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广东饲料》杂志社编辑部 胡俊康
广东是全国水产养殖的第一大省,在淡水普通鱼类方面,根据2019年中国渔业年鉴的数据,广东省总产量在300万吨左右,其中草鱼约89万吨,罗非鱼约75万吨,鲮鱼约32万吨,还有新品种巴沙鱼约7700吨(见图1)。养殖模式主要是以池塘精养和混养为主,各地区养殖模式差异较大,有罗非鱼和对虾混养、草鱼罗非混养等等。近几年,按照国家的政策要求,分布在主要河道和水库的网箱基本拆除,设施渔业开始兴起,部分地区开始尝试推广。得益于淡水膨化料的推广,养殖设施逐渐完善,养殖亩产量逐年提高,产量可达6000斤/亩以上,有的甚至可达10000斤/亩以上。
在虾类方面,广东省总产量约为778329吨,约占了全国的一半,其中主要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大概40万吨,还有罗氏沼虾大概25万吨(见图2)。对虾的养殖模式相对比较单一、简单,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密度精养,典型的如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第二类是土塘半精养,典型的如外塘对虾养殖;第三类是土塘混养,典型的如鱼虾混养模式。
在海水和特种鱼的产量方面,广东省也是居于全国首位的。根据2019年中国渔业年鉴统计,图3所列的11种鱼类的产量约100万吨。其中海鱼类产量较低,在10万吨以下;淡水名特优产量大,前四品种均在10万吨以上,特别是卵形鲳鲹、叉尾鮰和蛙类估计约20万吨。广东省海特鱼类养殖基本都是精养,大致可分为池塘精养和网箱精养。得益于饲料工业和配方技术的成熟,以前投喂冰鲜的鱼类,近年来饲料的普及率逐步提高,以加州鲈最为明显,饲料使用量占比达50%以上,鳜鱼饲料部分企业正在大力推广。随着养殖设施和配套技术的进步,水产养殖的亩产量逐年提高,其中生鱼产量达25000斤/亩以上,海鲈、加州鲈达10000斤/亩以上。
图1 2018年广东普通淡水鱼类产量
图2 2018年广东虾类年产量
图3 2018年广东海特鱼类养殖量
饲料行业整合的趋势在加快,从美国饲料工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也是从近万家饲料企业稳定到300家左右。目前我国的饲料总产量是美国的两倍多,但是饲料企业数量却是其十几倍。2016年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概有7000多家饲料企业,预计2020年-2021年会降到3000家左右。整个饲料行业在集中化,行业处于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期。比如,市场规模过200万吨的通威、海大,它们的战略就是规模效应;传统广东特色的恒兴、粤海是海特虾蟹料的水产饲料企业,还有这10年来发展较快的澳华,它们的战略是瞄准细分市场,差异化定义产品来发展生存;还有一些地方性的,如珠江三角区域的永胜、裕泰,福建的龙文塔、广宝,它们通过打造在地域水产品种上的核心竞争优势深入发展。此外,畜禽饲料型企业进军水产行业,水产行业企业向养猪行业发展,产业链的整合趋势愈加明显,种种变化加速着整个行业整合。
水产饲料研发创新的空间巨大,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因为它的品种多、空白大。如2017年上半年,海大、通威、大北农的研发投入占当年利润分别为21%、27%、42%。为应对当下和未来的需要,目前研发投入主要还是遵循“三代模型”,即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及推广一代。研发的是结合当下最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研发以应对未来需要,储备的是应对可能会出现的变化的措施,推广的是在当下最适合的。
未来的集约化养殖,如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集装箱养殖、近海和深海网箱养殖等,其特点是高密度、高产量、高成本。集约化养殖一立方水一年的产量可达100kg,一批的养殖周期只需1.5-3个月。相应的养殖成本高,千立方的投资成本大概在50万元。与集约化养殖理念不同,生态化养殖的特点是成本低、风险低、产量低,如华中、华东地区的鱼虾蟹混养、轮养,水稻共养、轮养及海陆空立体养殖等。此外,备受关注的大数据智能化养殖也会逐渐兴起,从养殖端到餐桌将会成为物联网的一条数据链。
我国水产饲料产量在持续稳健增长,水产肉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一是因为需求增加,原来吃饵料或者冰鲜的转换成吃饲料;二是因为国内的消费升级和环保要求导致养殖动物的品种和饲料工艺增加。
水产饲料一般分为普水料和特水料,若根据未来养殖量的变化趋势来分,可分为普水料、虾蟹料和海特料。普水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处于存量状态。目前传统的四大家鱼的水产养殖产量在2000万吨左右,饲料需求大概在1400万吨,未来可能降到1200万吨至1000万吨。而虾蟹料方面,海水虾蟹料可能是维稳的,但淡水虾蟹料会大量地增长,是一个变量的市场,饲料需求在100万吨到300万吨之间。真正的增量是在海特料这块,包括海水鱼和特种淡水鱼,是未来的一个增量市场。目前我国的养殖量在200万~300万吨,未来可能超过500万吨。
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行业的发展也因此具备新的驱动力。在这种背景下有几个新机遇,首先在经济上,我国已经进入一个中产阶级崛起的时代,中产阶级的人数世界第一,但比例还不够。中产阶级的崛起引起消费升级,包括品种变化、区域扩大、品质提升及健康需求,未来名特优的品种或海水鱼类将是新的增长点。第二个是新生代的饮食方式及餐饮模式出现,如烤鱼、水煮鱼、小龙虾等新的餐饮模式,也让行业发生变化。未来要从传统的四大家鱼转到新的四大家鱼——生鱼、黄颡鱼、加州鲈及叉尾,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品种是蛙。第三个是非洲猪瘟的深远影响,在我们汉族的饮食结构里,猪肉的占比在60%以上,亟待优化,不管从健康的角度,还是从供应安全的角度来说,而提高水产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例是一个很好的优化方案。
挑战与机遇并存,实际上饲料在很多方面都存在提升空间,如精准营养需求、饲料安全防控、饲料成本控制、品牌价值提升等。如何在养殖过程中高效利用资源,同时做好环境污染防护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近几年,水产养殖面临最大的一个挑战和机遇就是环保。2014年国家提出的10条环保政策,其中有三条是跟水产养殖相关,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大部分区域禁养、限养,养殖面积大幅减少。在这种环保压力下,养殖端要改变和提升水产养殖理念,提倡优质的种苗及健康高效的养殖模式,配合优质高效的饲料以提高养殖效率。在顺德,已经有人实现用集装箱养殖生鱼,每立方米产量高达200斤。在江门,循环水系统养殖加州鲈也有人在尝试,目前还在完善池塘水处理。可以看到,新型养殖模式正走进我们的视野,相信这种变化趋势会越来越明显。此外,要做好水产品的流通、加工及消费端的打造,以适应未来消费市场的需要。
澳华集团多年来主导的是多维配方模型,即对饲料用户的战略思维。关注点由最初的经销商、养殖户到回归养殖动物本身再到消费端。相应的饲料配方也由商业配方到科学配方再到如今的高效配方。到了第三个维度,饲料配方的核心理念是价值提升。
木桶的盛水量是由其最短的那块板所决定,木桶模型的理论是科学合理的掌握平衡。我们研究发现,饲料中营养素的比例比含量更重要,比例科学,饲料转化率高,浪费、污染和负担小。对于营养素群,不要过于追求蛋白质含量,而是要讲究必需氨基酸;不要过于追求总脂肪含量,而是关注必需脂肪酸和其他脂类物质的比例平衡;还有维生素和矿物质,特别是无机矿物质,一定要在水产饲料中逐渐取代掉。在营养素配方模型的计算确定方面,我们采用配方软件线性规划,通过多配方系统来实现最高性价比的饲料配方。
在整个养殖体系中,种苗、饲料还有管理是它的三个支点。养殖动物的健康和生长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矛盾体,养殖效应是健康和生长两者有机相乘的结果。如图4所示,2代表健康、免疫,8代表生长、营养,养殖效益就是16分。如果平衡好的话,两边都变成5分,养殖效益是25分,效益提升了50%。如果在种苗、饲料还有管理方面再加2分到3分,相应的养殖效益可以达到49分到64分,比传统的养殖效益提升了三到四倍。所以掌控好种苗、饲料和管理三个支点,平衡好健康和生长的关系,是养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其中水产动物的健康和免疫的关键点在免疫器官和应激问题,功能性添加剂是很好的应对选择。
做饲料实际上是给动物做食物,应把它当做美食来做。美食该怎么做?首先原料一定要新鲜,检测要快速,能够对原料分级使用。其次是生产设备、工艺要比较先进,包含超微粉碎、膨化、密度控制及真空喷涂这些工艺,提升饲料品质的同时还可以扩大配方营养值的设计范围、增加原料和添加剂的使用品种、改善饲料成品外观和物理性状及增强饲料的适口性等。最后是饲料品质的鉴别,可在开水泡饲料的过程中,通过看、闻、尝鉴别。
针对养殖动物的品种、生长阶段和养殖条件等进行精准营养匹配,才是最合适也是最好的高端饲料,同时要根据养殖情况选择产品及搭配使用方案,即合理选择产品套餐。除了要有好的饲料及方案外,一定要有科学、健康、高效、环保的养殖模式,制定一商一户或者一户一案样的价值服务。高端饲料只是我们推出来的一个初级阶段,我们的经营重心是提供搭配好的使用方法,聚焦区域化高效养殖模式,核心理念就是提升养殖户的效益。
4.5.1 水产动物精准营养研究
水产动物幼苗期的营养与健康是养殖成功的核心关键点,初生鲸鱼要吃一年母乳才能发育成熟,同样的,所有水产动物仔稚期均需要吸收丰富优质的营养。传统养殖方法就是把鱼苗、虾苗放到鱼塘,用天然饵料育苗,这样会使种苗体质弱化导致存活率下降,同时后期的生长潜力也会受限。
我们以对虾为例,定义了水产动物的“哺乳”阶段,0.5~5公分为幼苗期,相当于人类的三个月到三岁的小孩,如果这时候断奶了,可以吃半母乳半主食,进入转口期,将来引入到主食,我们称为奶粉期,这是免疫器官成熟、消化系统发育及肠道菌群稳定的关键阶段。最新研究发现,胃肠道细菌具有控制寄主食欲的作用,是生物体的第二大脑。
未来饲料的发展我们要在经典木桶模型上再进行升级,未来生产饲料一定是向低蛋白、高脂肪,要长得多、排得少的方向发展,同时要科学地划分饲养阶段,关注提升肠道健康。传统饲料的制造是从一个配方做成不同的粒径来满足水产动物各个生长阶段的需要,单一的从适口性出发。现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营养的需求及不同的配方都开始慢慢地区分开来。
借鉴育肥猪的三阶段来简单说明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与饲料营养的关系,实线是肥猪各个阶段的实际营养需求,它是圆滑的曲线;虚线是饲料营养。虚线超过实线则营养浪费;低于实线则营养不足,图5可以看到三个阶段都存在一定的浪费和不足。个人认为,饲料标准蛋白应该由大于等于多少改成小于等于多少,或者说区间值,这样饲料的营养配比会更加科学。
图4 跷跷板平衡模型
图5 育肥猪三阶段的营养需求与饲料营养的关系
鱼粉、鱼油等捕捞加工原料资源,未来会因为水产养殖量的增加而减少,可以通过陆生动物蛋白或者发酵酶解植物蛋白进行补充,辅以补充生长因子,关注肠道健康来解决。现在很关注的原料前处理、预消化及微生物和酶制剂的利用,如植物粕类原料的前处理、发酵饲料,还有体外工业化方式代替体内生物性的消化,这些更加环保,更加节能。
前面六大模型形成了澳华安康研发创新技术主线:2009年提出消化系统是最重要的免疫器官,氧化反应是最重要的应激问题,把健康和生长进行平衡;2012年提出特定条件下精准营养研究,前期要存活率,中期要增重率,后期要高效;2015年提出苗种的营养与健康是养殖成功的核心关键点;2018年提出安全环保高效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像模式升级和生物饲料等。综上所述,提高终端消费价值是澳华饲料研发的最终目的,也是第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