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笛,吴 琼
(1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1马克思主义学院,2团委,安徽 芜湖 241000)
高校是孕育大国工匠的重要场所,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明确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诉求和重要依据,“是推进新形势下高校工匠文化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1]。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工匠精神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格。
工匠精神体现了个体对于自身角色的“极致追求”,它不仅作为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体现着工艺流程上的精益求精,更代表着一种精神品质,是对自我和事业的责任与使命。“坚持以文化人的工作理念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度的重要遵循”[2],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让工匠精神更为普遍的融入所有工匠的心中,是摆在国家和每一所高校面前的重大任务,是时代的诉求。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了更加“精准”的新要求,工匠精神的弘扬便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度的新需要。一方面,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其中所包含的敬业、务实、创新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也是公民社会责任感的真实体现。由不同领域的工匠所凝结提炼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之后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指明高校的育人方向,明确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和精准度。另一方面,工匠精神是文化和价值领域的一种人格体现,与长时间的文化浸染是密切相关的,其中对于技能技艺和理念等的价值追求,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职员工等思想政治教育者。
作为一种文化共识与价值体系,校园文化在和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地沉积、调整和丰富。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化育人环境,其校园文化沉淀着学校的历史和特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新的特征。作为新时代在职业领域的具体体现,工匠精神是当代职业人必备的精神品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文化因子,一方面,在明确工匠精神内涵与实质的前提下有助于增强文化的凝聚力,给学生提供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符合社会发展预期,是在高校实施文化育人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具有时代特征的工匠精神赋予了校园文化新鲜的气息,这种昂扬向上、进取创新的文化环境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联系紧密,能够增加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强化文化育人的内驱力和影响力,引发学生的广泛认可,为文化的内涵建设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践行工匠精神首先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在中央近日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是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3]工匠精神强调恒久坚韧、劳动创造,通过对劳动过程、意义、价值产生等相关问题进行科学的解释和论证,帮助学生理解人只有在劳动中、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获得享受,从而正确认识劳动及其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其次,养成劳动认同感。当工匠精神上升到个体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高度,工匠的示范和引领促进了从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化,更容易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认同感,从而帮助他们认同、热爱自身工作,热情投入、心生敬畏,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培养劳动能力和劳动情怀。践行工匠精神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提升大学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源于业务上的要求,是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做实、做精的能力,也涵括相应的劳动审美能力,在劳动能力养成的同时提升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在培养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怀的过程中真正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工匠人才。
工匠精神主要表现为思想层面的爱岗敬业、诚信求实,目标层面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行动层面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以及传承层面的一脉相承、薪尽火传。校园文化的建设常是通过物质层面的感知、制度层面的保障、行为层面的示范和精神层面的引领等方式来实现育人目的。
首先,工匠精神在宏观领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度较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中最本质的价值理念,是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概括,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一种文化的历史传承。从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到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凝练,长期以来都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依据。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也会在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感悟和践行上得到体现。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敬业、务实、诚信、创新等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实质高度契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提升了文化育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其次,这种契合在制度价值领域得到了体现落实。一来,工匠精神是身份认同和集体约束的社会化产物,需要依靠顶层的设计与引导得以实现,离不开稳定、高效的制度文化作为支持和保障。再者,“制度价值观”提供了育人方向。制度文化中涵括了相应的价值理念,凝结了高校的价值观念和基本信念,这种“制度价值观”浸润着价值取舍和行为标准,隐含在评价标准和制度规则之中稳固流传。“它提供了一种固定的思想和行动范型,提出了解决反复出现的问题和满足会生活需要的方法”,[4]109缓解了高校育人过程因价值差异导致的认识匮乏和思想煎熬,保障了教育遵循着制度文化所要求的价值目标前进,为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助力同行。
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与其所营造的环境以及搭建的平台密切相关。学生价值理念的形成普遍遵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作为全部认知环节的起点,“感性认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后续环节中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情感体验是否强烈,对学校育人理念的遵循是否坚定,从情感到认同的转化是否自觉、可否顺利实现,即校园文化能否做到吸引、感染并激发学生。这里的“感性认知”主要指校园物质文化,指校园建筑、设备、景观、生态环境等完成人才培养和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性硬件设施,是校园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可感知、可触及,“看得见、摸得到”。当诸多工匠形象在校园文化中通过动态、静态各种形式得以展现,当工匠精神物化于建筑、雕塑、书画等校园景观,校园文化便因此承载了丰厚的内涵,有了明确的内容和具体的形象。这种将希望传达的精神理念以或文字、或图像、或形状等实实在在的形式和形象细化到校园一切设施之上,体现了精益求精和对极致的追求。在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生能否对以校园文化作为载体所传递的相关含义进行充分感知是校园文化育人的前提,一旦校园文化因工匠精神有了明确的内容和具体的形象,“可学性”便愈发凸显,就会愈发有力地传达匠人的精神特质和实践品格,从而实现多元要素良性的、循环的融合互动,便于学生在清晰、深刻和全面的认知过程中准确客观的理解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为后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打下根基。
文化的影响最终体现具体的行为。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价值导向等方面的动态反映,校园文化影响着学校全体成员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践行校园文化的具体行为。它需要在优良的教风学风中严格践行,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融合运用,其最重要的特质是能鼓舞、激励大学生,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学习的动力,提供导向和示范。工匠精神体现在校园内外各行各业的工匠身上,他们多为普通人物,踏实敬业,默默奉献,锐意进取,没有花哨的头衔、殷实的背景和高额的收入,凭借自身努力成为各自领域的优秀典型。如教职员工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实事求是地诠释了匠人品格,杰出校友和身边优秀朋辈在观念、信息或是行为技能上的分享传递着昂扬向上的创新精神,能够起到明显的示范指导作用,他们组成了校园文化最鲜活的“代言人”。以对鲜活人物的认同为基础,学生将对工匠人物的情感放大并带入到全部的校园文化之中,主动、自觉且深入的去认知,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客体。工匠精神由此成为纽带,承接了学生的感性认知与情感认同,又加速了情感认同向行为践行的转化,促成了对校园文化产生整体的理解和认同。对学生而言,工匠精神就是将专注持续、踏实严谨、敬业奉献等态度品质融入学习、生活和职业追求之中,通过鲜活的指引和示范,自觉接受蕴含其中的育人理念和行为规范,将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内化为指引自我方向的价值追求。
首先,校园文化因工匠精神的融入更具确切的内含性。工匠精神是优秀工匠的人格在不同岗位上的具体体现,强调匠人技艺、技能的高超和精湛,态度、理念上的严谨、专注、精益求精,以及对职业的认同和责任感。这些技能技艺和工作理念上的明确要求促成了特殊的工匠品质和精神,契合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并通过校风、校训、教学、科研、交流、管理、社会实践、生活娱乐等融入学校日常,浸染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塑造着他们的精神品格,引导他们树立大国工匠的人生目标。因而,不论是深层次的价值意蕴还是具体的目标所指,工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为校园文化提供了确切的内容。第二,坚定了校园文化的方向。高校位于思想文化交融碰撞的前沿阵地,不同思潮和文化理论的涌入不断冲击着高校的育人环境。作为一种精神品质或是工作态度,工匠精神有着对至善尽美工作境界的追求,对专注、坚持、敬业奉献等高尚道德品质的倡导。匠人鲜活、饱满的人格滋养着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世界,在这种持续的浸染中,学生所能感受到的校园精神文化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境界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高度,这就增强了他们自身追求人生、奉献社会的精神力量,坚定了校园文化的方向性。最后延续校园文脉。学校教育普及之前,“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的教育方式起着传播人类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也正是在这种尊师贵道的历史沿袭中,精湛的技艺和理念得以薪火相传。工匠精神的这种传承性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延续性是一脉相承的。作为长期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并沉积下来的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校园精神文化有着自身特色和文化观念,稳定、持续的发挥着影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所高校的灵魂”[5],工匠精神的融入丰富着校园文化的内涵,承载了员工的理想信念,在薪火相传中共同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延续着校园文脉。
在准确把握工匠精神崇高的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持续创新的能力等内涵实质前提下,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终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紧扣育人目标,深挖机电特色,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匠心塑造,以及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首先抓好顶层设计,以价值观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在办学历史和实践中,传承工匠精神,坚持以文化人,注重品德修养和能力素养相融合,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明确学校的办学使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守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帮助师生在文化自觉中提升文化自信,打造学校思想高地。
其次,结合自身特色,逐渐形成崇尚工匠精神、建立彰显人文情怀的制度文化体系。一是在顶层设计文件中融入学校核心价值,与具体制度相互衔接,并用科学化的民主决策程序不断完善。二是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产学研合作管理、教育教学、工学结合和后勤管理等制度之中并细化落实。先后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学生(徒)考核评价与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都契合着培养人、塑造人的历史使命,密切联系着学校的激励制度以及学生的专业背景,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的同时满足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个性化需求。三是结合学校特色,确立工匠精神培育重点并通过各项制度体现出来。学校根植机电行业,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制定《铁画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规则》、《办法》,《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等支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和创新活动。通过规章制度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考察、培育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独具匠心的精神以及严谨、专注的工匠品质。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起源于1935年雨耕山上的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曾是“全国四大电校”之一,文化元素中烙上了区域特征、产业特色和专业特色印记,在办学中传承与践行工匠精神,结合地方文化和自身特色创造物质文化,为工匠精神的融入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校园景观方面,雨耕楼、雨耕桥、雨耕环道等“雨耕”二字随处可见,形神统一、体魂相融,“雨耕精神”深入人心。在服务场所领域,学校大门、教学楼、宿舍楼、校训墙、匠心广场建筑及交流学习区、休闲活动区等区域随处可见齿轮、电锯等工匠元素,通过教室文化、餐厅文化、长廊文化、宿舍文化等的建设全方位打造文化型校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核心价值理念和工匠精神融入各类宣传栏、草坪、海报、雕塑、灯箱和展板。楼宇大厅等场所的滚动屏幕上不间断通过影像资料宣传着工匠大师及优秀校友的典型事迹,这些具有时代精神的匠人、匠事和匠行诠释着工匠人才的内涵品质,促使工匠精神于不觉之间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校训、校歌和校徽是最能反映全校师生员工共同思想意识、价值观和生活信念的文化载体。”[6]秉承“修德、练技、立业、报国”的校训,学校精心设计校徽、校歌和校旗,信封、便签、会签等的设计也带有明显的工匠元素和机电特色,与学校核心理念相契合,传导着办学理念,体现着学校发展历史、办学特色。学校还充分发挥校史馆、铁画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芜湖铁画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校友风采展、优秀毕业生展等载体的作用,熏陶了一批批的机电人。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育人的最终落脚点。学校把工匠精神融入行为文化,在师生行为和学校行为方面实现了内在价值追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首先,教风、作风的建设中体现工匠精神。学校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级师德监督网络,强调教师践行初心使命和“工匠标准”,爱岗精业,形成“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良好教风。其次是通过创新教学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强调学生在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道德情操基础上,提高技艺、增强技能,培育“勤奋、刻苦、严谨、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学校层面,“雨耕大讲堂”定期邀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技术能手和优秀毕业生与师生面对面交流,生动展示工匠精神和工匠情怀,激励学生对于职业、技能的尊重。学校充分重视新时代“雨耕人”的模范引领,从近年培养的大批工匠型技术技能人才中提炼典型,如获得2019年中国汽车界至高工匠荣誉“最美汽车人”、全国“十大操作技术能手”称号的徐本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江淮工匠标兵”、“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的刘飞等,在学生群体中发挥了较强的朋辈示范作用。学校同时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并形成常态,营造“全校参与、全员参与”的技能大赛文化氛围,凝聚起“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做到了将工匠精神的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建校八十余载,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积淀了涵括坚守、进取、创新、学习等丰厚精神内涵的“雨耕精神”和职业教育精髓。“雨耕精神”强调雨耕勤作、精益求精,还蕴含着学校发展历程中负重前行的进取精神、实业报国的坚守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等五种精神品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神导向。以“传承雨耕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机电匠才”为主线,以工匠精神引领学校建设和发展,以“一训三风”为抓手,讲好机电故事、传承学校精神,彰显机电文化特色。学校在长期办学历史和实践中形成了广大师生广泛认可的“创新、开放;坚守、敬业;厚德、强技”核心价值并以学院章程为统领,固化精神价值,以核心价值追求为引领,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做“雨耕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和践行者。入学之初,学生接受校史和专业知识的详细介绍,通过了解学校创立、转型、提升等带有时代烙印的历史加深对“雨耕精神”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增强专业情感与职业情怀,提供了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学校校企对接,将“雨耕精神”的传承和“铁画”工匠精神的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和尚劳”的素质提升工程和“书证融通”的技艺成才工程,并建设“非遗铁画特色班”和“雨耕学院”,将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匠人品质和专业技能。在对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引导中,利用工匠精神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契合点,营造崇尚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文化理念,敢与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追求,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升华精神世界。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塑造了校园环境,坚定了文化引导,丰富了精神育人的内涵。新的时代征程上,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积极探索实践路径,鼓励学生怀揣工匠精神开启未来生涯,践行工匠作风,实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