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已 神明自得
——读荀子《劝学》有感

2020-03-16 03:36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3期
关键词:荀子小人学问

□ 夏 海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位居《荀子》篇首,既是一篇说理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政论散文。全文论题鲜明、逻辑严谨,句法简练、声调铿锵,议喻交融、情文并茂,颇能代表荀子文章风格。

《劝学》就是劝勉、激励人们努力学习。文章运用大量生动的比喻,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目的、态度、内容和方法。全文一千七百余字,大约用了二十个比喻,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是讲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一句话,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继承了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强调环境和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第二层次主要是讲学习的规律问题。荀子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由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起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第三层次主要讲学习的内容、态度和方法。《劝学》以问答方式谈论学习的内容,“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所谓经,是指《诗》《书》之类的儒家经典,礼则是指典章制度。荀子重视礼和法,所以他说:“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第四层次主要讲学习的境界,这就是“全”和“粹”。荀子追求完美,“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品读《劝学》,我们对学习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刻认识。没有想到,学习本身还有那么多的学问。荀子是从人性的角度阐述学习问题的,这就有了思辨的色彩,闪烁着理性的光芒。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对于人性,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是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另一种是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由于他们对于人性的不同看法,产生了塑造人的习性和品格的不同路径。性善论肯定人性本善,认为道德的根源不能从外部寻找,只能返回生命的内部寻找,强调思以致圣;性恶论认为人性是恶的,认为生命需要借助于外在的力量才能确立起道德的品性,强调学以致圣。因此,荀子更重视学习,性恶论更强调学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习,对于人类社会以及每个人都有着重要意义。学习,伴随着人类社会全过程;人类正因为善于学习,才把自己从自然界中区分开来,才使自身不断得到进步发展。学习,也伴随着个体生命全过程: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实质在于学习的差别,那些孜孜向学、终身以学的人才能创造人生的辉煌。正是学习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不能不感佩荀子关于学习的立论高远和思想深邃。

《劝学》深刻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学习是一个塑造道德生命的过程。在荀子看来,学习是为了造就圣人,这是道德生命的最高境界。荀子把人的道德生命区分为三个境界,即士的境界、君子的境界和圣人的境界。荀子的圣人标准可以概括为一个“善”字,不能有任何缺憾,就像射箭,只能百发百中;千里行程,不能差半步;一生坚守仁义,不能有任何差池。

《劝学》深刻揭示了学习的规律,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永无止境的过程。荀子认为,学问是无穷无尽的,人是越学习越感到自身不足,越学习越想要学习和更多地学习,“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在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条规律是善假于物,第二条规律是长期积累,第三条规律是专心致志。

《劝学》深刻揭示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学习是一个区别君子与小人的过程。荀子论述学习的内容是丰富的,除了学习的意义、规律和内容外,还在《劝学》中用较大篇幅谈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荀子把学习态度区分为君子之学与小人之学,批判了“小人”借学习以炫耀自己和获取名利的做法。具体表现在,一是君子之学是为了培育德性,小人之学是为了追名逐利;二是君子之学是言行一致、躬身实践,小人之学是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三是君子之学是谨言慎行,小人之学是夸夸其谈。同时,学习的方法也是塑造道德生命的条件之一,正确的方法是塑造道德生命的保证。荀子对学习方法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即“近其人”和“好其人”。所谓“近其人”,就是要亲近于良师益友、请教于良师益友;所谓“好其人”,就是要见贤思齐,把君子和圣人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

学,是荀子思想的中心概念,也是《劝学》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学习是使人进步的阶梯。只要勤奋学习,今天的我可以胜过昨天的我,做学生的也可以超过老师。这就要求我们把学习贯穿于人的生命全过程,首先是从小立志学习,任何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都是靠小时候打下的良好基础,学习是孩童和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千万不能荒废学业。否则,就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其次是中年继续学习,这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因为中年是上有老下有小,面临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稍不留神,就容易放弃学习。谁能在中年坚持学习,谁就能赢得人生,进而走向事业的成功和个体生命的辉煌。中年千万不能放弃学习,还应“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最后是老年还要学习。《劝学》是荀子晚年的代表作,这说明无论人生处于什么年龄段,只要耕耘,就有收获;只要学习,就有所得。老年看惯了秋月春风,远离了喧嚣躁乱,学习可以将丰富的人生经验升华为智慧,观照人生、洞明世态,涵养性情、启迪后人。夕阳无限好,让学习使人生的晚年过得从容、淡定和丰厚。

猜你喜欢
荀子小人学问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一”的学问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指印小人来了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
经典语录
木勺小人
裁剪的学问
赛跑中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