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书信媒介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路径解析*

2020-03-16 09:03马加名
高校辅导员 2020年4期
关键词:书信媒介辅导员

马加名

(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部,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广大辅导员理应准确把握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与“势”,竭力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融”字文章。笔者尝试选取书信这一传统媒介,着力构建撬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的“省力杠杆”。

一、书信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中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是一项全局性系统工程,在媒介和抓手的选取时既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学理的需要,也要充分厘析育人载体内在的功能与价值。书信作为融入信息传递、寄情抒怀、叙事言志、精神慰藉等多项内涵的复合体,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1]

(一)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创新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理应成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我国书信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书信中既有博大精深的研究考证,又有细致入微的告诫指引;既有下笔千言的情话长卷,又有言短意赅的精辟小简;既有极具文采的艺术书札,有合规合矩的实用文体。在长期的书信历史中,还曾有过许多经典的故事,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有的还被编成诗词戏剧流传,如“鱼肠尺素”“燕足系书”“青鸟传言”“鸿雁传书”等。浓厚的书信文化传统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色彩,体现着中国文化重亲情、重礼仪的内在价值。因此,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书信媒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就变得有血有肉,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时代信息和价值符号在传递过程中就融入了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元素和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

(二)道德滋养

书信除了是文化的承载体,还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规范,内涵指向诚实不诈、言而有信。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传承,人们已经形成了“写信必信,送信要信,读信应信”的道德自觉。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书信互动,师生既可以在写信读信过程中感知明礼诚信的核心要义,习得恭谦谨敬的优良品行,也可以透过书信的字里行间,彼此增进道德互信,进而不断提升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此外,书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催生积累了大量的德育经典,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林觉明的《与妻书》、傅雷的《家书》等,其中内容既包含生死抉择、爱恨情仇,也包含众生世相和忠义背叛。书信中既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牺牲自我,也有现代社会遇到的种种困惑。无论何种内容、何时所作的书信体现出的既有严谨的家风、家训,也有高尚的情怀、志向,更有伟大的道德精神品质。因此,学习研读书信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修身养德的过程。

(三)情感交流

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推进师生心灵互动、情感互融。书信的产生归根结底在于距离,书信的美妙之处同样在于距离。书信礼仪虽然繁杂,但却富含人伦亲情、私语真情的魅力。书信可以从时间到空间,恰到好处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引入书信介质可以有效协调辅导员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随着书信介质的深度融入,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逐步从“以信换信”向“以心换心”升级跃迁,彼此的心理距离会自然拉近,育人效果随之提升。

(四)素养涵育

良好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需要以真挚的情感融入、精美的话语体系为前提、做保障。随着历史的变迁,书信不断被融入浓郁的文学气息,逐步从交流思想、表达情意的媒介载体演进为一种绚烂多彩的文学样式。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在这篇书信体的议论文中作者将其政治立场和对变法的决心都表露无遗。而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书信《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真情讲述彼此在思想、志趣上的相互欣赏,此篇书信终因其独特的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散文名作。总之,书信表达的观点与思想感情更为真实、诚挚与强烈,师生在反复研读中自然体会到它所具有的人文美感,边体悟春风化雨边实现以文化人。此外,笔者所探讨的书信介质是传统范式与新媒体技术的叠加耦合,是网络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师生在运用网络书信传递文字之美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增强互联网语境下的交际能力与沟通艺术,进而实现文学素养、媒介素养的互联互通、同步涵育。

二、书信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要优先回答好“学生的期盼是什么”“我们的差距在哪里”“可行的路径有哪些”这三大关键问题。为此,笔者重点聚焦书信育人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维度,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等方式,紧密围绕书信文化的学理性、书信介质的认同度、书信育人的可行性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一)书信文化的学理供给扫描

数千年来,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与载体,中国传统书信文化承载着独有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常以书信的方式同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以及各行各业各界人士交流互动,问学习、聊工作、拉家常、话变化、谈感受、叙情谊。近年来,“时代楷模”曲建武、“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祝鑫等优秀辅导员在工作中纷纷借助书信媒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但是从学理视域来看,当前关于书信育人的内在机理、作用机制等理论研究还相当欠缺。书信文化在学术界呈现出低热度、高离散的研究特点,探讨以书信媒介助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蕴含深厚的理论价值。

(二)书信媒介的现实需求调研

“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项目组调查结果显示,24.5%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方法评价“一般”,3.6%的大学生给予差评;40.4%的大学生建议要“加强师生互动交流”。[2]透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尽满意之处。同时我们也不难察觉,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创新、形式改进、方法优化高度符合学生期待。针对教育需求侧的客观实际,笔者在一年前开始探索基于书信媒介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并组织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建议,与会学生代表一致表示对师生书信交流深感好奇、充满期待。一年来,笔者定期与学生书信交流,主动撰写书信28篇次,共计6万余字,收到学生回信200余人次。一年后,笔者对参与书信交流的学生进行回访,针对“在日常思想教育改革中引入书信载体”,84.5%的学生觉得“很有必要”,13%的学生觉得“有必要”,2%的学生觉得“无所谓”,仅有0.5%的学生觉得“没必要”。由此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对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融入书信介质呈现广接纳、高期待、强认同状态。明确了需求侧的实然所盼,也就厘清了供给侧的应然之举,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才能箭无虚发、靶向出击。

(三)书信育人的可行路径论证

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高校辅导员要坚持把“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作为根本遵循。既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竭力满足学生的需求期待,又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客观把握自身的能力水平,避免好高骛远;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因此,现实的可行性和路径的可达性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需要优先考虑的关键问题。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索发现,构建基于书信媒介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体系,在平台保障、时间支配、精力投入等多个维度都是切实可行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关照学生和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引入书信媒介。关于平台保障,笔者建议遵照传统书信的体例与范式组织内容,同时借助电子邮件、微信、QQ等进行投递送达,将传统书信的厚重感与网络通信的便捷性有机融合,由此化解质量与效能难以兼得的矛盾。

三、书信在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中的路径解析

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课题,除了从理论层面厘清“为谁改”“改什么”,还需从实践层面解答“怎么改”。笔者结合自身一年多的实践经验及未来一段时期的工作设想,提出从研、写、读、展四个维度建构基于书信介质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路径。

(一)研书信文化,促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

书信作为新型媒介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在改革实践中,广大辅导员要注重把握好学理性是支撑、政治性是根本、知识性是载体、价值性是目的等重要关系,既要围绕如何讲出“信仰的味道”组织实践探索,也要围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论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学术攻关。[3]如针对与互联网同生共长的新时代大学生对书信的认知不够的问题,辅导员可以围绕书信的起源与沿革、形态与分类、格式与规范等内容开展针对性教育引导,着力在学生中普及书信知识、弘扬书信文化,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此外,针对书信文化的学理研究低热度、高离散现象,辅导员一方面可以组建团队积极申报有关课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围绕书信文化设置议题供学生自由探索,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研讨与探究性学习,共同推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改革创新。

(二)写书信札记,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交相辉映

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不应是辅导员的“独角戏”,而应是师生协同作用的“共同体”。构建师生共同体的前提是情感共鸣、精神共振,书信作为心灵对话的传输介质恰好为此提供了现实载体和发力支点。从笔者一年多的亲身实践来看,师生可以聚焦现实所需互写书信,如辅导员可以将书信作为日常工作的有益补充,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写信分享自己的人生体悟。通过书信及时有效地解答、引领、纠偏学生的问题困惑、理解偏差、错误倾向,引导其正确看待外界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潮,帮助其在人生关键的“拔节孕穗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从思想上给学生提供“真情滴灌”,以情说理、用情育人,切实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学生也可以给辅导员致信交流所思、所想、所盼、所求,以便辅导员推进理论教育与学生需求合拍对路。如此以来,书信介质就成为辅导员育人情怀的强化剂和师生互动的黏合剂。辅导员情怀深了,师生融合、教学相长就有保障了,改革创新也就落地生效了。

(三)读书信经典,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得益彰

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必须有效推动学生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认同。针对基于书信媒介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实现价值理性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深入挖掘书信背后的感人故事和动人情感。因此,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参照《见字如面》《信·中国》《念念不忘》等书信诵读类专题节目,选取经典的名人书信、红色家书等组织宣读朗诵活动,引导学生透过一封封经典书信理解风云际会、世事变迁中个体的悲欢离合,洞悉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整体心灵体验,领悟穿越时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可以依托互联网、新媒体,引导学生与时代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写信人和收信人的灵魂对话,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融合。

(四)展书信风采,促理论灌输与实践淬炼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基于书信媒介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既要在理论引导上下功夫,又要从课外实践载体形式上做文章。如举行书信研学分享会、组织开展书信大赛、红色家书经典舞台剧表演等趣味活动,切实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思想理论教育由“课程本位”向“知识本位”再到“行为本位”转向升级,不断让有意义的内容变得有意思,让有深度的理论教得有温度。

猜你喜欢
书信媒介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打分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共 筑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