力量;有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有利于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正确、稳定、持久的思想引领。
2.文化自信是抵御外来文化消极影响的重要法宝
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不断提升,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中国发展理念获得世界各国的认可和高度赞誉。但西方一些国家认为中国崛起是对世界的威胁,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霸权论”,甚至伪造事实,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一些国家不遗余力地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国渗透错误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歪曲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的价值文化造成严重冲击,严重威胁到社会安全稳定。这些不利影响归根结底是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进行消极思想文化渗透,而文化自信是抵御外来文化消极影响的重要法宝。“思想阵地,真理不去占领,就会杂草丛生;舆论导向,你不去主导,就会被别人掌控”。[2]只有树立文化自信,坚持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才能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3.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来源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权,增强主流思想文化的引领力。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担负着民族复兴重任。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认同本民族文化,加深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文化自信以磅礴之力激励中华儿女攻坚克难,敢于面对一切风险和挑战,在奋斗中实现伟大梦想。坚持文化自信,发挥意识形态凝心聚力作用,激发优秀中华儿女尽己所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和智慧。
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和领会中华文化精髓,提高大学生思想认知,拓展精神视野。
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重要因素,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政治品质和道德教化,而往往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相分离。有的大学生面对价值选择游离不定、思想迷惑,归根结底是缺乏文化自信支撑。文化自信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精华,是永不褪色的思想宝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影响学生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理性甄别多元化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将文化自信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作为以德育人的主线,才能彰显教育价值,培养出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
文化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重要根脉,是一个国家走向世界、走向强大的最大底气。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应有之意。大学生是国家栋梁,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对其进行文化自信教育至关重要,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大学生从文化中汲取营养、滋养精神、陶冶情操,有利于培养其道德情操和高尚人格,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宣传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心,增强文化自豪感,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文化人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面对异彩纷呈的外来文化做出正确价值判断,能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缺乏深入了解,有的学生存在民族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将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通过讲授璀璨夺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了解中国为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通过讲授革命先辈为实现民族独立所创造的革命文化,让大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经历磨难依然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通过讲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果,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信心是对本民族发展历程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信心。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大学生发奋图强,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思想精髓,为人们做人做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有的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文化自信心有所不足,究其原因:一是专业课程的繁重压力和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使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典故知之较少;二是缺乏精心设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授较少;三是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入侵到网络思政教育领域,侵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削弱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上因素导致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不够,缺乏系统学习,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到文化思想精髓,无法达到触及灵魂、入脑入心的效果。
大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易受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文化鉴别力不高,缺乏理性判断,容易出现文化迷茫和文化困惑,盲目跟风,追捧西方文化。对西方电影、电视剧、娱乐节目、微视频等传输的各种价值观念难以区分和做出正确取舍,易受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同时,西方敌对势力恶意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对中国的价值观念进行曲解,有可能使一些大学生对中国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产生怀疑,面对外界的质疑不能理直气壮进行驳斥,对坚定文化自信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文化鉴别力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大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亟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自信教育相对滞后。一是重理轻文教育理念根深蒂固,文化自信教育意识淡薄,教学相对滞后,不利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二是有的学校和专业没有开设专门文化教育类课程,文化育人的教育内容不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视度不够。教材单一,缺乏有内涵、有吸引力的教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三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只有教师掌握深厚的文化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技能,才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将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教育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树立文化自信心的迫切需要。
办好中国的教育事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核心课程,要优化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引导力,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
首先,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优化课程资源。思政课要立足实际,面向未来,增加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使大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认同,在继承中开拓创新,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其次,整合课程资源,梳理和应用各学科所蕴含的文化自信教育资源。坚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原则,加强课程之间的联动与互补,从课程中挖掘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影视作品赏析感悟思政课的思想魅力和人文精神。最后,打造一支有文化、有信仰、有思想、有魅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思政课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高超的教学技能和强大的人格魅力,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以德育人、以文化人。
古语有云:“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博而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夺目,异彩纷呈,为人类文明史添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哲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其独特的理念、智慧和神韵增加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通过讲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故事,培养大学生勇于担当的爱国情怀;品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理,激发大学生顽强拼搏精神;学习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引导大学生以诚立身,以信立业,诚实守信。对大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体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养。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有利于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认同和自信心;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一个国家的文明贯穿古今,因时间愈加珍贵、丰满,因流传而价值倍增。文明在交流中丰富多彩,在互鉴中博采众长、不断进步。历史警示我们,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文明就会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6]每个国家的文明都蕴含着自己民族非凡的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加强文化交流有利于吸收国内外优秀文明成果,滋养文化自信心。首先,文化自信就要坚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原则,摒弃民族偏见和傲慢,加强文化交流,求同存异,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处。其次,坚持开放包容原则,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打破文化壁垒,互学互鉴,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本民族特色,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文明。最后,坚持底线,做好防线。老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积极引导学生理性判断,甄别文化精华与糟粕,区分不同性质的文化,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发扬光大,自觉抵制腐朽文化的影响和侵蚀。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不断强盛的精神动力。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心,激励大学生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