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净,闫广平,刘 虹,刘 辉,王泽恒,胡文强,程慧慧,鲁双伟
(吉林化工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亦愈发明显。工程教育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可有效促进工程类专业人员的国际交流与互通,实现国际间工程学位的互认[1]。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课程体系通用标准中指出,实践教学是专业认证必须考量的重要环节,其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2-3]。如何建立高效稳定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前高校工程实践教育积极探索的新课题。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整实践课程体系方面,如将人机环管(METM)+N门行业安全训练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体系,或是针对专业的实际问题构建多层级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等[4-5]。研究的关注点不同但均是基于工程教育理念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以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线,充分考虑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针对实践环节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提出优化策略,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安全专业工程教育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由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2016年实现了认证体系的国际实质等效,促进了工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截止2018年底,全国共有227所高校的1 170个专业通过认证[6]。在突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强化安全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安全类专业高校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开始于2008年,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成为首个通过专业认证的高校[7]。随后每年都会陆续有不同高校的安全类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直至2019年1月,全国共有34所高校的安全类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约占专业总数的18.28%[7]。工程专业认证发展主要事件的时间序列如图1所示[9-10]。历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安全类专业所在高校数量及省份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图2(a)中“年度”根据首次通过工程认证的时间确定。
(a)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时间序列
(b)安全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时间序列图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关键事件时间序列
(a)高校数量分布图
(b)高校所在省份分布图图2 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安全类专业所在高校数量及省份分布
由图2可知,2010年后每年通过安全类工程专业认证的高校数量为2~3所较为平稳,2017-2018年通过认证的高校明显增加,表明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标尺全国高校安全类专业发展迅速。尤其以2017年教育部发起的“新工科”建设项目为契机,安全工程的文理综合、学科交叉的属性优势凸显,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高。为有效培养高素质符合型人才,实现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工程专业认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应满足“毕业要求”,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
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形成理论—实践知识体系,培养专业职业技能的关键手段及重要途径[11]。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中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不能低于20%。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课程24门,46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6.82%。对比其他通过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院校,如某矿业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课程共47学分,占总学分比例25.8%。吉林某建筑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践课程36学分,占总学分20.57%。上述院校突出课程设计环节,围绕主干学科及核心专业课程设有相应的实践设计环节,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应用工程知识及现代技术工具,分析、研究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我校实验类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重较大,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针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具体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如图3所示。
图3 实践教学体系导图
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通用及专业认证考查要点,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以便明确优化策略制定的关注点。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秉承着办学特色决定专业方向的认证原则,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安全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两个主要的专业方向,专业特色倾向于化工安全。实践教学活动围绕着认证标准开展并逐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及相应的支撑条件如图4所示。
图4 实践环节与支撑条件
1.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均有针对性的理论课程作为支撑,以理论指导实践,两者紧密结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依托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仿真实习基地以及6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实验教学过程注重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出比例,着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索精神。综合设计性实验分别占基础实验及专业实验的50%和75%。实验室建设方面学校先后投入320余万元,共建有10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达420 m2,万元以上设备15台,生均实验室面积1.5 m2,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14万元[12]。
2.根据学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规定,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采取多种开放模式,除了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外,还可用于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课题研究及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等,使各类型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专业资源得到共享。同时依托于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了大学生安全技能培训基地及安全监测与评价实践教学平台,具有多层级培训体系,可满足安全工程专业、在校其他专业学生、企事业单位人员、社会相关人员的安全技能培训需求,扩宽了实践教学内容[13]。
3.对于实践环节的师资力量,专业实验及实习教师主要为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均具有安全类职业资格或累计两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此外有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专业建设、开展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指导学生校外实践创新活动以及学生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校外聘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校内专业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企业教师数量占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总数的19.2%以上。
随着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更有利的支撑复合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认证标准要求,在运行质量监控、实习基地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还需得到进一步完善。
专业认证标准中第5.3条明确要求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专业需“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强调与企业的有效合作,通过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可有利支持工程专业认证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符合毕业要求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综上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具备完整的教学环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创新创业训练等工程实践及毕业设计环节)。2.配备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及管理规范。3.实践环节能切实满足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4.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和考核。基于上述基本条件,优化策略的制定主要从质量标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提出。
完善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运行模式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14]。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特色化和动态化发展,需加强体系运行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树立标准意识。由此,提出目标计划、过程控制、检查评估、反馈完善、持续改进相结合的闭环式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模式,突出质量控制及管理规范,如图5所示。
图5 实践教学体系质量保证模式
首先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计划,对应毕业要求,明确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持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具备过程控制文件,针对各实践环节应明确制度规范、流程步骤、责任人职责义务、教学效果监控要点以及配套的实施运行记录、教学指导文件、评分细则、评价指标及考核标准等。根据控制文件定期开展多元评价主体的“三检”机制,包括每月的专业自检,每季度的专业间互检,每学年的教学院综合评定,设定量化考核机制,考核参考点依据过程认证标准要求制定并细化。根据评定反馈意见,专业提出完善措施,教学院审核通过,进行整改完善,实现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
校企合作育人是“新工科”理念下,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15]。工程专业认证标准7.1条中指出“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突出强调各行业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对接与合作,促进安全专业人才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通过校企合作可有效解决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目标模糊、形式单一、内容浅薄、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15]。其优势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基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秉承“依据认证标准,结合专业特色,发挥校企优势”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工程认证标准为准绳,专业特色为发展方向,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标行业用人标准及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安全工程专业需考虑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要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2.资源的有机整合
校企合作育人可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相应的职业技能。将学校、企业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机整合,鼓励产教融合,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局限于参观、座谈、认识实习等简单的协作形式,通过生产实习、毕业课题实习、创新科研实践、企业技术升级或转型等环节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现实意义。
3.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可满足“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的制定和考核”的工程认证基本要求,同时促进校企“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从高校和企业两个层面出发,形成“双进入,双传播”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高校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实际生产过程提升实践能力,同时向企业传播新的理论及技术理念,改善企业生产及管理效果。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入高校参与整个教学环节丰富理论知识,同时传播实践经验,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整合。以此,组建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又具备较强实践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突出工程实践及创新教育相结合的理念[16]。创新实践教学的创新性需要融合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6所示。
图6 创新实践环节
创新教育本身强调实践性,通过整合各实践环节形成多层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17]。1.专业基础创新实践能力训练模块:涉及综合设计性实验及创新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和意识;2.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块:主要指创新型工程实践环节,以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提供有效建议,制定专业计划为主;3.综合素质提升模块:包括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等,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利用能力及专业创新能力。创新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将有利地支撑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安全专业人员必须熟悉企业实际状况,不断解决各类安全生产问题,对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为有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依据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对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要求,通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规范教学质量监控标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机制、鼓励多层次创新实践等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实现专业人才在各行业领域的多层次发展,助力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