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路径探析*

2020-03-15 08:24:26程艳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政治

程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微媒体主要是指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为载体将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微化的信息服务媒体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教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用一定的方式将教育目的表达出来的符号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他们思维活跃、创造力强,而微媒体正好适应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高校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重新构建话语体系,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

1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存在的机遇

1.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

微媒体是一个多功能的交互性系统,它比传统媒体信息存储量大、更新速度快,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丰富。在微媒体上可以查询到各个学科的知识,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相应的内容,并加以提炼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二是内容生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来源于课本知识,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媒体可以将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来展现,把大学生吸引到话语交往中[1]。

1.2 拓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师生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这种话语方式辐射的空间较小,效果堪忧。微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现实世界逐步转向网络空间。大学生喜欢在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展示自我,高校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利用微媒体这一平台将教育内容发布出来,让学生掌握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另外,高校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QQ等工具和学生进行互动沟通,学生也可以随时联系老师获取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再则,微媒体也成为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等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及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缓解压力、消除负面情绪。

1.3 改进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守旧,教师采取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听起来侃侃而谈,对学生而言可能就是“正确的废话”,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更与学生的个性特征不符,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微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教师改进教育方法提供了技术支持。比如,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云班课、学习通等微媒体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网页链接、PPT和视频等发布到这些平台上,还可以和学生开展抢答、投票、主题讨论、问卷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2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面临的挑战

2.1 碎片化信息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微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借助于手机客户端随时随地发布、接收和转发各类信息和文章。很多应用程序、网站和公众号在不需要经过网友思考和选择的情况下,自动推送大量热门和网友可能感兴趣的话题新闻。学生在课余时间到网络上浏览信息,猎奇、消磨时间、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每天注意力被大量混杂的信息分散,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力也受到严重影响。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课时安排等固定单一的模式,与网络上每天大量新奇刺激的信息形成对比,高校里正面、严谨的教育反而显得枯燥乏味,思想政治话语权因此被削弱[2]。

由于各高校的教师水平和教学方式不同,当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就可以轻易获得很多信息资讯时,他们会自主选择精神导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内容变得不再唯一,这也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的权威性。虽然微媒体时代共享和开放的特点更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和精神诉求,民主和开放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扬,但它打破了以往高校教育者垄断话语权的先天优势。

2.2 主流价值观地位受到一定冲击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各类同质的、中立的和异质的信息都在网络平台上出现。西方国家试图在文化上不断同化中国的年轻人。当今,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国家之间的较量与竞争存在于方方面面,而意识形态等软实力的竞争逐步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先通过影视作品和高科技产品等获取他国民众的喜爱和追捧,再把西方极端自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观念渗透到这些传播产品与文化中,用来麻痹年轻人,使他们在精神层面被西化和分化。当前微信、微博上各种思想看法和信息谣言聚集,很多西方腐朽思想以及有损国家形象的言论谬论掺杂在中间,即便这一类信息不是非常多,却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2.3 教师的话语吸引力不够

随着微信和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广泛使用,网络流行用语层出不穷。这些或幽默或调侃的语言深得网友尤其是学生的喜爱,比如“习大大彭麻麻”“家里有矿”“官宣”等[3]。教师运用语言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育的效果。但是和微信、微博上的一些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网络用语相比,教师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本身就比较严谨,再加上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比较年长,他们对最新流行的网络热点并不是非常熟悉,也不能灵活运用网络语言,使得话语的吸引力不够。此外,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十二年严格的教育,自从来到大学后他们的精神开始放松,更愿意接收新奇轻松的信息和事物,对传统守旧的教育方式产生抵触和漠视心理。这也削弱了教师的话语吸引力。

2.4 学生话语权滥用

随着微信、微博的普及,人人可以在网络上发声,学生可以成为话语的制造者,这使得教师的话语垄断地位被打破。他们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关注,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但却出现了一些言行不负责任、造谣生事的网民,编辑一些不实的信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污染了网络环境。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与隐蔽性,大学生分辨能力弱,有时会主动或被动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者,导致了话语权被滥用。在不良信息和错误思想的诱导下,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扭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路径

3.1 教师要提高微话语意识,加强话语引导力

大学生走在了微媒体时代的前列,教师如果不能很快适应新的话语语境,就会在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出现话语鸿沟。在目前大学生已经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视听疲劳的状态下,教师应当自觉提高话语意识和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首先,教师自觉提高参与微媒体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掌握新的网络技能,熟知微媒体的网络话语,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微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那就是要在熟悉微媒体的基础上,融入并充分利用微媒体。教师必须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接触微媒体,掌握操作技能,充分了解网络上的最新动态,并作出分析判断,总结学生的网络心理,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导。

其次,教师要积极加强话语引导。微媒体时代,价值观多样、社会思潮多样,学生不自觉地会受到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任务,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充分发挥话语引领作用,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话语转化方向,帮助学生对网络上的话语信息做正确的分析和价值判断。

再次,教师要探索微媒体时代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将一些网络流行用语再次加工整合,并与传统话语精髓相结合,还可以运用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想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用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体现话语的时代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师的话语吸引力,学生就顺其自然地接受了主流意识形态。

3.2 学生要学习媒介素养课程,提升朋辈话语影响力

要让学生有效行使话语权,必须要让他们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的基础上,主动加入到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传播正面信息的队伍中来。学生要能够懂得识别垃圾信息和负面信息,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不受其侵害,提高鉴别能力,才能有效地保障话语权的实施。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新的理念和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和提高媒介素养。在一些德育课程和法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入一些有关媒介素养的教学案例,开展实践操演活动,使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多鼓励和引导,做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其次,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朋辈的话语影响力,在学生群体中培养意见领袖。通过发挥学生会主席、班长和宿舍长等学生的榜样带头作用,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及权威性。另外,高校还可以把这些意见领袖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结纽带。对于一些社会和高校中发生的热点事件,通过意见领袖的解读,有效地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既让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们真正关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的话语地位得到充分的接受和认可,成为高校的话语主体之一。

3.3 高校要加强微媒体建设,构建平等对话关系

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尤其是学生对微信的依赖性很强,高校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加强微媒体传播建设,构建平等对话关系,更好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首先,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平台的建设。微媒体时代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由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师生双向互动模式转变,而微话语平台的建设是首要关键。第一,要加大微话语平台建设的物理投入;第二,要根据微话语平台建设目标,制定建设方案,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及高校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三,要提高微话语平台的科技含量。将VR和AR等虚拟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话语平台,使教育内容更加具象化,让学生亲历实验操作过程,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体验[4]。

其次,高校要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占据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制高点。各高校都设有院系微信公众号和学校微信公众号,由于微信公众号传播信息快速简便、互动性强,因此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也成为高校进行形象宣传、发布信息和服务师生的一个重要平台。微媒体时代,高校可以借助于微信公众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挥其引导和教育功能,还可以与学生进行话语互动交流,把话语权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扩展。

再次,高校要聚焦网络上的微信息,提升话语传播有效性。随着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自由度和速度的提升,网络上的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良莠难辨,负面信息和语言暴力等内容充斥着网络,严重冲击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阻碍了话语的有效传播。因此,高校教师要正确面对网络上的各类信息,时刻保持敏锐的状态,坚持意识形态底线,及时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传播具有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正能量的信息。

最后,高校要努力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关系。要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顺畅、情感表达到位,构建平等和独立的对话关系非常重要。而以往高校采用的是一种独白式的灌输教育,教师由于拥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多的信息资源,再加上教师的自身角色定位,教师在话语体系里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弱势一方。所以教师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好话语权,就会影响到学生这一教育主体的发挥,严重违背了教育双主体的理念。微时代的到来,为师生实现平等对话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摆脱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提高与学生的对话意识、在师生之间构建民主和平等的对话关系。此外,师生对话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要相互理解和包容。教师更要重视学生的话语权,给予学生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给他们平等对话的机会,提高话语权的引导力。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新的话语环境使高校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应借此契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通过教育者、受教育者和高校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和利用微媒体,扬长避短,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政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4-17 14:28:07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 16:20:34
话语新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