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梅
摘 要:美术课程是进行美育的重要课程之一。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构建自主性的美术学习课堂,注重让学生在掌握相应美术技巧的基础上,表达个人对美的独有感受,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属于学生独有的审美体系,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生。本文立足教学实践,从而提升教学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情感以及美术欣赏三个角度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高中美术;美术教学;鉴赏能力;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部分教师的专业美术教学素质较低;教学往往过于注重知识讲授,并不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情感;部分教师并不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也不构建最为接近学生认知的美术授课模式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注重从美术教学实践的角度进行解析。
一、夯实教师教学基础,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
众所周知,审美往往具有一定的标准,并按照此标准进行相应美术的鉴赏,并进行相应的美术想象,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为了达到以上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美术教学能力。在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点,教师应优化个人的美术理论知识结构。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途径,了解关于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教学理论,优化个人的美术知识结构,为开展提升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角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点,丰富个人的美术视野。高中美术教师可以运用多种途径,拓展个人的美术视野,比如,通过定期的游览美术馆或是画展,从而了解美术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当代各国优秀美术作家的作品,分析其作品的优势,获得艺术鑒赏能力的提升;通过组织分享会,和优秀的美术教师交流美术教学,尤其是鉴赏教学,从而拓展个人对于美术鉴赏教学的认知,促进个人美术素养的提升。
二、积极关注学生情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教育的本质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渴望,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获得教师的真诚鼓励。这是本文中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美术学习情感的认简要概述。良好的美术学习情感,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让他们获得美术新的美,促进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在具体的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开展美术鉴赏教学。第一点,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氛围。教师应注重运用多种手段,应在具有生动性、趣味性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美术鉴赏学习的积极性。第二点,注重美术鉴赏教学的引导性。在美术鉴赏教学的引导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发言,并从学生的认知中,引入美术鉴赏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获得教师肯定的过程中,获得美术学习的快乐,并更为积极地学习相应的美术知识。
三、注重引导,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高中美术鉴赏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被美术作品外表吸引的状况,从而导致他们常常较为浅显地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致使整体的美术赏析教学效果差。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与此同时,教师也注重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进行引导,并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相机性地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让学生静下心来,冷静地分析美术作品,赏析美术作品,从而逐步走入美术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学生对美的独有感知,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开展《蒙娜丽莎》的鉴赏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常常从美术作品的外表进行评价,比如,有的学生认知这幅作品不具有美感;有的学生认为这部作品人物双眼无光,而且作品的颜色灰暗,与现在的审美格格不入。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很庆幸,学生可以非常直接地表达个人的看法。与此同时,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审美思想进行引导:“有些美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这种美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我们可以仔细赏析这幅画作的独有之美。”与此同时,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开展审美教学。第一点,展示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这幅作者的相关情况,让学生对这幅作品有一个整体认知。第二点,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教师播放柔美的音乐,并让学生模仿主人公的动作。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挺直脊背,并将双手置于膝盖上,运用个人的观察,模仿主人公的动作以及神态,并结合这幅作品的背景,进行针对性思考,去思考主人公内心世界,从而真正地走入美术赏析的深处。第三点,开展交流。教师对学生说:“由于我们每个人对于美的感受力不同,因此,可以积极地表达个人的看法。因为对于美的独特感知没有具体答案!”
总而言之,在提升高中生美术鉴赏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且具有自主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良好情感,让学生走入美术赏析的情境中,去思考,去判断,促进学生美术赏析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军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
[2]郑允超.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