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美术疗愈功能

2020-03-15 06:18潘劼
人物画报 2020年23期
关键词:精神分析美术

摘 要:美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精神和身心的欲望与诉求紧密相连,对人类的身心都具有神秘莫测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美术作为社会文明、文化、形式风格和人类心理学活动的多元承载体,其作用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图像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艺术的疗愈作用的研究愈发关注,基于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美术创作过程与欲望和潜意识的表达的联系逐渐被揭示,美术疗愈功能的心理学基础也逐渐得到充实。

关键词:美术;疗愈;艺术心理学;精神分析

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梦境的发生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需要通过对潜意识的抽离和无意识的欲望的表述等一系列的过程来完成。通过上述作用,创作者和观众往往可以得到升华或者是代替的满足感,达到疗愈的目的。

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与美术疗愈

1. 美术的疗愈功能与潜意识的表达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还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在一般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全世界的许多艺术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弗洛伊德的艺术观点也贯穿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始终,为美术的疗愈功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学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揭示了美术创作的过程有利于潜意识的发掘和表达。例如在对梦境的再现和表达中,绘画行为就显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梦境中的经历混合了感情、思想等多种其它的感觉,但多以视觉感受的形式为主,多数人讲述梦境的困难多体现在难以将这些意象转换成系统的语言。据弗洛伊德所说,许多患者都常对他表示自己可以将梦境的内容画出来,但却不知道怎样将其用语言来表达出来,而绘画的过程则恰巧填补了这一缺口。同时,美术创作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升华的过程,我们常说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便是这个道理,美术作品可以提供给创作者和观看者一种“代替”的满足感,满足个体潜意识中存在的,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超现实的幻想。佛洛依德曾经在他的治疗案例中记载,代替的满足正如艺术所提供的那样,是与现实对照的幻想,但由于幻想在精神生活中所負担的这种作用,它们仍然是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一种主动式的回避痛苦的方法,即,我们心理结构所容许的力比多的转移,来自本能的目标在这里得到了改变,导致其可以不被来自外部世界的诸多物质条件所挫败。毕竟,如果一个人能够增加从精神和智力工作中获得的快乐,那么他的收益一定是极大的,而命运摆布他的力量也就被削弱了,就如同艺术家和观看者能够在创作和观看过程中实现的幻想或得到的感悟和新发现中得到快乐一样,美术创作的过程帮助艺术家和观看者得到升华的作用也由此得到证实。

2. 欲望的表述与美术的疗愈作用

从艺术家自身创作过程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家的创作行为的本身作为无意识欲望的表达,都可以追溯到艺术家儿童期的性欲(俄狄浦斯情节)。通过对创作行为与儿童期性欲的共同意义的解释,我们即可看出艺术家欲望是如何被换喻的。

佛洛依德认为,幼年时期的儿童容易发展出将所有的温情都指向母亲的一种集中宣泄,而随着个体的发展,儿童对母亲的欲望将变得越来越强烈,父亲在他看来是他与母亲结合的障碍,因此,儿童对待父亲的态度染上了敌对色彩,他开始希望驱逐父亲以取代他对母亲的位置。这便是以“恋母仇父”为特征的“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曾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把人类原始图腾的产生、含义也追溯到早期人类在这种情结的驱动下的“轼父”行为,同时,作为其后果,“拭父”行为也最终导致了个体心理向集体心理或者说社会心理的过渡。因为作为个体的家庭本身及其内部的情感关系和教育理想,时刻都受到其所从属的社会和阶级背景的制约。实际上,家庭充当的是一个孩子与社会之间的中介的角色,社会会通过家庭将成人的烙印打在孩子身上。当我们将俄狄浦斯情节从个体、家庭投降更广泛的社会和艺术家的创作时,俄狄浦斯情节中“父亲”角色就成了道德的化身以及制约画家的时代、历史和传统等创作范围的限制。艺术家不得不再必须遵守上述条件的制约和不断反抗和超越传统,力求创新之间不断的迂回。

二、美术疗愈的应用

基于大脑功能侧化等特点,美术疗愈在医疗领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吗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脑的功能侧化是美术疗愈的生理学基础,最先指出这一点的是孟沛欣博士,她指出:艺术疗法之所以会作为一种介质被应用与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是因为艺术过程卷入大脑信息的加工过程,而视觉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的右半球。在2019年北京“中英无障碍艺术论坛”上,一位患有脑瘫的艺术家褚振龙在他带来的演讲“在艺术中发现差异的力量”中分享了其接受艺术疗愈的奇妙经历。从脑瘫患者到艺术家与艺术疗愈师的转变无疑是美术疗愈功能的最好佐证。

结语

美术与人类的精神和身心的欲望与诉求紧密相连,对人类的身心都具有神秘莫测的影响,历史上的许多艺术作品的发掘和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共同证明了美术疗愈功能的存在。美术疗愈功能实现的核心因素在于通过美术创作和观看行为,对艺术家和观看者潜意识的表达和对欲望的代替性的满足。从应用的角度来看,美术的疗愈功能在教育、心理学、医学以及社会工作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甚至被许多人纳入了日常生活当中,继而出现了许多专业的治疗机构,成为人们成为放松减压、自我疗愈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应用和发展水平上,目前欧美等西方国家遥遥领先,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孟沛欣.艺术疗法:超越言语的交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6,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90-1016910694.htm.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W].高觉敷,译.北京滴务印书馆,1984:62

[3]丁宁著.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7:35

[4]阳怀.美术的疗愈功能探究[D/OL].2021.[2015-5]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90-10103640694.htm.

[5]易建芳.欲望表述结构——精神分析与艺术心理学浅探[D/OL].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1.[2005-5-20],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90-1016910694.htm.

作者简介:潘劼(1995.12.27—),男,满族,籍贯:浙江宁波人,贵州民族大学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精神分析美术
美术篇
漂泊中的追梦人
《白日焰火》的精神分析美学解读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电影的幻象与欲望的辩证关系查鸣
疯狂背后的生命真实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封底:国外太空美术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