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欢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530004)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发布自拍逐渐成为了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展现自我的一种形式,在2013年,《牛津词典》将“自拍”评为年度热词,解释为一个人给自身进行拍摄的照片,特别是指利用智能手机或网络摄像头拍摄,并成功上传到社交媒体的照片。[1]50过去,人们将自拍视为一种青年亚文化,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自拍似乎已经变成了风靡全球的文化。在2017年6月,马云跟导演斯皮尔伯格见面时也拿着手机微笑自拍。在2017年11月的APEC峰会中,澳大利亚总理特恩布尔在推特上发布了与习主席、美国总统特朗普三个人的合照,并配文“一起为保证本地区的安全和繁荣努力”。可以说,自从社交媒体得到了发展后,自拍早已不再是年轻人展现自我的方式,它反而成为大众记录生活的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
自拍文化兴起的原因除了自拍发布者本人的意愿之外,还与社会背景尤其是社会技术的进步有着极大的关系,全球通讯技术的发展让社交平台的活跃用户迅猛增长,社交媒体的低门槛性和草根性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此外,在“颜值即正义”这种观点的熏陶下,各类自拍美图APP层出不穷。在网红经济的驱动下,自拍还带有消费主义的色彩,人们自拍不一定只是单纯地展现自我,也有可能是看重自拍之后带来的商业利益。
自拍文化的兴起离不开技术的推动。在2G时代,人们使用的手机像素相对较低,手机屏幕尺寸比较小,再加上网速缓慢,难以达到记录生活这一简单的目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美图APP(如美图秀秀、VSCO、B612、轻颜相机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众面前,美图APP具有磨皮、调色、调整五官、拉长腿部线条等功能,照片经过美颜后可以掩盖拍摄者外表的缺陷。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传播速度得到提升,交互性得到增强,再加上美图APP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看,人们也就愿意加入到这场自拍浪潮中。
社交平台存在许多意见领袖,比如新浪微博博主“全是美少女”经常在微博上转发漂亮女孩自拍的小视频,还会鼓励网友分享每日自己的穿搭和自拍,虽然这个博主只有十二万的粉丝,但是他发布的微博往往会得到譬如“花泽美美”“万事屋纸牌酱”等此类拥有三百万以上粉丝的博主的转发和扩散。在意见领袖的推动作用下,受众的心理会发生变化,比如之前总认为一个人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往往是因为办事能力强,但是现在发现长得好看在这个社会上也是一种优势。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人们在发布自拍时,就会对原图进行美化。针对受众这种爱美的心理,意见领袖也会经常在微博上分享处理图片的教程,以“P图技术好”出名的微博博主“kanahoooo”拥有426万粉丝,其创建的微博话题“修图作业”拥有4.7亿阅读量和8.3万讨论度,网友们会通过一次次P图练习来提升自己处理自拍图片的能力,形成了意见领袖与受众良性的互动。
社交媒体环境下,颜值和流量成为了一种新的资源。个人实力似乎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能带来流量和消费能力才是更受重视的因素。娱乐圈明星的“带货能力”非常被看重,网红经济也一样。网红的工作主要是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与网友进行互动,借机为自己开设的淘宝店铺或为接到的产品打广告。淘宝店铺的卖家会通过分享店铺红包来鼓励买家发布买家秀,通常颜值高的买家发布的买家秀经过商家的转发会获得可观的流量,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自拍文化的流行。人们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拍,不一定是出于记录生活的需要,也有可能是看中了网红经济所带来的利益。
自拍文化的兴起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背后也隐藏着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心理需求。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普遍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看重心理层面的需求。自拍行为可以满足自己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填补精神层面的空虚。
自拍给予了自拍者足够的图像叙事空间,自拍者主导了照片生产的环节,这种自拍图像叙事作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一种“打卡仪式”,可以让自拍者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记录。[2]63-64在新浪微博平台于2009年上线之前,人们在网络上记录生活主要采用写网络日志的形式,比如写博客或者QQ空间日志,但是这种形式的交互性往往不够强,人们必须要点击原文链接才能看到对方具体说了什么话、发布了多少张图片。微博与博客不同的是,它提出了“微”的概念,当时新浪微博的字数不允许超过140字(如今已经没有字数的限制),这一要求打破了人们对记录瞬间的看法,人们逐渐明白记录生活不需要长篇大论,哪怕一个字一张图也能满足人们打卡的仪式。现在QQ空间的说说或微信朋友圈都沿袭了这一理念。社交媒体让人们记录瞬间的仪式变得更为简单,一张自拍可以反映出自拍者的活动,记录特定的情景和情绪,这种记录瞬间的方式比起单纯的文字记录,往往更有趣味性。
凯尔纳认为,一个人的外表与形象有利于塑造一个人本身,也有助于塑造别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与自己相联系的方式,这也就意味着人们自拍的行为具有构建自我形象和自身认同性的因素。[3]24-25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主要是通过与他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因此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拍,实际上也是寻求认同的表现。人们通过分享自拍来表现自己,目的就是了解他人如何评价自身的形象,寻求群体的认同。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自拍往往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们对自身的外貌、身材、发型、穿衣打扮进行肯定,进而实现对自我身份的构建。如果用户发布的自拍没有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是收到了许多负面的评价,这样就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个体要么会思考他人说的话是否合理,在下次分享自拍时进行改进,要么会逐渐失去对自我的认同,或降低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自拍的频率,或改变分享对象,比如不选择在微博这样开放性强的平台上发布自拍,而是选择分享到朋友圈或者QQ空间这些只有好友才能看到的平台中。
人具有社会性,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个人在发展中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交媒体特有的开放性、低门槛性和匿名性让人们愿意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而发布自拍的行为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互联网上曾经流行一个叫“点赞之交”的词,意思是一些人对别人发布的“文本”只喜欢点赞,但从不进行评论,双方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太多的联系。“点赞之交”这种社交方式流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而维护一段关系是非常需要花费心思的,那么相对简单的方式就是给好友点个赞,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社会需求。同时,发布自拍后收到的正向反馈比较多,也会让个体在群体之中找到归属感,稳固自身与社会的交往关系。
在自拍中,人们希望看到另外一个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客体的“我”,并努力将“主我”调整成社交媒体流行的“模式”,创造出一个存在于自拍世界中虚拟的“我”,从而得到满足感。[4]92-93修图软件和美颜相机可以让自拍者拥有比现实更白皙的皮肤,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脸,在自拍和修图这一过程中,个体现实中存在的瑕疵被隐藏,感受到了自身美的存在,自信由此建立起来。人们把自拍分享到社交平台后,会更容易被人重视,个体希望被认可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情绪得到了调节。如今网上流行建立“夸夸群”,不论你说什么话、分享什么照片,都会有人对你进行称赞。现实中遭遇“杠精”的不爽经历或受到挫折的负面体验,都可以在群中通过收获别人赞美得以调节。此外,自拍作品收到的正向反馈也有利于提升个体的信心。
对于社交媒体环境下的自拍,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第一,在自拍中,需要注意保持自身的审美追求,不能让“美”被流量所挟持。第二,社交平台似乎把外貌当成了一种刻板的资本,衰老的状态是不被主流审美所接受的。自拍虽然可以给个体心理带来愉悦感,看起来是彰显个性的一种形式,但是有一部分人在自拍时,会刻意去追求小巧的脸庞、白皙的皮肤和纤瘦的身材,这些现象可能会加剧社会审美的趋同化、表面化,不利于审美朝着追求内涵的方向发展。第三,在自拍时,自拍者往往出于自我认同的需要或迎合审美单一的社会,会花费很多时间进行自我形象美化,沉迷在虚拟的美化中不能自拔,有的甚至刻意逃避现实,但人终究是要面对现实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