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我国乡村旅游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兴起,至今已有20 多年的历程。在乡村振兴的宏观背景之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更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以及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进程的加快,有关乡村旅游与文化融合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日渐增多,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研究的深入和拓展。然而,在众多研究成果中有关乡村旅游与田园文化融合,特别是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建设研究的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田园文化的传承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田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乡村文化的浓缩和精华,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文化底蕴与支撑,在乡村旅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基于“三农”的视角,研究和探讨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优化建设问题,对于促进乡村旅游与田园文化的有效结合,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我国的田园文化渊源流长,自有田园生活便有了田园文化的萌芽。中华民族的祖先很早就通过耕耘播种来维持生存,并逐渐形成了田园及田园意识。甲骨文中“田”的字形之多便反映出田园农业在古代中国的重要地位及受重视程度。自周王朝先祖后稷掌握了稼穑的奥秘,中国也正式成为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成为其主流文化。[1]随着农业地位的上升,历代文人墨客也开始将田园作为赞美、歌颂的对象,并将朴实无华的田间劳作、傍田园而生的农家生活视为美好的生活向往。因此,在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下,简单朴素的田园思想开始在人们的心中萌发,进而为田园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田园文化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当时高压的政治态势之下,一些知识分子为躲避复杂的官场和现实的烦扰,纷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吟诗作画。这一时期崇尚自然及隐居之风兴起,为田园文化的发展搭建了桥梁。[2]因此,无论是陶渊明的田园诗,还是谢灵运的山水诗,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田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时之间,“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式的田园生活成为魏晋时期中国田园文化的理想境界和人生追求。
田园文化的巅峰出现在唐宋时期。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杜牧和范成大等均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田园派代表诗人,最为突出的是范成大,他以大型组诗的形式,广泛歌咏田园风光和生活,是一位集大成的田园诗人。[3]范成大的田园诗作品集《四时田园杂兴》形象地描绘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风俗习惯以及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简单淳朴的生活,充满了朴素纯真的田园色彩。此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田园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不但成为国人身上独特的印记,更成为国人内心精神的真实写照。
关于田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学术界目前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认识。《辞海》中对“田园”的解释有两种:一指耕田和园地,二泛指风光自然的乡村。一些学者则从田园文化的来源、内容及田园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对田园文化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界定和阐述。杨优臣认为,田园文化源于田园生活,二者的联系是密切的。田园生活是田园文化的基础,但田园生活不能等同于田园文化,也未必具备田园文化的属性。[4]董雨薇认为,田园文化是以农村原生态的田园风光和传统文化活动为对象,涵盖了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等田园所拥有的所有产品,以崇尚自然、尊重生命、尊敬劳动、热爱生活、追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等内容为核心思想,随着世代变迁、日积月累的发展而形成的所有产品的文化。[5]曹贱保认为,田园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庄稼人文化紧密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6]
上述学者关于田园文化概念内涵的阐述,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田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即:乡村的、田园的、庄稼人的“文化”,涵盖了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的全部要素与内容,对于我们研究和探讨田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综合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田园文化”做出如下定义:
田园文化是在特定乡村地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以田园风光、农耕生产和农民生活为主要内容,融农村、农业和农民于一体,强调“三农”和谐发展的文化,其主要内涵包括:
田园文化是根植于特定区域的乡村文化。田园文化扎根于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氛围之中,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提倡自给自足、简单安逸的生活,这一典型的慢文化特征与城市文化的快节奏相比具有鲜明的自然性、生态性和乡野性。
田园文化是体现农耕文明的农业文化。举凡和农耕生产有关的田园风光、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业收储、农产品交易等方面的文化现象均属田园文化的范畴,因此,田园文化同农耕农业生产具有天然的联系。
田园文化是彰显农民生活方式的农民文化。田园文化是由农民群体创造的文化,最早局限在农耕生产的范畴之内,之后逐渐扩大到农民的全部日常生活。因此,举凡和农民日常生活相关的诸如聚落建筑、生活器具、起居生活、日常交际、习俗信仰等方面的文化均属田园文化的范畴。
田园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乡村农业文化和乡村农民文化的高度整合、高度统一,并协调发展的融合文化。乡村地域是田园文化的空间载体,乡村农业是田园文化的产业支撑,乡村农民是田园文化的主体,即田园文化的创造者。在漫长的岁月中是乡村的农民根据乡村特定的自然与资源环境在从事农耕农业生产过程中逐渐创造并发展了乡村的田园文化。
从本质上说,田园文化是一种抽象存在,需要依托载体形态方能给人们直观的感觉与冲击。田园文化的载体形态主要分为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两类。物质层面是物化体现,通过物质层面的实体反映田园文化,非物质层是核心理念,根据思想表达深化田园文化。[7]正是通过这些有形或无形、显性或隐形的载体形式,田园文化的内在理念与精神才不断地呈现和展示在人们的面前,进而实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1.田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物质载体是田园文化为人的感觉器官所能直接感知的载体形式,如色彩、声音、建筑、造型等,具有可视可触的特点。田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虽然以显性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但却蕴含着特定区域田园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历史积淀和地方特色等隐性的文化内涵。
Middleton[8]等将乡村田园中的物质载体归纳为国家公园、独特的风景、受保护的公园与园林、考古遗址、历史建筑物、传统村落、乡村手工艺等几类。廖爱军[9]认为田园乡村吸引物的物质载体可分为生态类、文化类和生活类三类。生态类包含气候、优美的风景、海滩海域、动植物、特殊环境、公园和保护区等;文化类包含历史建筑、庙宇、文化习俗、艺术及手工艺、有趣的经济活动等;生活类为娱乐康体活动,如打猎、垂钓等。何勇[10]以安徽省黄山西南麓宏村为例,认为其核心的物质载体包括:建筑特色、历史文化、风水景观、民俗节日等。根据前人的研究与总结,笔者认为田园文化常见的物质载体可分为自然景观、农耕场景、建筑聚落、特色产品等几种类型。
田园文化的自然景观载体主要包括田园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山丘河海以及花鸟鱼虫等,是田园文化所赖以形成与发展的自然空间和环境氛围基础。虽主要是“自然形成”的,但却蕴含着人类文化的浸染。农耕场景载体是农家人在从事农田耕作和田园劳动中形成的载体形式,主要包括耕田、苗圃、庄稼、果木、栅栏、房舍、鱼塘、水源地等农家人劳动耕作的对象与成果。此外,伴随着农家人农田耕作而形成的劳作行为,如耕田、种植、灌溉、采摘、捕鱼、采藕、摘茶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田园农田景观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渲染和彰显着田园文化的内涵。建筑聚落载体主要包括农家人世代居住和生活的村镇聚落和各种形式的民居建筑。村镇聚落与民居建筑的环境氛围、材料选用、建筑规模,以及形式、结构、色彩、工艺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特定地区田园文化的特色与风格,具有景观性、地域性、闲置性和时代性的特点,[11]既是农家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也是农家人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的物质显现。农家人所生产各类农副产品、手工艺品、餐饮食品、衣物服饰等是田园文化特色产品载体的集中体现,它们是农家人在田园中从事生产劳动和手工制作的结晶,除了具有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等刚性需求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满足人们求知、审美、情感和交往等柔性需求的功能。因此,一些地区的特色工艺美术品和传统手工制品如刺绣、编织、蜡染、纺织类产品常常成为田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
2.田园文化的非物质载体
与物质载体的可视可触及内容与载体同一的特点不同,田园文化的非物质载体具有无形性和隐形性特征,主要指以精神文化以及行为活动等非物态形式存在的载体。[12]由于田园文化中非物质文化的内容与其“载体”之间不具有同一关系,人们无法直接通过感知其“物质载体”来认识田园文化的具体内容,而需要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来进行。
田园文化的非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农家人的生活情趣[13]、艺术文化、风俗礼仪等,融合了人的空间行为、言语表现及其独特的思想精神。田园生活的实质就是日常生活的田园化。主要包含一日三餐、分工劳作、交际问候、繁衍后代等环节。与城市生活文化所不同的是,农家人的田园生活虽以单个家庭为单位,但在总体上却呈现出鲜明的共性,即慢生活、慢节奏。田园的艺术与文化虽不像城市文化那样隆重和炫耀,但却极富乡土气息。农家人通过书法、作文、赋诗、作画以及摄影等方式所彰显的田园文化的幽深意境与独特魅力,不但可以使人们领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般优美的乡野风光,亦可使人体会到“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般的从容与淡定。田园文化中农家人的风俗礼仪主要包括不同人生阶段的诞生礼、满月礼、成人礼、婚礼、寿礼,以及播种、耕耘、收获等不同农业生产阶段耕作的风俗礼仪。每种礼仪形式都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程序及规范。与日渐枯燥的城市生活文化相比,田园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与风俗习惯充满着淳朴、热情、勤劳与希冀,在无形之中让人们感到一种陌生而又真实的存在。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田园文化备受旅游者的青睐和喜欢,逐渐形成了多种模式。乡村旅游中的田园文化建设模式是作为田园主人的农家人的传统文化与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最终以一种固定的程序和风格展现出来的具有全新内涵的文化范式。现代乡村旅游语境下的田园文化建设模式虽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产生而产生,但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乡村旅游质量和水平。因此,认识和理解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问题,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根据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的不同载体形式及其与乡村旅游融合程度的不同,可将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建设的模式分为田园农业“嘉年华”、田园观光体验、田园食宿服务、田园民俗风情旅游、田园传统村落旅游等几种不同的类型。
1.田园农业“嘉年华”模式
在中央大力推进农业改革背景下,作为农业、科技、旅游与文化四轮驱动的综合载体,农业嘉年华这一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日臻成熟。[14]田园农业嘉年华是以现代科技与创新产业为支撑,将乡村独特的田园文化景观及田园民风礼俗等田园文化进行整合、塑造,并以休闲娱乐、观光游览的形式向旅游者供给和展示的一种田园文化建设模式。实际上,田园嘉年华是乡村旅游与乡村田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田园农业生产为主题,以田园农事体验为导向,既关注田园农业与农家生活的发展,也关注旅游者的乡村旅游体验,深受居民、旅游者和社会各界的欢迎。广西玉林的农业嘉年华是国内首个全年开放的田园嘉年华,以“五彩田园”为主题,不但为都市旅游者提供了可游览、可观赏、可体验、可互动的休闲农业旅游景观地,也为田园文化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氛围与特色场所。田园农业嘉年华,作为城市近郊区农业扩散出来的一种大型农业活动,是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农业新业态。[15]通过田园“嘉年华”的形式,不仅展示了农业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使绿色生产与生活方式得到倡导,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了农家田园文化发展和弘扬。
2.田园观光体验模式
体验经济盛行的时代,观光体验旅游是体验经济的一大特色产物。[16]田园观光体验模式是以乡村田园生态环境和各种田园农事活动为凭借吸引和招徕旅游者主动参与并亲身体验田园文化的一种文化建设模式。该模式以纯天然、原生态的旅游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17]有机整合田园生态环境、田园风情、农事活动、旅游休闲等元素,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特色,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回归自然、寻找纯真的心理需求,赋予了更多的体验和休闲的功能。[18]田园生态体验游模式的类型较多,其中较为常见的有参与体验农园和科普教育农园等。参与体验农园以林场、农场、牧场、果园、渔场等场所为依托,以农林产品(景观)展示为主体,辅之以旅游景点于农园之中,使旅游者在参与体验田园农事活动的同时,领略优美的田园风光。科普教育农园拥有原始的田园自然景观,是田园风光与农业生产完美结合的产物。科普教育农园通过对外展示田园景观、农村生活文化、农业生产资源等使旅游者在观光游览中受到直接而形象的生态教育。无论是参与体验农园,还是科普教育农园都从满足旅游者体验需求的角度来塑造田园文化,打造田园生态,以促进乡村旅游和田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田园食宿服务模式
田园食宿服务模式是将特色田园文化有机地融于餐饮住宿之中,通过推出美味独特的田园菜品、营造静谧宜人的田园氛围、提供热情互动的交流服务等方面的创意设计来使旅游者在享受田园食宿服务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田园文化的一种文化建设模式。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特别是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越来越青睐和追捧吃乡村的“土菜”,于是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出现了众多以乡土菜为特色的“乡土田园文化”主题餐厅。[19]这些餐厅将田园文化融入餐饮服务设计之中,通过菜品、环境和服务等方面的“情境”创设,不但展示了田园文化独特而深厚的内涵,也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田园文化体验的需要。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诞生的各种形式的“农家乐”也从最初的当地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进行简单的旅游接待活动发展升级为乡村特色主题酒店,并不断向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20]进而大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田园文化的弘扬。如今乡村旅游地的食宿设施,无论是在位置的选取,建筑材料的选择,风格的策划还是在布局的设计上都以不破坏自然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平衡性、完整性为前提,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自然地融为一体,二者相互映衬、浑然一体,体现一种天人合一,内外通融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逐渐趋向田园化、生态化。[21]
4.田园民俗旅游模式
ISO公制螺栓强度等级标号是由两部分数字组成,分别表示螺栓材料的公称抗拉强度值和屈强比值。例如4.8级的螺栓,其含义是此螺栓的抗拉强度为400MPa;螺栓材质的屈强比值为0.8,屈服强度为400×0.8=320MPa。
田园民俗旅游模式是以乡村田园的特色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吸引和招徕旅游者以满足旅游者体验和欣赏乡村田园文化的一种文化建设模式。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化”,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乡村田园中农家人的衣食住行、婚嫁丧娶、宗教信仰、生活礼仪、节庆活动、游艺竞技[22]等都是田园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无论这些田园民俗表现为有形的实物形态,还是无形的抽象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和昭示着田园农家的理想、追求、兴趣、爱好等,对于旅游者认识和了解农家生活与田园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因为如此,田园民俗旅游常常成为乡村旅游中最受旅游者喜欢和青睐的旅游活动。以节庆活动为例,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民俗风情就是通过侗族传统的花炮节和芦笙节使旅游者置身于群众性的民族特色节庆活动之中,体验欢快祥和的侗族文化,深受当地居民和旅游者的欢迎。而烟台市牟平区举办的2019 第二届“昆嵛田园文化节”则通过“春赏、夏爽、秋韵、冬养”四大板块展示牟平全年的15 大旅游活动、五条主题线路和广场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田园文化活动内容。因此,将田园文化中的丰富的民俗资源进行精心的整合与展示,不但能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还能增强田园文化的影响力与凝聚力,[23]同时也能增强旅游者对田园文化的认同感和旅游体验的质量。
5.特色田园村落旅游模式
田园村落旅游模式是以乡村特色村落的建筑群体、历史文化、景观价值[24]为主要吸引物来吸引和招徕旅游者,进而实现田园文化融合并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田园文化建设模式。传统的田园村落是乡村田园文化的重要汇集地,见证着村民们为生存和发展而面对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艰辛历程,同时也展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独特的审美追求与娴熟的工艺技术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篁岭为例,篁岭是典型的山居村落,依山而建,民居呈扇形阶梯状排布,错落有致,浑然天成。村落中的“晒秋”景观更是一幅独具特色的风景画,每到夏秋交替时,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纷纷铺着晒扁,晒着五颜六色的作物,成为“最美中国符号”,也羡煞了众多游人。村落中的建筑为徽派风格,烟灰色外墙和晒扁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形成“家家是风景,风景在家家”的特色田园村落景观,美不胜收。田园村落旅游的独特魅力,是旅游者在如画的村落境地中自由畅想诗意和远方,感受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惬意,从而实现心灵和精神的升华。因此,田园村落旅游对旅游者拥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上述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建设模式虽然在提高田园文化的内涵和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田园乡土气息逐渐淡薄;设施设备受损,田园文化载体功能不完善;产品开发欠缺创新,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等。因此,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及其成因,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1.田园乡土气息淡薄,文化主题不鲜明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特别是人工化、城镇化和商业化的加剧,使传统的田园文化受到较大冲击,有些甚至被边缘化。为了吸引和招徕更多的旅游者,一些地区往往热衷于快速打造低俗化、商业化的田园部落[25],而忽略或丢弃田园文化原有的底蕴、内涵以及乡村有别于城市喧嚣的宁静感,使田园文化的乡土气息渐趋淡化,文化主题不鲜明。经过对田园文化内涵随意取舍改造,甚至胡编乱造从而产生的“人造”田园文化,不但失去了原生态意义上的田园文化应有的内容与形式,也因没有鲜明的田园文化主题的内在约束与限制,而成为相关田园环境、资源、设施、活动、项目的“大杂烩”,既不利于经营管理,也难令旅游者产生完美的旅游体验。
一般来说,设施设备的完好和载体功能的完善是田园文化塑造的前提和基础。遗憾的是,目前有不少田园文化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了田园设施设备的严重破损和文化载体功能的不完善,从而严重影响了田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对旅游者的永恒吸引力。物质载体方面,一些地区在发展乡村田园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未能对大量外来旅游者的季节性涌入进行及时的疏散与管理,田园设施设备因严重超载运行而受损严重;一些设施设备的保养与维修,也因受外来文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丧失田园文化载体与形象的原初性和本真性。非物质载体方面,一些地区的田园文化因在与城市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丧失了文化的自信与独立,从而使田园文化载体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载体功能的完善。
3.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文化底蕴不深厚
田园文化旅游要吸引和招徕旅游者必须具有反映田园特色和地方文脉的田园文化产品,而田园文化产品的开发要实现对田园文化资源、活动项目与服务管理的有机整合与提炼,就必须进行精心的文化创意与设计。然而,因受市场竞争和经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不少田园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者一味地追求“文化快餐”效应,热衷于简单的文化抄袭、模仿,而忽略对田园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内涵的发掘与提炼。此种类型田园文化产品的开发,不但使所开发出来的田园文化旅游产品因粗俗化、同质化现象严重而难以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使所开发出来的田园文化产品因丧失了田园文化应有的文化“本真性”和原始性,难以满足旅游者欣赏和体验原汁原味的田园文化的需要。
4.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员工素质有待提升
田园文化项目开发虽然短时间容易做到,但其经营管理与营销运作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既需要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也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项目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田园旅游中的餐饮、住宿、商铺等基本上都由当地村民自行组织管理,因尚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完整的管理流程,致使管理的层次和水平均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田园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此外,不少乡村田园旅游中的员工多为当地的村民和外来的打工者,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有限,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也难以在短时间之内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养,进而影响了田园旅游服务质量和口碑形象的提升。
针对目前国内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综合吸收和借鉴已有田园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只有凝练田园文化主题,彰显田园文化本色,铸造田园文化品牌,强化田园文化管理,才能提高乡村田园文化建设水平,实现乡村旅游与田园文化的持续与协调发展。
田园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在于乡土性和田园性,而乡土性与田园性则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三农”的有机统一。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的优化建设,就必须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精心凝练“三农”文化主题。乡土文化氛围的营造既要充分利用乡村田园独有的地理环境优势,也要充分利用乡村田园的特色地域、历史和民族文化的优势,彰显和突出乡村环境氛围的恬静、天然、寥廓与淳朴,为旅游者目的地居民提供一个天人合一、怡然自得的田园境界。田园文化主题的凝练需要在充分整合田园现有农村、农业和农民文化蕴含的基础上,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化有形为无形,以高度概括和凝练的形式展现田园文化的精髓,然后再以主题化和序列化的方式将现有的田园三农文化的资源、产品、设施与服务有机地整合和凝聚在一起,以增强田园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和招徕旅游者。
现代旅游者特别是来自城市的旅游者,之所以乐于去乡村旅游,去感受并体验田园文化,主要在于乡村田园的生活氛围是旅游者脑海中理想的世外桃源和人间仙境: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快节奏生活,充满生态、绿色、自由和随意。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中田园文化的优化建设,就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彰显田园文化原本的色彩与底蕴。所谓生态优先,既要强调乡村田园自然环境的自然特色与生态平衡,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过多的人工改造和破坏,使田园文化的自然环境以基本天然的形式和形象展现在旅游者眼前。同时,也要强调乡村田园人文环境的和谐与田园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性,要尊重和保护乡村田园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特色,尽量减少对乡村田园文化的生硬改造和干涉。所谓彰显田园文化本色,就是要从物质、行为、制度、精神等不同的层面向旅游者展示田园文化原有的环境氛围、载体形式、文化内涵、行为表现、风俗习惯等,以满足其体验乡村田园野趣和淳朴生活的需要。
乡村旅游中的田园文化作为旅游者欣赏和体验的对象最终要以某种产品的形式呈现和展示在旅游者面前。旅游者既要欣赏田园文化有形的物质层面,也要品味田园文化无形的精神层面。因此,有关田园文化产品开发的文化创意、文化呈现、文化管理与文化营销等在铸造田园文化品牌,增强旅游体验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田园文化产品开发的重点在于彰显田园特色与乡土气息。因此,所谓创意开发并非一味追求高大上,而是要改变思维同质、产品同质的现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优势与地域文化环境打造别具一格的特色旅游产品。田园产品的开发贵在形成旅游精品而不在粗制滥造,要对田园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塑造,形成长效机制的品牌意识[26],确保产品质量。此外,田园文化品牌的铸造,也需要借助多种营销手段,充分整合媒体传播资源,使田园文化品牌深入旅游者内心,以增强田园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田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多方参与互动的过程,既需要充分调动田园居民积极参与,也需要充分整合多种人力资源积极参与田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以实现田园文化的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田园居民是田园文化的创造者、见证者和传承者。因此,田园文化的优化建设首先要广泛吸收和接纳本地居民参与,唤起他们对传统田园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自觉地学习、保护与传承田园文化。另外,田园文化的开发者和经营者是田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只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由他们进行田园文化的规划、开发、建设、管理与营销等,才能实现田园文化的快速发展。最后,政府相关部门作为田园文化建设的引导者和规范者,只有通过政策与财政扶持,吸引和招徕优秀的田园文化建设人才,并对田园文化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和引导才能实现田园文化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田园文化是一种有别于都市文化的具有地域特色和乡野气息的文化形态,在现代生活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充分发掘田园文化内涵与精髓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与田园文化有机地融合和凝练,精心打造乡村田园文化旅游品牌,无论是对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还是实现田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毕竟,都市人的“根”在乡村,乡村的“文化”在田园。田园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招徕和满足旅游者乡村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