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基燕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形成的实证研究
周基燕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安徽芜湖,241003)
择业效能感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须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生源、独生子女、是否担任班干/社会兼职四个因素上差异性显著;在年级、专业两个因素上差异性不显著。因此,学校要构建全程化、模块化、全员化、个性化就业指导体系;社会相关部门需进行顶层设计并做好招聘互动平台的建设工作,以提升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因素;实证研究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年年攀升,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834万,其中高职毕业生近400万,加之根据2019年国家新政策高职扩招的100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递增。据调研显示,高职就业压力大不仅与国家政策、社会经济发展、专业课程设置等外部因素有关,还与大学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及择业效能感有关。龙燕梅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越高,择业范围越广,择业行为积极主动,成功就业率越高[1]。了解影响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也为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Hackett和Betz在20世纪70 ~ 80年代最早将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领域,后来受《职业教育未决量表》和《职业决策困难量表》的启发,将自我效能理论融入职业成熟度理论的职业选择能力中,提出择业效能感这一概念[2]。
择业效能感又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成功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须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3],也可以说是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择业效能感属于职业选择过程效能感,是职业效能感的一部分。择业效能感的测量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解决职业决策中的困难,提升职业决策质量,达到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
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专科和本科学生中随机选取1500人参与问卷调查,回收问卷1423份,回收率为94.86%。其中,有效问卷1396份,有效性为98.10%。被试基本情况如下:
表1-1 被试基本情况(n=1396)
人数占比 学制专科本科118221486.47%15.32% 性别男女72167551.65%48.35% 年级新生31622.63% 大二/大三49235.24% 毕业生58842.12% 专业文科62544.77% 理科77155.235 生源城镇58742.05% 农村80957.95% 独生子女是65947.20% 否73752.80% 担任班干/社会兼职是53238.10% 否86461.90%
(注:样本抽取时间为2019年3月——5月)
1. 择业效能感问卷(CDMSE-SF)
本问卷参考Taylor和Betz编制的《职业自我效能职业量表》[4],借鉴彭永新、龙立荣及龙燕梅研究成果,自编了“择业效能感简式量表”。此量表从自我评价、收集信息、目标选择、制定规划和问题解决五个纬度进行测量,设计了25个问题,每个问题设置了“完全不”、“比较不”、“不确定”、“比较有”、“完全有”五个选项,并采取五点法赋予1 ~ 5分,中间值为3。得分越高代表本人择业效能感越高。总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42,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632 ~ 0.774,表明该表在研究中内部一致性较好[5]。
2. 数据统计与分析
被试者认真填写《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及基本情况信息表后,研究者对提交的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将1396份有效问卷信息输入SPSS19.0软件包中,通过基本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的差异为分析的有效性。
根据表3-1统计结果,全体样本在总量表中单项平均分为3.428 ,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收集信息”和“目标选择”得分最高,“制定计划”和“问题解决”得分较低。
表3-1 择业效能感描述性统计
NMSD单项平均分 自我评价139621.644.913.41 收集信息139632.917.183.52 目标选择139631.276.993.43 制定规划139629.346.323.38 问题解决139625.665.583.40
1. 学制、年级差异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从图3-1中可以看出,本校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发展趋势为“高—低—高”;在年级上差异显著,专科生总体择业效能感高于本科生。这个结论可以用班杜拉影响择业效能感信息源理论进行解释。班杜拉认为,择业效能感的形成与发展会受到个体过去行为的结果、观察别人得到替代性经验、他人的说服和评价、个体的心理和情绪影响[6]。学院会为新生开展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就业指导,安排若干场优秀校友进校园开展职业成长路径等讲座,所以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制定目标”两方面较为客观准确。然而,学生在大二/大三时期接触就业指导较少,容易产生心理恐慌,加之人际关系因利用冲突而紧张,这些会降低效能感预期。毕业生掌握较多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指导知识,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对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更清晰,加之他们即将踏入社会,更加珍惜大学同学友情,人际关系相对较为和谐,这些因素增强了毕业季中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7]。
图3-1 学制、年级在择业效能感上的差异
2. 性别、学科、生源和独生子女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由表可知,性别和专业对择业效能感无显著影响。从生源方面看,农村学生和城镇学生在选择目标和制定规划上差异极为明显,说明生源对择业效能感有显著影响,进一步比较发现城镇学生在选择目标和制定规划上得分高于农村学生[8]。
从不同因素在择业效能感各因子交互作用的多元方差分析可知,性别和专业在问题解决上有交互作用,生源和专业在选择目标上有交互作用。
表3-2 性别、专业、生源在择业效能赶上交互作用
差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均方FSig. 自我评价性别*专业性别*生源专业*生源性别*专业*生源0.4760.3671.2861.72321220.243 0.3210.6180.9220.4970.7201.3451.8650.6370.4290.3220.185 收集信息性别*专业性别*生源专业*生源性别*专业*生源0.4660.0295.0431.58921220.3120.0092.9800.8310.5760.0246.8751.9470.1870.6941.0230.005 性别*专业性别*生源专业*生源性别*专业*生源性别*专业性别*生源专业*生源性别*专业*生源性别*专业性别*生源专业*生源性别*专业*生源0.3250.1572.8090.5872.5610.0382.6171.3444.2120.0093.6780.3902122212221220.1850.1361.5210.2061.3240.0331.3450.5992.4320.0101.9890.1980.3420.2993.3420.6512.6760.0692.3121.0594.9780.0463.4650.3480.7930.6770.0590.6690.0950.9230.0970.3910.0240.9550.0480.799
通过进一步比较可见,不同生源的理科生在选择目标上差异非常显著(P<0.01),农村理科生比城镇理科生在选择目标信心上要低得多;不同性别的文科生在问题解决上差异显著(P<0.05),在问题解决上女生比男生更有信心[9]。
另外,统计结果表明:是否独生子女与择业效能感无显著差异,但非独生子女在择业效能感上略高些。究其原因,非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关注相对较少,其家庭负担大多较重,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上述原因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更加认同,对目标选定更加清楚,因而具有较高的择业效能感[10]。
3. 是否担任干部/社会兼职的比较研究
表3-3 是否担任干部/社会兼职的比较
是否干部/社会兼职NMSDdftSig. 自我评价是否53286421.3721.484.944.5913962.4210.024 收集信息是否53286432.7330.247.386.9113962.4790.014 目标选择是否53286431.4730.236.896.7113962.1320.042 制定规划是否53286428.4427.616.356.0113962.6170.013 问题解决是否53286424.6623.545.685.3213962.5970.012
从表3-3分析结果可知,担任过干部或者有过兼职经历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与没有上述经历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11]。五个分量表结果为:自我评价(t=2.421,P<0.05),收集信息(t=2.479,P<0.05),目标选择(t=2.132,P<0.05),制定规划(t=2.617,P<0.05),问题解决(t=2.597,P<0.05)。五个分量表均存在显著差异。
由《择业效能感简式量表》可见,本校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平均值为3.428,总体上达到了中等偏上水平;专科生择业效能感高于本科生,择业效能感在年级上呈现出“高—低—高”趋势;性别、专业、生源在择业效能感交互作用上差异显著性明显;独生子女择业效能感略高于非独生子女;有担任班干/社会兼职经历的学生与无上述经历的学生在择业效能感上的差异性极为显著。
在职业行为中,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非常重要,而择业效能感在个体职业选择中尤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择业效能感比从事职业的能力更重要[12]。高择业效能感能促进个人的职业探索和职业技能的发展,提高职业选择的合理性。
我们可对专科生进行全程化、模块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邀请优秀校友、HR来校开展职业成长、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培养等专题讲座;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性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的自我评价更客观、全面,并且将职业生涯规划书指导结果与其辅导员分享,以使后者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可以对专科生开展一些诸如针对女大学生、农村大学生及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分类就业指导,帮助他们弥补在目标选择、、制定规划、问题解决方面的不足;对于本科生,可将集中在大三学年的就业指导课分散在大学全过程中,并将专业相近、层次相当的成功人士邀请到校园开展系列讲座,帮助其提升自我认知、完成规划制定。
近年来,学校、芜湖市及安徽省各级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优质岗位,因此在择业效能感量表中信息收集上的分值较高,但仍有需要完善之处。近期因为疫情的挑战,高校招聘活动基本都在线上进行,各级政府、学校、企业和毕业生都在相应的平台上开展互动,企业在平台上发布招聘信息,毕业生在平台上投放简历,政府和学校主要做好监管、指导和服务工作[13]。由于信息冗杂重复,企业和毕业生的互动效率不高。所以,为更好服务于企业和毕业生,社会相关部门需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建设高效的招聘互动平台。
[1]龙燕梅.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03.
[2]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86:390-452.
[3]彭永新,龙立荣.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J]. 应用心理学, 2001(2):38-43.
[4]Betz N E, Hackett G.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l-effieae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1, 28(5).
[5]李莉.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相关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0.
[6]罗艳. 高校毕业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及其与目标取向、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11.
[7]冯增辉,许红华. 大学生就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和实证研究[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26(2):55-59.
[8]刘祖志,胡丽萍,张野,等. 不同目标倾向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32(4):83-87,128.
[9]曾慧,于贞朋. 学习目标取向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机制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5(1):80-85.
[10]蓝木香. 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1(5).
[11]王平,徐礼平. 2001——2010年我国择业效能感研究的计量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杂志, 2011(4).
[12]胡艳红.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13]卫宇,易名. 高职生择业效能感、人格与就业压力的关系[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34(6):14-17.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of Undergraduate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ZHOU Jiyan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means decision-makers’ self-evaluation or self-confidence about their own ability in successfully completing all kinds of tasks. The conclusion from empirical research on undergraduate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uch factors as gender, source of students, only child, whether to work as a shift worker or not;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wo factors of grade and major.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schools shall build a whole-process, modular, whole-staff and individualized employment guidance system; relevant social departments shall carry out top-level design and construct the interactive platform for recruitment and job-seek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undergraduate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undergraduate;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factor; empirical research
G647
A
1009-1114(2020)03-0083-04
2020-04-07
周基燕(1977—),女,安徽含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及大学生就业创业。
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SZZGJH1-2-2016-9)。
文稿责编 何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