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辉邦,张小军,张博越,田建兵,康晓燕
(1.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青海 西宁 810001;2.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1)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内陆大型山间断陷盆地,为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所环绕的不规则菱形区域,其地形地貌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息息相关[1]。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增温显著,柴达木盆地升温更为显著,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2-3]。因降水偏少引起的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柴达木盆地发展的主要问题[4]。目前,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是增加该地区生态用水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开展该地区云水资源研究,了解和掌握空中云水资源状况不仅为科学地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可在该地区天气预报预警、灾害预警等方面发挥基础性作用[5]。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又称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表示单位面积上空整层大气水汽全部凝结并降至地面的降水量[6],其量值反映了大气中水汽含量的丰富程度,是产生降水的基础,也是评估空中水资源的重要依据[7]。PWV无法直接测量,仅能通过观测资料反演得出,准确快速地获取高时空分辨率PWV观测资料对于天气、气候变化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获取PWV的手段主要有常规探空、地基微波辐射计、卫星遥感、再分析资料计算、GPS遥感等[8]。传统探空观测因其探测精度高,是大气水汽探测的主要手段,但因探空站点少且每日仅两次探测,而无法获得连续探测数据也是其主要缺点[9]。近年来,GPS遥感因其具有探测精度高、全天候、时空分辨率高、观测稳定、无需校正、不受云和降水影响等诸多优点,已成为大气水汽探测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技术,在气象领域获得广泛而深入的应用[10-11]。有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PWV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特征,同时,青藏高原地区GPS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普遍高于探空数据计算的大气可降水量[6,10,12],这一特征在祁连山区也存在[13-14]。
目前,柴达木盆地空中云水资源及水汽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用传统探空资料,结合水汽压经验公式计算PWV,进而对PWV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15-17]。也有研究利用再分析资料对柴达木盆地PWV变化特征进行分析[18-21]。然而,利用地基GPS反演柴达木地区PWV的应用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利用布设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德令哈两个GPS观测站反演的PWV资料,结合探空资料进一步验证其精度,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科学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有效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数据支撑。
柴达木盆地(87°79′E—99°16′E、35°00′N—39°20′N)为高原型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西北部,盆地面积276 233 km2。盆地四周高山环抱,南靠昆仑山脉、北依祁连山脉、西临阿尔金山脉,呈不规则菱形山间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盆地内矿产丰富,素有高原“聚宝盆”的美称。盆地位于中纬西风带和东亚季风系统的交界带,气候寒冷干旱,多风少雨、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平均风速大、大风日数多,表现出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和高原气候特征。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 mm递减到西北部的15 mm,且主要集中在夏季,时空分布不均[22-24]。
GPS卫星信号穿过大气层时,受电离层电子和平流层、对流层大气的折射影响,会产生信号延迟,大气延迟分为电离层延迟和对流层延迟。其中,电离层延迟可通过双频或电离层模型基本消除,对流层延迟无法消除;对流层延迟包括大气干延迟(静力延迟)和大气湿延迟两种,利用地面气压、地理纬度和海拔高度,通过延迟模型可以消除大气干延迟影响。大气湿延迟与大气可降水量可建立严格正比关系,因此可反演出精确大气可降水量PWV[25-26]。所用地基GPS站点位于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格尔木(94°54′30″E、36°25′15″N,海拔2807 m)和德令哈(97°22′33″E、37°22′28″N,海拔2981 m),设备生产厂家为瑞士徕卡公司。原始资料通过GAMIT软件进行实时解算,GAMIT是由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发的国际上普遍采用的GPS数据处理软件。反演所用地面气象资料为GPS站点所在位置的气象观测站数据,为了提高计算精度,反演选用BJFS(北京)、KIT3(乌兹别克斯坦的基托布)、LHAZ(拉萨)、URUM(乌鲁木齐)和WUHN(武汉)共5个国际IGS (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跟踪站数据参与数据解算,数据来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网站(http://igscb. jpl. nasa.gov/)。数据时间分辨率为1 h,时段为2014年1—12月。
检验GPS数据反演的大气可降水量 (PWV_GPS)精度的途径主要有常规探空观测和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两种。目前,格尔木、德令哈两站均无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仅格尔木站有常规L波段探空观测。WANG等[27]指出,当GPS站与探空站海拔差小于100 m,水平距离在50 km以内时,两者可进行比较。格尔木GPS和探空站均在格尔木市气象局国家气象观测站内,满足对比条件。故选用2014年每日00:00和12:00(世界时,下同)格尔木探空站L波段探空数据,提取其中标准层的气压、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等数据,用水汽压和比湿积分出大气水汽含量PWV_RS作为PWV参考标准值,具体算法详见文献[17],用于检验PWV_GPS精度。降水资料为同站观测的小时降水数据。
3.1.1 日变化差异
图1为格尔木站2014年00:00、12:00PWV_RS和PWV_GPS逐日变化与散点图。可以看出,00:00和12:00PWV_RS和PWV_GPS逐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PWV_GPS数值相对较高,L波段探空数据由于传感器性能和探空气球受穿过云层的特征影响,在对流层中下层普遍存在异常偏干现象[28]。格尔木站2个时刻PWV_RS和PWV_GPS散点均比较集中,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00:00PWV_RS和PWV_GPS在大值区(20 mm左右)差异较大,12:00PWV_RS和PWV_GPS在小值区(10 mm左右)差异较大。
表1列出2014年00:00和12:00格尔木站PWV_GPS检验指标统计值。可以看出,00:00和12:00PWV_GPS样本数(N)基本一致。00:00的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平均偏差(BIAS)均小于12:00,同时,00:00PWV_RS和PWV_GPS的相关系数略高于12:00,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在12:00普遍高于00:00,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两时刻平均偏差均为正值,表明格尔木站PWV_GPS高于PWV_RS。
图1 格尔木站2014年00:00(a、c)、12:00(b、d)PWV_RS和PWV_GPS逐日变化(a、b)与散点图(c、d)Fig.1 Daily variation (a, b) of PWV_RS and PWV_GPS and scatter plot (c, d) between them at 00:00 UTC (a, c), 12:00 UTC (b, d) in 2014 at Golmud station
表1 2014年00:00和12:00格尔木站PWV_GPS检验指标统计值Tab.1 Statistics value of evaluation index of PWV_GPS at 00:00 UTC and 12:00 UTC in 2014 at Golmud station
3.1.2 季节变化差异
图2为格尔木站2014年四个季节00:00和12:00PWV_RS和PWV_GPS散点图。可以看出,格尔木站各季节PWV_RS和PWV_GPS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00:00的相关系数秋季最大,其次为夏季,冬季最小。12:00的相关系数夏季最大,其次为秋季,冬季最小。PWV_RS与PWV_GPS在夏秋季的相关性明显好于冬春季。
表2列出格尔木站2014年四个季节00:00、12:00PWV_GPS的检验指标统计值。可以看出,除冬季因GPS观测缺失导致样本数量较少外,其他季节样本数基本一致。无论是00:00还是12:00,均表现出夏季RMSE最大,而MRE最小;冬季RMSE最小,而MRE较大。最大BIAS出现在夏季12:00,达4.38 mm,最小BIAS出现在冬季,00:00和12:00均为0.67 mm。各季节BIAS均为正值也说明格尔木站PWV_GPS高于PWV_RS。
表2 格尔木站2014年四个季节00:00和12:00PWV_GPS检验指标统计值Tab.2 Statistics value of evaluation index of PWV_GPS at 00:00 UTC and 12:00 UTC in four seasons in 2014 at Golmud station
图2 格尔木站2014年春(a、b)、夏(c、d)、秋(e、f)、冬(g、h)00:00 UTC(a、c、e、g)和12:00(b、d、f、h)PWV_GPS和PWV_RS散点图Fig.2 Scatter plot between PWV_RS and PWV_GPS at 00:00 UTC (a, c, e, g) and 12:00 UTC (b, d, f, h) in spring (a, b), summer (c, d), autumn (e, f) and winter (g, h) in 2014 at Golmud station
我国PWV_RS和PWV_GPS之间的误差范围基本在1~5 mm[5-6,13,15,29-30],格尔木站PWV_GPS在柴达木盆地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反映这一地区实际大气可降水量水平。
3.2.1 逐日变化
充足的PWV是降水产生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PWV会在降水发生前产生一次急剧的增大过程,是降水形成的前兆[31]。图3为2014年格尔木、德令哈站PWV_GPS及降水的逐日变化。可以看出,格尔木站PWV_GPS为0.66~27.15 mm,最大值出现在7月19日,与最大降雨量出现日期相同。全年共出现13次明显降水过程,每次降水出现均对应PWV_GPS跃增,但PWV_GPS的增加并非全部出现降水,这说明PWV仅是降水产生的必要条件,即降水的产生需要较大的PWV,但PWV的增大不一定能产生降水,降水的产生还需配合相应的环流系统和动力条件。德令哈站PWV_GPS为0.39~27.47 mm,最大值出现在7月19日,但当日并未产生降水,降水出现在7月20—22日。降水量最大值(26.9 mm)出现在6月12日,当日PWV_GPS为13.14 mm,也进一步说明PWV仅是降水产生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PWV的变化特征对降水的产生和结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降水的产生,还需考虑相应的天气系统、降水性质、降水变化幅度、持续时间等多种因素。整体而言,两站PWV_GPS逐日变化特征相似,呈波动性先增后降趋势,从4月开始逐渐增加,7月达到峰值后转为逐渐下降,这与柴达木盆地春秋干燥、夏季相对湿润的气候特征相符。
图3 2014年格尔木(a)、德令哈(b)站PWV_GPS及降水的逐日变化Fig.3 The daily variations of PWV_GPS and precipitation at Golmud (a) and Delingha (b) stations in 2014
3.2.2 逐月变化
图4为2014年格尔木、德令哈两站PWV_GPS逐月变化。可以看出,格尔木、德令哈两站PWV_GPS逐月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单峰型,PWV_GPS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格尔木为14.65 mm,德令哈为15.86 mm。1—6月是PWV_GPS的主要增长期,7月之后,PWV_GPS逐渐下降,PWV_GPS最小值出现在12月,格尔木为2.15 mm,德令哈为1.49 mm。柴达木盆地PWV_GPS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格尔木站夏季PWV_GPS达13.63 mm,是秋季的近2倍,冬季的5倍(秋季为7.39 mm,冬季为2.47 mm);德令哈站夏季PWV_GPS达14.07 mm,稍高于格尔木,是秋季的2倍,冬季的近8倍(秋季为6.36 mm,冬季为1.81 mm)。主要因为柴达木盆地冬半年主要受西风带影响,降水性天气系统较少,水汽含量少;而夏半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与高原热低压的作用,暖湿气流经我国横断山脉由南向北输送,经西藏东部进入柴达木上空,在热低压和盆地周围地形共同影响下,柴达木盆地水汽含量增加。
表3列出柴达木盆地PWV_GPS逐月统计值。可以看出,两站PWV_GPS极大值、极小值与月均最大值基本出现在同一月份。就地理位置而言,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德令哈位于盆地东北边缘,除
图4 2014年格尔木、德令哈站PWV_GPS逐月变化Fig.4 Monthly variation of PWV_GPSat Golmud and Delingha stations in 2014
6、7月外,其他月份格尔木站PWV_GPS均大于德令哈站,说明盆地内大气可降水量分布总体呈现南部地区高于北部,这也与盆地气候特征及中国大陆的水汽分布特征相符。同时,格尔木站虽位于格尔木河河畔,但因地势相对平坦,局地性气候不明显。德令哈站位于八音河河谷地区,三面环山,独特的地形对德令哈站气候影响较为明显。受此影响,夏季德令哈站PWV_GPS略高于格尔木站,这也与两地降水分布类似,德令哈6、7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0.9和48.8 mm,而格尔木站6、7月平均降水量分别仅为8.8和12.4 mm。
表3 2014年格尔木、德令哈站PWV_GPS逐月统计值Tab.3 Monthly statistics value of PWV_GPS at Golmud and Delingha stations in 2014 单位:mm
3.2.3 日变化
为进一步解释PWV_GPS在更小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图5给出了2014年格尔木、德令哈两站PWV_GPS日变化。可以看出,格尔木站逐时PWV_GPS为6.93~7.24 mm,呈一峰一谷型分布,峰值出现在04:00,达7.24 mm,谷值出现在20:00为6.93 mm。德令哈站逐时PWV_GPS为6.92~7.28 mm,整体呈两峰两谷型分布,峰值出现在04:00(7.28 mm)和16:00(7.12 mm),谷值出现在11:00(6.92 mm)和22:00(6.99 mm)。白天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升高,大气中分子活动加剧,水汽不断蒸发,大气容纳水汽能力增强,导致水汽含量在白天持续积累,在中午达到最大。中午过后,温度不断下降,水汽含量也随之下降,在11:00左右出现低值。这与我国大部分站点PWV变化相符[32]。
德令哈站PWV_GPS在11:00出现另一谷值,随后逐渐上升,德令哈站冬春季每日PWV_GPS在10:00—11:00明显偏小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但因PWV_GPS日变化波动范围较小,德令哈站年均PWV_GPS日变化范围在6.91~7.27 mm,相差仅0.36 mm,因此,德令哈站PWV_GPS在11:00谷值的出现对大气可降水量分布产生的影响甚微。同时,这一现象可能与德令哈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关。
图5 2014年格尔木、德令哈站PWV_GPS日变化Fig.5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PWV_GPS at Golmud and Delingha stations in 2014
(1)柴达木盆地2014年00:00和12:00PWV_RS和PWV_GPS逐日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WV_GPS略高于PWV_RS,两者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夏秋季相关性明显好于冬春季,00:00的相关系数略高于12:00。
(2)柴达木盆地2014年00:00和12:00PWV_GPS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8和2.4 m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2和0.4,平均偏差分别为4.2和4.3 mm。无论是00:00还是12:00,均表现出夏季均方根误差最大,而平均相对误差最小;冬季均方根误差最小,而平均相对误差较大。柴达木盆地PWV_GPS具有较高的精度,能够反映这一地区实际大气可降水量水平,有利于开展PWV变化特征分析。
(3)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德令哈两站PWV_GPS逐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7月最大、12月最小。柴达木盆地PWV_GPS表现为夏季最为丰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PWV_GPS呈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
(4)柴达木盆地日均PWV_GPS分布在0.4~28 mm,最大值出现在7月。PWV跃增是降水产生的必要条件,降水过程的出现均伴随PWV波动变化,PWV的变化特征对降水的产生、发展和结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柴达木盆地逐时PWV_GPS分布在6.9~7.3 mm。
因数据资料限制,本文仅对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德令哈两站PWV_GPS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格尔木站探空数据进行了精度验证。随着GPS观测站的增加以及地基微波辐射计等设备的布设,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利用多站点、多设备、长时间序列资料开展PWV变化特征研究,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柴达木盆地水汽变化特征,为该地区降水预报、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有效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