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白
随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自主招生等全新办学模式的全面实施,高校的资金来源渠道和使用去向都在变化,同时也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内部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必须深入分析现阶段财务管理各项工作的现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为高校的正常运作奠定基础条件,增强财务风险的科学预测以及动态化的财务管理控制有效性。
我国学者基于多个角度与层面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朱一新(2004)提出高校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工作直接决定了高校的正常运转与长效运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办学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高校财务活动也呈现出了筹资渠道多元化、经济活动多样化、经费矛盾更为突出等新的特征。高校应以绩效为导向,考虑绩效的最大化来创新财务管理理念与制度、内容等。骆光荣等(2004)提出,为增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应保证高校能够用独立法人的地位来筹措资金。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有助于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运行,樊艳改等(2019)指出,优质内控环境和风险管控意识的缺失,是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高校应积极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并不断加强风险意识,为高校的财务管理等工作提供有利的运行条件。付若思(2019)也从内控角度指出,高校财务管理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内控制度不够详尽、财务风险评判防范缺失、财务监督职能偏低、财务监管缺失等方面。关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体系建设,潘薇(2020)建议应从构建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增强内部审计管理力度、加强风险评估等方面着手完善。滕明明、谢园保(2020)以M 高校为例,根据政府会计改革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要素和框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业务种类正在不断地增加,高校的筹资来源以及筹款渠道也不断地多元化。为保证高校内部财务工作能够安全有序的开展,各大高校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增强财务预算收支的控制与管理,建立健全财务运作的科学机制,从而建立完善且现代化的内部控制系统。高校内部建立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直接关系到做好高校内控建设的有效性,属于高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然而,因为高校具备社会角色的多样化以及经费来源渠道的逐步多元化等管理特征,进而直接导致现阶段高校内控管理存在较高的风险,同时严重地欠缺执行力。除此之外,因为高校的经济业务性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很难利用具体量化的数据与标准进一步地明确内控衡量规范标准,因此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权威且满足高校发展实际情况的标准化财务内部控制体系。①美国高校的会计管理体制执行“双轨”模式,把大学分成政府型与非营利性。其中政府型大学是通过州和地方政府拨款,会计规范按照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相关公告执行;非营利性大学是由政府之外的经济主体来资助,会计体系依据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执行。所以,高校内部建立健全适应于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并且具备鲜明行业特色的内部控制体系非常必要。
首先,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使用效益。高校内教育资源主要分为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方面的资源,是高校教育事业稳定运行与良性发展的基础。高校内部资源配置就是考虑到稀缺资源的各个用途,最大程度上确保资源配置能够合理且资源能够最大化利用。而内部控制属于系统化的一项工作,具有跨部门特征,看重横向协调性,引入内控制度,有利于最大程度上降低各个职能部门间资源配置互相独立、专门控制等问题,最大程度上在运作方式方面利用各种校内外教育资源,确保资源消耗的最少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有利于促进高校管理与绩效考评机制的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属于一项程序与过程,是高校内部各个职能部门需要共同制定且完成的发展目标,确定各个职能部门的分目标与工作责任,同时将目标落实到计划、工作、考评以及奖励等各个部门工作当中,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绩效评价是高校内部统一使用的一个指标机制,就是全面且综合地评价高校运营的整体效果,有利于提升管理水平,给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提供大量的经验,从而促进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综合效益。
最后,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工作组织。现阶段我国的各大高校主要利用职能性组织结构,即根据管理职能完成各个不同部门机构的设计划分,基于部门职责明确管理专业内容,权力集中化,管理控制相对严格。但是由于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割,出现了横向协调严重欠缺的问题,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产生信息孤岛。在高校财务管理中渗透内部控制,有利于增强高校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与传递,增加跨部门的一体化联合协调。
高校内部部分财务工作人员并未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直接导致内部控制并未真正发挥自身效用。高校内部的部分财务人员对于内部控制的认知与理解普遍局限于“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或觉得内部控制就是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部分高校工作人员甚至觉得实施内部控制主要就是为了能够规范各位教职工的工作行为。认知存在偏差,直接导致内部控制无法高效地实施。
由于我国各大高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与改革,正在由单一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不仅需要确保高校内部正常运转,更应当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特征,满足高校多元化的发展需求。部分高校现阶段尚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因此欠缺内部财务的科学管理以及全方位的监督机制,欠缺完善的制度以及组织结构,并未科学合理地监督管理各项财务工作,极易导致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出现漏洞,进而影响高校的正常运作与发展。
因为我国各大高校内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引进较晚,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高校内部针对财务收支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应当始终坚持贯彻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两者的平衡与一致的原则。然而,就现阶段我国高校内部的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的高校没有统一规划与管理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进而导致高校收支管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开支标准的检验以及开支成本的核对等存在片面性,内部审计与监督部分的职能无法正常发挥。
高校应当明确财务部门在内部控制系统当中的地位。高校经济活动都涉及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必须设置专门的内控岗位。内部控制工作应当覆盖到高校的全部经济活动,并利用内部控制进一步明确高校内部各个部门的实际权利责任,特别是内部权力相对集中的关键领域以及相关岗位。所以,高校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应当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高校内部控制的整体水平。高校还应当不断地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养,要求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操作,具备较高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以此来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与财务管理水平,增强预算绩效考核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与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管理队伍。与此同时,高校应当积极地安排会计工作人员组织开展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活动,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以及聘用,建立健全内部轮岗以及绩效考核机制,不断优化内控建设的环境,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系统。
高校应该成立专门负责编制预算、管理预算执行情况和进行预算绩效评价的科室或岗位,依法安排财政支出,调整和优化资金结构。为准确了解未来资金的使用方向与用途,应当与学校领导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编制“自上而下”的总体预算,实现校内收支预算与财政部门预算相对应,有效提高预算的精确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高校应该按照资金性质、使用方向、支付进度、效益目标等内容,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监督和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将最终评价结果计入绩效考评管理系统。此外,各大高校应当确保财务管理工作信息数据的有效性与共享性,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系统。高校应当把内控理念、控制程序以及控制措施等各个要素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固化到信息系统当中,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断的推动内部控制进一步发展。信息化系统应当把“监督、制衡”当做内部控制的核心设计理念,把财务管理工作当做是载体,建立健全预算收支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以此来不断地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水平,还能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
首先,做好财政预算控制管理工作。深入了解掌握高校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拟定符合高校发展的年度财务实施计划,针对即将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结合宏观调控措施来明确高校财务工作报表的实际情况。通过拟定财政预算工作,明确高校日常运营与发展过程当中需要重视的关键预算点以及职能环节,确保最大范围内实现预算管理的高效开展。其次,严格控制财务收支。高校的收费应当制定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标准。收费标准应当满足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系统化的收费标准体系,同时应当及时保留各项收支数据归档,确保收支真实性与规范性。除此之外,高校的日常运转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财务管理部门所制定的相应报销流程以及报销标准,遵守“秉公办事”的原则,推行“一支笔”的工作机制。针对经费报销以及业务报销等均应当严格的核对,严格遵守相关的工作流程。报销事项中涉及到的授权、审核以及执行、检查等各项工作都应当安排接手人以及主要负责人进行详细检查以及签字,确保能够“有序可循”,确保能够第一时间找出第一责任人。再次,加强内部审计管理控制。内部审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有序开展以及高效完成,不但可以增强财务管理实用性,强化财务工作整体抗风险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应严格管理与控制内部资产。选购设备时在采购、招标与审核签订等各个环节应进行详细记录,定期的开展盘点工作,对于报废设备应当按照内部控制的相关流程完成审批流程,确保高校财务管理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通过国内外对高校财务管理现状的分析能够得出,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校利用内控手段,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为了确保高校财务工作的有序开展,各大高校应当积极面对发展挑战,深入分析现阶段的财务管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不断增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