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岩
神经源膀胱是一类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或者尿道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以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1]。神经源膀胱容易引起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出现肾衰竭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治愈率,突出了康复护理的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对神经源膀胱应用康复护理的疗效进行了具体研究。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3~9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神经源膀胱患者,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0 例,女20 例;平均年龄(45±10.5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8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46±10.8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脊髓损伤程度:严重脊髓损伤8 例,轻度脊髓损伤5 例,全脊髓损伤3 例。排除标准:①尿道损伤与尿道畸形的患者;②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③由于肿瘤导致的脊髓损伤的患者。此次研究均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签署了自愿同意书,并通过本院伦理研究会的批准认可。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进行病情和生命体征的(包括发热、神经过反射、痉挛加重的症状)全面评估,患者的尿液有无混浊、异味和絮状物等。患者使用持续留置尿管间歇开放: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尿道口进行擦洗1 次/d,并且鼓励患者多喝水,约为1500~2500 ml/d,患者的导尿管留置时间通常≤1 个月,最好帮助患者更换导尿管1 次/周,护理人员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间歇开放导尿管,白天2 h 开放1 次,夜间3~4 h 开放1 次。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方式,具体如下。
1.2.2.1 膀胱功能训练 护理人员可以先制定一个饮水、进食训练记录表和患者排尿监测表,以便能够及时记录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患者采用常规膀胱训练方法进行康复训练,达到自行排尿的常用方法,常规膀胱训练方法包括耻骨上区轻扣、屏气、扳机点法、电刺激法以及磁刺激法,训练时应该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每2~5 小时训练1 次,10~15 min/次。患者每次需要排尿前10 min,使用相关手法辅助进行膀胱功能训练,例如叩击患者的耻骨上区、摩擦患者的大腿内侧、扩张肛门或者叩击骶尾部等,以便能够寻找刺激排尿反射的触发点,3~5 min/次,以便促进患者能够自发性排尿反射,也可以按压患者的下腹部,利用增加腹压的方法促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帮助患者排尿。
1.2.2.2 饮水护理 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制定正确的饮水计划,帮助患者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这也是进行各种膀胱训练的基础措施。若是患者的日间尿量较少,夜尿较多,则不能盲目增加日间的饮水量,饮水计划应保持不变,延长日间导尿时间,增加夜间导尿的次数。并控制患者的饮水量约为450~500 ml/次,以便患者排尿时膀胱容量能达到400 ml,饮水包括牛奶、果汁以及饮料等,总量在1500 ml 左右,并且晚8:00 后不再饮水,患者饮水后1~2 h 进行排尿,同时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更换体位。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自己的护理态度,帮助患者调整不良情绪,使其能够接受护理计划。
1.2.2.3 间歇性导尿护理 间歇性导尿是指由护理人员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患者的膀胱内,使膀胱能够有规律地排空尿液。选择间歇性导尿的最好时机为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后1~2 周左右,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每4~6 h 进行1 次导尿,患者膀胱容量为300~500 ml,≤6 次/d,当患者的残余尿量<100 ml时,可以停止导尿,利用生理盐水对导尿管进行冲洗不会增加患者感染的发生几率。需要注意的是,应该逐步均匀摄入水,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防止膀胱过度充盈。导尿初期,应每周查尿常规,定期做尿培养,若发现尿路感染,应该及时应用抗生素。此外,还应该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导尿管应该作无菌处理,即取即用,生物的相容性较好,根据患者不同的经济状况将导尿管的类型告知,让其能够充分了解到不同产品的优缺点,使患者能够自行选择。插管的动作要尽量轻柔,以免损伤尿道黏膜,男性患者在实行间歇性导尿时,导尿管表面应该给予足够的润滑剂,当尿液停止流出,要将尿管轻轻转动后缓慢拔出排尽尿液,有感觉的患者尽量使用超润导尿管,在拔出尿管时,应尽量向上或者平行拔出。在间歇性导尿的开始阶段,应根据尿量及尿液性质的变化随时检查尿常规,细菌培养和细菌计数,及时发现细菌计数是否出现异常,若有,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处理。
1.2.2.4 定期检查 定期利用膀胱B 超、尿流动力学检查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在应用间歇性导尿的时候,应该先判断患者的尿道是否有严重的损伤或者感染、尿道内压疮、是否有显著的出血倾向等,若有,则不适合采用间歇性导尿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还应该评估患者的自我护理技能,包括间歇性导尿、饮水和并发症的预防,并跟进护理教育,包括药物指导、康复治疗以及回访时间等,确保患者回家后也能进行自我导尿。回院复查时,带上自己的排尿日记,以便医生能够给予很好的指导和判断,若发现尿液的颜色、形状或者体温出现异常,应及时联系医生,寻求帮助。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利用B 超或者检查患者的尿常规,检测患者尿量以及尿路感染情况,根据患者膀胱自主性排尿系统改善情况评定护理疗效,显效:患者的膀胱出现自主性排尿;有效:患者膀胱自主性排尿得到有效改善;无效:患者膀胱自主性排尿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9 例(22.50%),有效6 例(15.00%),无效25 例(62.50%),总有效15 例(37.50%);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0 例(50.00%),有效16 例(40.00%),无效4 例(10.00%),总有效36 例(90.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n(%)]
神经源膀胱是指控制膀胱的中枢或者周围神经双侧损伤而导致患者出现排尿功能障碍的症状[2,3]。其常见病因是由于患者脑部出现疾患或者脊髓发生病变,患者周围的神经受到损伤等,为了能够提高治愈率,并且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实施康复护理,以达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的目的。
常规护理措施无法满足神经源膀胱患者治疗膀胱功能的需求,这是因为治疗过程较长,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心理负担;此外,患者容易产生感染或者并发症,例如患者尿道内容易形成压疮,膀胱的容量也会相对减少。因此,无法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
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膀胱康复护理更具有安全性,其主要是对神经性原因导致的膀胱尿道功能失调而实施的康复护理,主要是为了能够保护患者的肾脏和膀胱功能,以便能够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5]。患者的痛苦较少,感染也相对较少,自主排尿快,患者的接受度也较高,能够尽早出院;此外,间歇性导尿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形成尿道内压疮的几率较小,还能帮助刺激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自主神经反射障碍的症状。但是间歇性导尿需要加强与患者的配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说服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了解使用间歇性导尿的优点,以便能够积极配合;同时护理人员也应该严格规范自己的无菌操作,例如在进行导尿时,先对尿管进行充分润滑,动作轻柔,以免引起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6-11]。在使用间歇性导尿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观察患者是否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例如患者皮肤出现潮红,若有,护理人员应该及时进行采取措施救治[12,1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中显效9 例(22.50%),有效6例(15.00%),无效25例(62.50%),总有效15例(37.50%);观察组患者中显效20 例(50.00%),有效16 例(40.00%),无效4 例(10.00%),总有效36 例(90.00%);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神经源膀胱患者应用康复护理的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