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保卫育人工作研究

2020-03-15 20:52:17卢东霖
高校后勤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保卫工作育人学生

卢东霖 王 丽 毛 敏

高校保卫育人工作研究

卢东霖 王 丽 毛 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保卫育人指高校保卫工作育人职责,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其历程不难发现,自公安机构体制改革以来,保卫育人始终是拱卫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得力举措。然而,高校保卫育人要实现与“十大育人”体系同频共振,必须突破学术话语弱势、现实诉求乏力的困境,具体路径在于强化保卫组织的育人职责、丰富预防犯罪的教育形式、提升全方位保障的实效性、创建以文化人的校园环境和建立保卫育人的学习档案评价机制,从这五个方面实现从底线保卫到高线育人的跨越。

高校;保卫育人;研究

高校之本在立德树人。保卫机构作为高校组织架构的组成部分,必须发挥好育人职能,把校园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审视高校保卫育人的内涵与历程、分析高校保卫育人的困境,构建实现保卫育人的路径,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保卫育人的研究综述

我国高校保卫育人是人才培养中长期被遮蔽的领域。检索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选择“主题”项,对“保卫育人”进行模糊检索,得到26条记录。1995年,《山西财经学院学报》刊文首次提出保卫部门的育人任务。目前,高校保卫育人尚未在功能定位上形成统一认可的内涵界定。

(一)高校保卫育人起源于1994年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

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精神,高校保卫组织不再是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而是高校的一个职能部门。这次改革可看作是高校保卫育人的逻辑起点。1995年,李红霞提出保卫工作育人成为高校保卫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其主要内容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其主要途径在于育人同保卫工作相结合。[1]

(二)高校保卫组织功能的演进,丰富了高校保卫育人实践

1997年2月,原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试行》),以政策法规的形式明确了高校保卫工作遵循“预防为主,依靠群众”的原则,其中,9项任务中2项涉及“教育”。育人职能引发保卫学界关注。1998年,沃绍根等认为高校保卫工作无论是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还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法制意识、国家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本质上都是围绕人才培养展开的。[2]2001年,喇明清认为保卫部门实现管理育人有四种形式,分别为开展安全知识教育、组织学生安全社团、教育学生合法维权以及帮扶转化有轻微违法行为的师生。[3]

(三)新时代对保卫育人提出的新要求

审视现有研究,学界主要从保卫育人目标、内容与实现形式三个方面对其内涵做出解释。高校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行全面改革。[4]综上所述,高校保卫育人应包含三重内涵:一是保卫育人“目标”,即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政权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保卫育人“内容”,即用法律知识辅以典型案例教育师生预防犯罪和减少违法行为,对校内有轻微违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人员进行帮助、教育,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三是保卫育人“方法”,即保卫育人的实现形式,主要指通过责任落实、宣传教育、信息调研、矛盾调解、帮扶帮教等保卫工作方法来实现育人目标,为高校“如何培养人”提供有益补充与重要视角。

二、高校保卫育人的困境分析

高校保卫育人主要存在学术话语弱势、实践诉求乏力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高校保卫运行机制的设计缺陷

高校公安体制改革之后,《试行》对高校内部保卫工作的任务、组织与职责、奖惩进行了重新定位。既然是试行,难免存在问题,按照组织理论的观点,这是对组织结构的静态设计,缺少对人员规模、保障制度等运行机制的动态设计,受此影响,高校保卫组织发展滞后,存在队伍梯队断档等现象。2008年,江苏省“平安校园”考核指标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对保卫处人员按照在校师生总数的千分之一配置,并提出落实保卫干部待遇,落实安全教育有教材、有教案、有学分等要求,通过“以评促建”对高校保卫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各地平安校园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果,也从一个方面佐证了高校保卫运行机制确实存在缺陷。

(二)高校保卫组织专业发展偏离育人方向

尽管早在1997年,《试行》就明确了高校保卫组织的育人任务。2002年,《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教社政[2002]11号)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建立保卫人员任职资格持证上岗制度,提高高校保卫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以适应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高校保卫组织专业发展适应了公安要求,但在向辅警发展的同时,逐渐偏离了高等教育。新时代,在高校育人总体布局下,保卫组织要抓住机遇,构建保卫育人长效机制。

(三)高校保卫育人主体缺乏正向辨识度

辨识度是每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素质的综合,它包含一个人的相貌衣着、精神气质、能力素养、品德修养等方面。[5]保卫部门入职渠道主要是退役安置与公开招聘。目前队伍建设水平不高,主要是高校体制改革不彻底的后遗症,造成了保卫组织“软化、弱化、边缘化”。作为长期拱卫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保卫育人,不仅游离于“十大育人”体系之外,而且保卫部门主体的育人意识模糊、学术话语弱势,这些都是保卫育人的现实困境。

三、高校保卫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健全保卫育人的组织体系,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保卫育人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设计要遵循“预防为主,依靠群众”的原则,把组织建设与预防教育结合起来,重点是突出保卫组织的育人职责。第一,依靠党委领导,将保卫育人体系纳入“平安校园”建设整体方案,明确组织框架和规划目标。二级单位专人负责本单位内部保卫工作,建立健全治保小组、人民调解、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等兼职机构,切实发挥“群防群治”“自我教育”的作用。第二,依托安全管理委员会等校级机构平台,为保卫育人参与各方的有效衔接和密切配合提供先决条件,形成保卫育人的工作格局。第三,在保卫组织内部,要依据岗位分工,将育人职责落实到人,将育人能力建设到位,打造专业化育人队伍。保卫干部、保安队、教工联防队、学生治安服务队,要定期参加培训,交流工作案例,听取师生诉求,提高服务本领。高校保卫组织既要全员育人,又要“面向人人”。

(二)遵循育人“三大规律”,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

保卫育人要构建贯穿学业生涯、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全程的育人机制,丰富全程育人的教育形式,重点是预防犯罪。第一,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将“被害人”分析与学生成长阶段结合起来,以安全的需求为动力,形成“被害预防”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两微一端一网”等形式贯穿校园生活全程。例如,在新生录取阶段,将警示案例通过录取通知书寄出,教育新生家庭杜绝“徐玉玉式悲剧”重演。第二,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将安全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技能培训贯穿学业生涯全程,规范实验与实践等教学环节的管理,以求知的需求为动力,推动保卫育人。第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将“兜底性育人”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归属与爱”的需求为动力,坚持拱卫社会主义育人方向。主要形式有对校内尚未构成犯罪人员的帮扶帮教、对涉足传销大学生的挽救等。此外,由主管部门推动实施的大学生安全知识竞赛、消防演练进军训等科目也是保卫育人的重要形式。

(三)构建遵循“三因”理念的保障机制,拓展育人载体

保卫育人要通过评估自主学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资源优势,衡量彼此的边际效应,从时、事、势,拓展育人工作在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上的全覆盖,实现“时、事、势”的全方位育人。[6]第一,保障协调沟通有效,争取全方位育人的时间窗口。保卫育人主体通常包括家庭、学校、实习单位等多个单位,称为多元主体。有效沟通能使育人主体及时抓住时间节点,控制事态恶化,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帮助,起到“因时而进”的作用。第二,保障资源共享,为全方位化解“心事”提供条件。没有资源在手,育人极易变成说教。资源共享能使育人主体把握学生的需求点、兴奋点,增强其获得感,起到“因事而化”的作用。以“兼职诈骗”为例,对陷入诈骗陷阱的学生,在接到报案后,保卫干部、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等通过倾听学生的兼职需求,与其探讨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并根据学生自身条件推荐到相应岗位兼职或实习。这些微观动作,就是在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宏观问题。第三,保障科技支撑,形成全方位激励创新的态势。确立保卫育人要有科研支撑的观念,以问题为导向,以科技创安为驱动,推动保卫育人因势而新。保卫育人要通过不断更新理念与手段,加强保障,拓展载体,全方位精准育人,助力保卫育人长效机制建设。

(四)更加注重“以文化人”,开展引导式、体验式、在线式项目建设

保卫育人要通过潜移默化,引导师生在价值观、伦理、安全意识等方面达成共识,将育人理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安全文化。第一,广泛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通过平安校园领导责任制明确组织承诺和责任体系;通过健全安全制度对师生员工的非安全行为进行约束;通过安全绩效激励,发挥先进典型在安全态度上的示范作用;通过组织师生对隐患的自查自纠,引导他们积极关注、积极参与安全事务,提升安全意识,引导师生员工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改进与规范。第二,广泛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保卫育人主体要组织学生开展文化活动,如“消防零距离”“交通安全进校园”“防诈骗征文”等,让学生关注安全。通过学生社团代际传承的濡化作用、自我启迪的内化作用以及躬身践行的外化作用,扩大对保卫育人的文化传播[7]。第三,推动传统保卫育人同新媒体、新技术的高度融合。在文化育人和网络育人场域,传统保卫育人话语孱弱,信息技术整合育人的效果有待加强。因此,要引导学生参与到保卫育人信息资源库建设上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灭火演练、录制警示微课、安全微视频以及开通音乐短视频社区,实现保卫育人话语主题鲜明、预设趣味、叙事青春和效果入心。

(五)建立保卫育人学习档案评价,实现底线的保卫和高线的育人之间的整合

学习档案是指在某种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某个学习目标而有组织地呈现所收集的相关资料[8]。保卫育人主体要根据育人流程、育人形式设计目录,汇集保卫育人过程的可视化指标,如大学生消防演练、新生安全知识竞赛、实验技能培训等图文音像资料,以学生班级为单位建立学习档案。透过学习档案,客观、形象地反映出学生在“被害预防”、安全课程以及“兜底性”育人等科目中的进步。对保卫育人的评价要遵循“形成性评价”的理念,帮助学习者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要坚持两个底线,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底线,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信仰底线。对学习档案的利用、反馈,可以全方位展示高校保卫的底线与立德树人的高线之间是否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及时反馈、及时完善保卫育人目标、组织、运行与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保卫育人的长效机制。

[1]李红霞,王任魁.试论高校保卫工作育人[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5(12):51-52.

[2]沃绍根,刘申和,蔡培元.关于高校保卫组织育人功能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8(03):35-36.

[3]喇明清.高校保卫部门管理育人实现形式初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162-164.

[4]陈虹,潘玉腾.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86-89.

[5]张柏林.年轻干部塑造正向辨识度的思路与策略[J].领导科学,2019.11(22):109-112.

[6]刘瑞,周海亮.以立德树人为根基的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构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82-84.

[7]陆凯,杨连生.以文化人视域下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09):101-104.

[8]朱爱红,聂爱民,张继红.基于学习档案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模式研究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31-35.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保卫育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0292)。

(责任编辑:杨书元)

猜你喜欢
保卫工作育人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内部保卫工作的思考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08
赶不走的学生
上海博物馆安全保卫工作经验谈(英文)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事业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亟待加强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8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