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迅速打响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当前,虽然疫情防控斗争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全国防控形势依然任务艰巨、不容松懈。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传染病抗争的历史。近百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类重大传染性疾病频繁发生、快速传播,对人类的生存与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曾经遭遇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当前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
流感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流感病毒可以通过人、禽、猪、马、蝙蝠等多种动物传播。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大家族,其中甲、乙家族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甲型流感最早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罗斯,随后在一年内席卷欧洲乃至全球。1918年春季,“西班牙流感”爆发,成为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一次瘟疫。据统计,当时全世界患病人数大约在7亿以上,发病率约为20%-40%,死亡人数达四五千万之多。事后,科学家研究发现,西班牙流感病毒很可能源自鸟类,可能是禽流感的变异,其最大特点是潜伏期短、爆发力强、致死快。此次疫情过后,人类开始研制预防流感的疫苗。1940年,美国军方研制出第一代抗流感疫苗,1968年开始在全球大规模使用,至今已达半个多世纪。
禽流感最早发生于1878年。截至目前,人类已发现10多种禽流感病毒。其中,禽流感病毒H5N1的传染性和致死性是最强的。H5N1原是感染鸟类的流感病毒,1997年香港发生第一例直接感染人类的案例,当时造成18人感染、6人死亡。自2003年起,世界各地都相继传出禽流感爆发事件,但都没有形成大规模人际传播的案例。同样是禽流感病毒的H7N9最早发现于2013年的中国上海和安徽,而最严重的流行则是2015年爆发的全国性禽流感(H7N9),累计确诊134人,死亡37人。
与甲型流感的传染性不同,乙型流感不会在动物间传播,大多数情况下只会在人群之中传播。乙型流感病毒最早出现于1971年,分为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2019年9月,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甲乙混合型流感。据美国疾病中心估计,此次流感乙型占49.6%,以Victoria系为主;甲型占50.4%,以H1N1为主。截至目前,美国至少有2200万人感染,其中有21万人需要住院治疗,死亡人数已超过1.2万人。而如此多的传染和死亡人数,是因为美国仅有45.3%的成年人和62.6%的未成年人接种了流感疫苗,远远少于覆盖全国人口所需的数量。
在人类历史上,疟疾古已有之。现在,全球每年有2亿人感染疟疾,死亡人数更是超过百万。疟疾具有传播快、易反复的特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曾经爆发过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流行,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贫困和偏远地区仍然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数据显示,全球有2.07亿疟疾病例,其中有62.7万人死亡;2016年全球有2.16亿疟疾病例,死亡44.5万。这两次全球性疟疾爆发席卷了90%的非洲地区。由于受当地公共卫生体系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如今的非洲疟疾控制仍然面临严峻挑战,疟疾成为导致非洲儿童死亡的“最大杀手”。中国也曾是疟疾的流行区。新中国成立之前,每年约有3000万疟疾病例发生,全国70%的县曾出现过疟疾感染病例。
霍乱是一种古老的烈性传染病,曾经在世界上多次大爆发。第一次爆发始于1817年。随后的几次爆发均发生在19世纪,故被称为“最令人害怕、最引人注目的19世纪世界病”,其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严重脱水和急性肾衰竭,死亡率甚高。仅在印度,一百年间就有3800万人死于霍乱。欧洲则仅在1831年一年就有90万人死于霍乱。20世纪以来,霍乱最大规模的一次爆发发生在1961年的印度尼西亚,并先后扩散到孟加拉国、印度、苏联。同年,中国发生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霍乱传播,从广东西部传播到一些内陆城市。2018年,非洲11国发生大规模霍乱流行,感染人数将近120万人,超过5000人死亡。据世卫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有130-400万人感染霍乱,2.1-14.3万人会因此丧命。虽然世卫组织已经在积极规划和实施针对霍乱传播的全球性战略安排,但要想彻底消灭霍乱,仍困难重重。
由冠状病毒引发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于2002年发现于中国广东,并逐步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其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头痛、肌肉酸痛,严重时会引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截至2003年8月,中国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4959例,死亡349例。
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发现于中国武汉,2020年1月12日被世卫组织正式命名。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病例和受疫情影响国家的数量持续增加。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常见体征有呼吸道症状、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在较严重病例中,感染可导致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
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76年在前扎伊尔(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庄里出现。起初,患者的表现主要是发热、休克,然后七窍出血而死亡。在此后的几个月内,患病者数量一度达到300多人。更可怕的是,该病致死率极高,有88%的感染者死亡。时隔三年后,埃博拉病毒又于1979年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人骨相枕。2014年,埃博拉在沉浸多年后再次出现并席卷了西非多个国家,造成19031人感染,其中7373人死亡。埃博拉病毒因其极高的致死率被世卫组织列为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恶性病毒之一。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到目前为止还没发现除灵长类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埃博拉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是非洲蝙蝠。
黄热病是19世纪较为普遍的传染疾病,它由蚊虫叮咬后传播,主要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热带地区流行。主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黄疸、出血等,严重时可致死亡。自1937年美国医生、细菌学家马科斯·泰勒发明17-D疫苗后,黄热病得到了有效抑制。2016年,非洲安哥拉、刚果和乌干达等地集中爆发了黄热病,疑似病例达7509例,其中确诊970例,死亡130例。这次黄热病的集中爆发使得人们再次看到了它的潜在危险。2018年,黄热病再次入侵南美洲。巴西全国共确诊黄热病病例1257例,其中394人死亡。
登革热病起源于1823年的西非,是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现在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1953年,菲律宾曾发现登革热病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后传入美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病多发生于夏秋季,患者多数为青壮年。1978年登革热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发生流行,近十年在广东、海南、广西等地迅速蔓延。2019年,东南亚地区再次爆发登革热疫情。菲律宾报告40614例病例,马来西亚报告26545例,越南报告38122例,总数超10万例,这是近年来爆发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登革热疫情。
西尼罗河病毒最初在1937年乌干达的西尼罗地区的发热妇女血液中被发现。近几十年来,西尼罗热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1999年以前广泛分布在东半球,1999年以后开始在北美肆虐。西尼罗病毒一般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而是借助蚊子叮咬感染人类,目前尚无针对它的疫苗或有效疗法。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烧、身体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最严重的疫情发生在2003年的美国,当年共有9862人患病,其中264人死亡,平均死亡率高达10%,幸存者也将长期面临神经性疾病的困扰。
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类的侵袭。每次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归根结底都是由于细菌和寄生虫的传播。即便是在医学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传染病的威胁仍然没有完全被消除,一些疾病甚至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值得庆幸的是,每次疫情过后,人类都在不断进步,都会总结出对抗疫情的医疗卫生措施,推动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传染病的故事不单是医学故事,其对人口、经济、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传染病既是人类的公敌,同时也改写着人类的历史,促使人类明白,只有绿色发展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研究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