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创新到方法突破:语言和视觉会计信息披露的实验研究综述

2020-03-16 03:00:56高锦萍李双承万岩
关键词:可读性会计信息决策

高锦萍,李双承,万岩

(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一、引 言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对于管理者、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而言,会计信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早期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往往聚焦于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数据信息,然而,随着商业规则的逐渐复杂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人们开始迫切希望了解这些数字背后具体的含义。由此,非财务数据信息,特别是起到叙述功能的语言信息逐渐成为会计信息披露中更为丰富的存在,也带动了研究人员对语言信息的关注。实务领域与研究领域的这种视角转换被Beattie[1]称为会计学的“叙述转向”(narrative turn)。同时,在视觉形式逐渐成为信息主要表现形式的今天,非财务数据信息中的视觉信息披露,即使用各类视觉元素补充或替代语言文字作为会计信息的另一维度载体进行披露的形式也越来越受重视。这种转变被Davison[2]称为会计学的“视觉转向”(visual turn)。然而,双重转向背景下的非财务数据信息的性质往往难以进行具体的量化,传统的档案数据实证方法难以深入地对其展开研究。此外,“经济人”和“有效市场”等传统假说也逐渐受到挑战,双加工理论、启发式偏差等理论的创新应用,使得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愈发需要深入个体心理机制的层面。以上两个原因使得行为学实验方法在语言和视觉会计信息披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除心理机制外,自Dickhaut等[3]提出“神经会计学”(neuro accounting)的理念并分析了财务会计制度演变的认知神经机制后,研究人员对会计信息披露决策背后“黑箱”的研究亦逐渐深入。因此,探究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认知神经基础逐渐成为本领域的前沿话题。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的引入不仅能够克服行为学实验数据主观性较强以及某些变量被试难以自我反馈的问题,而且能够更有效地挖掘会计行为背后的最终归因,为实验研究方法在会计信息披露领域的应用提供崭新的视角。

基于以上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前沿进展,笔者拟对语言和视觉会计信息披露领域实验研究主要聚焦的研究方向及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归纳,为会计信息披露领域及会计学实验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启发。本文的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主旨及结构;第二部分归纳和提炼会计信息披露领域实验研究所基于的理论创新;第三部分基于研究对象论述语言和视觉会计信息披露领域行为学实验方法的突破和发展;第四部分论述语言和视觉会计信息披露领域前沿的认知神经实验方法;最后,在现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二、会计信息披露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

S-O-R模型、双加工理论、启发式偏差、视觉的注意力机制、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等心理学、行为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的创新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思路,引发了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的“叙述转向”和“视觉转向”,并为实验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S-O-R模型

S-O-R模型,即“刺激-机体-反应”模型,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模型将人类对信息的认知过程总结为个体首先受外界物理刺激,经由机体感官感受和神经加工后,引发个体反应的一系列过程。S-O-R模型最初由Mehrabian和Russell[4]在“刺激-反应”模型上扩展而来。相较于“刺激-反应”模型,S-O-R模型不再将个体反应视为机械式的对环境的反馈,转而更重视个体对刺激的感官反应和认知加工,认为是感官反应和认知加工的差异最终导致个体实际反应的差异。

基于S-O-R模型,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可以将投资行为视为投资个体受到会计信息披露这一外界刺激后,产生感官上的接收及认知加工活动的启动,最终进行决策的三阶段过程。研究人员可以在该理论框架下构建理论模型并展开实验,探究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会计信息披露下投资个体的投资意愿差异。此外,S-O-R模型涉及到个体的心理机制的中介作用,该模型的创新应用也使得中介效应分析成为研究会计信息披露对个体决策影响机制的重要研究工具。

(二)双加工理论

“机体”是S-O-R模型中的关键,也是其中最为复杂和难以解释的要素。由此,双加工理论(dual process)针对S-O-R模型中的“机体”层面展开更深入的分析及补充。双加工理论是解释人类判断与决策活动中出现情感与理性冲突现象的重要认知心理学理论,其将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系统分为两类——系统1(System 1)与系统2(System 2)[5]。两套系统各具特性,并在不同情况下呈现出不同的激活状况。系统1是基于直觉、情感和经验展开的快速和内隐的认知系统;系统2则是基于逻辑、理性和分析展开的缓慢和有意识的认知系统。两套系统共同作用,最终影响个体的认知、判断与决策行为。目前,经济、金融及会计研究领域逐渐引入双加工理论并展开研究。例如,针对投资决策的研究发现,个体对系统1的依赖度较高,意味着其对自身直觉的信任,最终导致财务素养的积极作用下降[6]。

显然,双加工理论中系统1的存在突出了个体决策中非理性的一面,是对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反驳,成为研究经济现象中愈来愈受关注的非理性决策的重要理论基础。双加工理论构成了会计信息披露中的非理性特征(如可读性、语调等)影响决策者对公司形象及经营状况直觉感知机制的理论基础。

(三)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是双加工理论系统1参与决策的具体表现之一,是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发现。具体而言,启发式偏差指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依赖捷径式、启发式的思考方式导致决策结果出现系统性偏差的现象。Tversky等[7]总结了个体在决策过程中的三种主要启发式偏差:代表性启发式偏差、可得性启发式偏差以及锚定效应。代表性启发式下,个体忽视样本与总体的关系,而过分依赖与当前事件相同或类似的以往事件的经验。可得性启发式下,个体混淆熟悉性与概率之间的区别,过分依赖容易想到的信息并视其更具可能性,而忽视了实际的概率。锚定效应下,个体的定量估计受到特定的起始值的影响,决策过程中对起始信息分配过高的权重。实验对以上三种启发式进行了验证,进而质疑了“理性人”假设,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启发。在此基础上,Finucane等[8]进一步提出了情感启发式,即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将主观情感视为信息来源和决策依据。目前,启发式偏差在行为金融学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相关行为金融学实验也可以为会计信息披露领域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四)视觉的注意力机制

以上理论主要解释决策者如何处理信息,而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得以有工具和方法更进一步地从决策者如何获取信息的角度对决策过程展开研究。视觉是人类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与信息搜寻和信息加工机制密切相关。现有研究认为,个体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无法完全搜寻和加工外部信息。在此情况下,个体必须有意识地对认知对象进行选择,视觉注意力的分配机制就是这种有意识选择机制的体现[9]。在这种分配机制下,个体不会对外界信息全盘接收,而是有选择地浏览和阅读外部刺激中其感兴趣的部分,并进行认知处理,对其他部分则较少关注。由此,视觉注意力便成为探究个体认知过程的窗口。

会计信息披露影响个体决策的起点正是个体对相关信息的阅读与关注。由此,研究人员可以基于视觉的注意力机制,探究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会计信息披露对个体视觉注意力的影响,进而能够了解个体对会计信息的加工和决策的基础机制。因此,在会计信息披露研究领域,视觉的注意力机制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切入视角。

(五)决策的认知神经机制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对个体决策的研究逐渐深入至其神经机制层面,从而使研究人员得以更客观地对决策机制展开研究。例如,神经经济学的研究发现,在决策过程中,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被认为与奖励的主观价值评估密切相关,因而被认为是偏好和效用的衡量工具[10]。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则在奖励预期发生偏差时表现活跃,反映了新信息被接收后个体效用的变化[11]。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反映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心理的预测,被认为在资产泡沫等群体决策背景中扮演重要角色[12]。目前,这些脑区已成为神经经济学以及神经金融学等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同样,上述脑区以及更多的认知神经机制正在引入会计信息披露研究领域。已有的相关发现使得会计信息对个体决策的影响研究可以直接深入到基础神经机制层面,揭开个体决策的“黑箱”,为会计信息披露研究提供崭新的视角和见解。

三、语言和视觉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学实验研究

(一)行为学实验方法概述

目前,主流的会计研究主要基于“经济人”假设,采用档案数据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资本市场中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被普遍采用的研究范式正在受到批判。“经济人”假设在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等学科的发展中不断遭受质疑。在采用档案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时,针对语言及视觉信息的一些性质、特征存在难以量化的问题。同时,受限于档案数据的宏观性,难以对个体决策的心理机制进行细致研究。在会计信息披露研究“叙述转向”与“视觉转向”的背景下,这些问题表现得十分明显。为此,众多学者开始采用行为学实验的方法解决以上难题。

(二)语言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学实验研究

1.语言会计信息披露特征研究

语言信息披露作为非财务数据信息的一个重要子类,在会计学“叙述转向”背景下备受关注。由于语言不同于数字,其特征存在难以量化的问题,较多行为学实验研究出现在该领域。对于语言信息披露特征的研究,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语言的可读性和情感倾向两个方面。

针对可读性的实验研究最早基于启发式偏差的视角展开。实验发现,高可读性会提升投资者感知的处理流畅性,并将这种处理流畅性作为启发式线索纳入判断过程中,最终放大其对消息的反应,即投资者面对高可读性的好消息时其价值判断的提升更大,而面对高可读性的坏消息时其价值判断的降低更大[13]。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处理流畅性并不是唯一的中介机制,不同基准业绩一致性(consistency of benchmark performance)情况下,可读性影响价值判断的机制可能是不同的[14]。研究发现,当基准业绩一致时,可读性通过处理流畅性影响业绩判断,该结论与Rennekamp[13]的研究结论一致。但当基准业绩不一致时,可读性是通过影响被试感知的可理解性影响其业绩判断,并且影响效果更显著,由此揭示了可理解性这种新的影响机制。此外,从财务素养视角出发的可读性研究同样发现,可理解性的感知在投资决策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5]。研究发现,高可读性增加了高财务素养被试对业绩的反应,但没有显著改变低财务素养被试对业绩的反应。中介效应分析显示,这种不同正是由可理解性的差异造成的。对于低财务素养的被试,较高的可读性无法明显改善其感知到的可理解性,从而未能影响其对业绩的判断;对于高财务素养的被试,高可读性能够有效改善其感知到的可理解性,从而改变了其对业绩的判断。

语言信息披露领域的另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的情感倾向特征。不同于可读性的间接性,情感倾向直接影响投资者的乐观程度,进而引导其价值判断。例如,研究发现,语言的生动性能够激发投资者的情感和想象,进而影响其投资决策[16]。相较于平铺直叙的语言,采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披露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时,原本看跌的投资者会对公司未来产生更好的预期;而当采用较为生动的语言披露公司糟糕的经营业绩时,则会使得原本看涨的投资者对未来产生更差的预期。实际上,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在控制整个语言的生动性方面,仅仅简单地改变语言的语调也会显著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并且对不同经验的投资者影响方向不同[17]。在整体信息披露的可读性较低的情况下,如果投资者经验较少,积极的语调可能使其对公司的价值判断更高;如果投资者经验较为丰富,积极的语调反而使其决策更加谨慎,并降低其对公司的信任感,使其作出更低的价值判断。

2.新类型语言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新类型语言会计信息披露的引入,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将其信息价值体现在财务数据及资本市场反应中,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直接获取与其相关的档案数据。为了探讨该信息引入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机制的机理,行为学实验研究往往成为必要的先行研究。近年来较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就是新审计准则下的关键审计事项段的披露。

目前,国外已经有大量基于行为学实验的研究探讨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影响。如针对投资者方面,Christensen等[18]设计了一个公允价值评估作为关键审计事项的背景,最先开始探究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影响投资者分析难度和感知的报告质量,经由重大错报风险感知和对公司的信任感中介,最终使投资可能性降低。Rapley等[19]的研究得出类似的最终结论。Rapley等人也发现,尽管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使得投资者倾向于认为管理层对报告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降低了投资意愿,但同时也使得投资者认为审计师对报告质量产生了正向影响。也就是说,从心理机制上看,尽管整体上仍然是负向作用更明显,但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激发了投资者两种方向截然不同的感知,凸显了行为学实验研究方法在心理机制研究方面的优势。此外,由于关注视角的不同,也有部分文献认为关键审计事项未能明显影响投资者决策。通过在实验设计中引入业绩是否达到预期这一变量,研究发现,尽管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确实降低了投资者对管理层的信任感,但由于其披露也降低了审计报告的可读性,额外信息最终并没有导致投资者价值判断的变化,投资者仍然对业绩状况表现得更加关注[20]。Boolaky等[21]以银行主管为研究对象同样印证了该结论,未发现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其贷款决策存在明显影响。

(三)视觉会计信息披露的行为学实验研究

“视觉转向”强调视觉元素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目前对视觉信息披露的研究来看,作为研究对象的视觉元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与数据相关的数据可视化元素(data visualization),该类研究主要集中于成本或管理会计信息对管理者决策质量的影响方面;另一类则是与财务数据无直接关联的额外信息,如高管照片等,该类研究主要集中于年报等信息披露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方面。

Cardinaels[22]最早开始了视觉信息披露对管理者决策影响的研究,在比较表格与图形两种格式下的成本报告对管理者决策的影响后发现,对于成本会计知识较少的管理者,使用图形格式的报告能够帮助其作出更有经济效益的决策;对于成本会计知识较多的管理者,使用表格格式的报告反而更能帮助其作出更有经济效益的决策。以上研究主要对比表格和图形两种形式的报告,Hirsch等[23]则选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广度,引入表格和图形相结合的第三种形式,从管理会计信息的视角探讨其对管理者决策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阅读“表格+图形”形式的信息时,管理者被试能够更有效地对业务单元业绩进行判断,决策质量更高。Mertins等[24]则选择从图形披露的角度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将图形披露细化为“图形披露+概括性度量”和“单图形披露”两种类型,以平衡计分卡评价管理层业绩为背景,探究了其与表格披露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锚定效应的影响下,图形披露使被试作出更低的经营业绩评价,特别是在“单图形披露”的情况下。同时,图形披露下被试决策耗时更低,决策效率更高,进一步证明了图形披露对决策的有用性。

视觉信息披露的另一方向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探究非财务相关视觉元素对其决策的影响。该方向的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其一是将视觉元素和文字披露相区分,对比两种披露方式的差异的研究。如Elliott等[25]发现,当企业发生财务重述时,相较于单纯的文字形式,采用视频的形式解释重述内部原因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感官信息,以及对企业管理层个体存在与特征的意识,从而提升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的信任感,并进一步提升其投资意愿。本方向的另一研究维度是将视觉元素和文字披露相结合,探讨文字披露中加入视觉元素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的研究。如Asay等[26]发现,在披露材料中加入一张微笑的高管照片时,投资者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反应都会更加强烈。Gao等[27]则进一步引入可信度特征探讨不同可信度的高管照片对投资者决策可能的影响,通过从港交所上市公司年报中提取的真实高管照片进行预先实验打分,将高管照片分为高可信度和低可信度两组,发现不同可信度的高管照片激发投资者不同程度的积极情绪,进而能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四、语言和视觉会计信息披露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研究

(一)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概述

认知神经科学旨在揭示大脑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该概念源于认知科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随着近些年人类针对脑部活动的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认知神经科学逐渐成为了解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研究方向。尽管传统的行为学实验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个体在进行决策时背后的心理机制,但仍然存在一些固有缺陷。例如,行为学实验中被试难以反馈自己的深层意识[28]。同时,行为学实验主要收集被试的主观数据,而相关文献表明,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意识地满足实验人员的假设,使得行为实验数据结果存在偏差[29]。神经数据完全为被试的客观数据,可以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此外,为了从神经机制的差异上解释会计行为,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的引入必不可少。例如,现有研究发现,尽管行为学结果并未显示出投资收益率与性别的关系,但男性与女性在进行投资决策时的基础神经机制存在明显差别[30]。

目前,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已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例如,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运用于经济学领域,诞生了神经经济学,以进一步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完善经济学理论基础[31]。此外,部分学者也将认知神经科学方法引入市场营销学中,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启发[32]。而针对会计领域,Dickhaut等[3]221早在2010年便提出了神经会计学的概念,之后,基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会计研究日益增多。

发展至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种类众多,各类技术优劣势前人已有较为丰富的总结[28]6,而会计信息披露领域目前主要应用其中的眼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展开研究,其优劣势如表1所示。

表1 会计信息披露领域主要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优劣势

(二)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的创新应用

眼动技术主要被用来记录阅读者阅读文本材料时的眼部运动状况及其量化指标,常见的指标包括注视时间、注视顺序以及注视次数等。通过分析这些指标,实验人员可以了解个体的决策过程。个体对信息的利用都以阅读和关注为起点,眼动技术成为会计信息披露领域的重要研究技术。

目前,部分学者已基于眼动技术对各类会计领域中的语言会计信息披露展开研究。例如,以管理会计领域中的平衡计分卡绩效信息为研究对象,Chen等[33]利用眼动技术对管理者信息搜寻行为及评估决策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高质量管理会计决策背后的认知机制。Chen发现,当被试对战略相关措施的注意力分配比例较高时,其更可能作出优秀的决策。然而,进一步的实验并没有发现不同战略披露形式之间的注意力差异。而以审计领域中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为研究对象,Sirois等[34]基于眼动技术对投资者的审计报告阅读行为和财务报表阅读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被试会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在关键审计事项所关联的报表附注部分,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越多,分配给其他非关联的报表附注部分的注意力越少。这从信息搜寻机制上说明了关键审计事项的有用性。

如表1所示,尽管眼动技术能够通过分析阅读者的眼动指标进而了解其决策机制,然而并不能直接提供神经层面的证据。fMRI技术则能够通过测度血氧水平依赖非侵入性地测度被试的脑区活动状况,进而提供直接的神经证据,以揭示被试利用会计信息的基础神经机制。该项技术对实验设计要求较高,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较为简单明确的财务数据信息。如Barton等[35]以公司收益信息披露为研究对象,发现当盈余超过被试预期时,其腹侧纹状体的血氧水平依赖程度为正,未超过预期时为负,而与预期相等时为0。这揭示了投资者处理自身预测与实际收益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的神经基础——腹侧纹状体的活动。

同样,尽管fMRI技术空间精度高、成像较为精确,但是,仍然存在缺乏便携性、成本高以及时间精度低的短板。EEG技术以及在EEG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ERP技术,则可以避免以上问题。不过,由于EEG及ERP技术主要研究短时间刺激的脑电状况,目前同样主要用于研究财务数据信息披露。例如,Wang等[36]基于被试通过现金流信息进行决策时的ERP神经数据发现,当被试面对负现金流时,其错误相关负波(ERN)波幅会增加,说明被试感知的风险和冲突更大;而当通知被试其收益未达到预期时,其反馈负波(FRN)波幅更可能偏向为负。这反映了被试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差异,从神经机制上揭示了现金流影响投资决策的机理。

五、未来展望

(一)语言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拓展

当前,语言会计信息披露领域的实验研究已涵盖较为丰富的研究对象,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盈余消息以及关键审计事项等,但在研究深度上依然有所欠缺。例如,由于目前审计准则改革时间不久,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有无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影响,而鲜有研究从语言特征的角度进行考察,未来针对这些新类型语言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可以考虑引入语言特征进行深度拓展。

同时,针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等一些经典的语言会计信息披露也依然存在可以继续深入的空间。目前,针对此类语言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读性与情感倾向两个语言特征维度。然而,语言会计信息披露还包含许多其他的特征,如详细性、前瞻性以及归因倾向等。尚未系统地出现有关这些语言特征的理论基础扎实的实验研究。未来针对语言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可以从深度上进行拓展,引入更多的语言特征展开研究。

(二)视觉会计信息披露的广度拓展

目前,针对视觉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可视化图表以及高管照片对利益相关者决策的影响。然而,会计信息披露可以或已经纳入的视觉元素远不止于此,该领域的研究广度依然有所不足。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已明确提出,公司年报可以辅以业务图片、统计图表等视觉元素以达到图文并茂、提高可读性的目的。因此,在整个资本市场视觉信息日益丰富的背景下,未来针对视觉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可以考虑纳入更多的视觉会计信息类别(如业务流程信息、战略地图、组织架构乃至年报视觉设计等),从研究广度上进行拓展,为上市公司年报信息披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建议和启示。

(三)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的持续引入

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的引入为揭开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利益相关者决策的“黑箱”提供了优秀工具,然而,由于fMRI、ERP及EEG等方法技术性较强,目前大多数研究仍然集中于研究范式较为简单的财务数据信息,对非财务数据信息的研究较少。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实验方法在会计领域的逐渐发展和成熟,未来可以考虑将相关方法推广至非财务数据信息领域,以更加科学、客观的方式研究语言及视觉会计信息披露对投资者、企业会计人员以及审计师等个体认知神经机制以及决策的影响。

猜你喜欢
可读性会计信息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中国商论(2016年34期)2017-01-15 14:24:09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7:04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11期)2015-07-18 11:15:03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
在增强地方时政新闻可读性上用足心思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34
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辨析
理论观察(2005年4期)2005-04-29 23: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