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英伴 (广东省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
音乐的德育功能自古以来就被重视。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推举的“六艺”课程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有音乐。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课程也一直属于中小学课程范围之内。音乐教育之所以不能被忽视,是因为艺术审美的德育功能。在《论音乐的德育功能》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有助于塑造审美主体、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交往[1]。在追逐名利的世界中,音乐看似无用,却发挥了无用之大用:培养人的品性,修炼人的精神,为人的精神世界添光加彩。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尤为重要。此时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刚刚开始成型,对社会行为的认知依靠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我们的音乐歌颂谁、歌颂何种精神,成年人如何选择音乐、什么样的音乐被尊重……都在塑造着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明和社会规范的认识。从反面来说,有伤风化的歌曲和不尊重民族文明的音乐创作者之所以总是成为众矢之的,就是因为音乐具备的德育功能。总而言之,民族文化和社会共识从童年时期开始就对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我们为中小学校园选择如何的音乐教育,影响了青少年的德育氛围。
培养爱国爱乡精神也是德育的一部分,对海外华人的归属地——侨乡来说,更显重要。无数的华侨华人从侨乡走向世界,扎根异乡。爱国爱乡精神把海内外中华儿女联系起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精神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认同感。只有培养爱国爱乡精神,才能团结海外华侨华人,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海外华侨华人为建设家乡贡献一份力量的热情。一个地方的民族音乐可以展现国家和地方的精神风貌,记载一个国家历史发展文脉概况和传承民族文化。
民族音乐承载着弘扬爱国爱乡精神的使命。民族音乐指“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逐渐丰富起来的带有本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化统称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大都可划分为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两部分:民间音乐和创作音乐。民间音乐在各民族的民族音乐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民族音乐的基础。”[2]
比起直白的文字宣言,沉淀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侨乡音乐能将家乡的风土人情、人文精神以娱乐的方式埋藏于侨乡人的记忆中,即使身在异国,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有所变化,侨乡人依然能通过音乐这一娱乐方式铭记自己的血缘身份和文化根源。
音乐能塑造人的记忆,民族音乐塑造华人对于祖国和家乡的记忆。笔者生活在侨乡,常常听起归国探亲的华人华侨讲述人在异乡的生活。有的华侨华人自小就已踏出国门,在异乡生活,即使吃的是西餐,说着流利的英文,到年老时仍然会记得童年时代哼唱的民族歌谣。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首先,音乐的学习和记忆也是娱乐的过程,以熏陶而非死记硬背为主,青少年能轻松进行音乐学习。第二,声音作为记忆的载体,能在重现时唤醒与声音相关的记忆。比如成年人重听孩提时代的音乐,不仅能记得音乐本身,更能记得与音乐相关的人和物,比如教他们音乐的教师,一同学习该音乐的童年伙伴,孩提时代的生活环境等。第三,世界各地的音乐有着显著的文化差异。民族音乐正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产物和集体记忆。对华人华侨来说,无论身在何处,记忆里独特的民族音乐能提醒他们与祖国和家乡的联系,能促进华人之间的身份认同感。
当国歌在奥运会赛场上响起,当自己熟知的童谣被下一代再次传唱,当你在异国他乡听到一曲二胡演奏……音乐带给你的享受超越了娱乐,因为此刻音乐成为了一种民族象征,激发了你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以爵士乐为例。爵士乐是美国黑人所创造的记性创造和即兴演奏的音乐,它的诞生和发展是黑人几百年苦难的产物,伴随着黑人在美国的奋斗史。爵士乐的艺术性被美国社会抨击了几十年,最终通过一代又一代黑人的努力获得了一个“白人至上”的社会的认可并被作为美国文化的象征推销到全世界。一个人即使不懂英语,不理解西方文化,也能欣赏爵士乐。这就是民族音乐对于唤醒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广民族文化的独特作用。
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侨乡民族音乐,将海内外华侨华人团结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凭借自己的能力扎根海外,他们的后代出生和成长在外国,从小与外国人一起学习生活,英语比中文流利(有的甚至完全不会说中文),是典型的ABC(出生在美国的中国人,用来指有着华人面孔却已经全然接受西方文化的海外华人)。这些新一代的华人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间隔着语言和地域的鸿沟,但在西方社会,外国人自然地把这些华人面孔定义为另一个族群,导致新一代华人陷入精神空虚乃至精神危机——他们找不到认同感。他们既不能完全归属于西方社会,又远离了中国文化。民族音乐是他们接触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突破口。香港周刊《东周刊》曾在其网站上刊登一篇文章,讲述了香港童歌之父韦然(真名黎伟贤)如何着迷于一张台山民歌专辑《千年台山》的故事①。虽然他听不懂台山方言,但这些流传民间的民族小调和现代的编曲让他发现了台山文化的美,在音乐找到共鸣。我们应该加强民族音乐创作与传播,让海外华人华侨在音乐中找到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音乐教材是音乐课程设计的基础,是音乐课程实施的基础,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将侨乡民族音乐融入中小学校园的第一步就是将民族音乐融入教材。
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较广,是最为直观的教学手段,学生易于接受,除了教材,还应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展现侨乡民族音乐。在教学生唱、跳的过程中,灵活应用民族人物视频、民族音乐表演视频、民族乐器实物展示、民族历史照片等辅助音乐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台山民歌《卖鸡调》、《咸水歌》、《台山民谣》等,这些民歌歌词诙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悠扬婉转,既有即兴对唱也有抒发个人感情,是最早流行在台山地区的民歌。音乐课堂上,可以大胆引用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谣,用各种形式将台山民歌推向舞台。如今,由于台山变化大,条件不断改善,交通方便,电子设备先进,网络发达,海内外乡亲交流日渐增多,台山民歌也被带向了世界,在世界各地广泛传唱,成了台山海内外乡亲文化交流、传递乡音的桥梁和纽带。
民族音乐也可以是现代的。融入现代编曲的民族音乐更能受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更能拉近中小学生与侨乡民族历史的距离。厦门侨乡集美和浙江侨乡青田为侨乡文化与音乐的结合提供了成功的案例。2018年9月,集美在洋溢着文化底蕴的近代侨楼里举办了音乐演出者,演出者全是本地的音乐人。摇滚与电子音乐的旋律在当地最有名的侨楼响起,当代人与历史文化在音乐中对话,这样别开生面的演出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注意。青田的侨乡音乐节不只在形式上也在内容上走出了开创性的一步。在青田这个小山村里,本地音乐家唱起为在外的青田华侨特地创作的歌曲《回到老家》,歌词里写满了游子的思乡牵挂。这样的音乐节有助于团结海内外侨乡人民,推广侨乡文化,唤起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爱乡之心。
音乐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引进有意义的本土侨乡音乐,也要大力推进音乐创作教学,编曲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应该有点难度,我们可以先练习编词,利用一些学生喜欢的、深入人心的曲调,引导学生对身边的变化、生活上学习上的进步、幸福指数的提高等等为素材,创作简单的歌词,让学生用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创作的歌曲,可在音乐课堂上开小小的演唱会,也可以将这些半创作歌曲加以修饰后用“全民K歌”等软件录制并推广,向海内外亲朋戚友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让学生逐渐喜欢对音乐的创作和对侨乡民族音乐的喜爱。
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应被充分发挥。在侨乡这样的华人华侨输出地,我们更要加强侨乡音乐对年轻一代的熏陶,从小形成独特的华人记忆和地缘情感,培养侨乡儿女的爱国爱乡精神。只有这样,侨乡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能从侨乡民族音乐中找到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民族自豪感,与海内外同胞联结起来。教学中,建议将侨乡民族音乐引入中小学课堂,用多媒体的方式灵活展现侨乡音乐精神,甚至还可以引入现代侨乡音乐,以音乐为桥梁,把世世代代的侨乡儿女凝聚到一起。
注释:
① https://eastweek.my-magazine.me/main/eblog_view/27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