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AI人工智能,给人的感觉似乎就是高大上的黑科技,与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关系似乎很远,但有时候似乎又很近,好像不那么“接地气”。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咱们身边的很多电子产品都多多少少植入了人工智能的模块,大家天天都在使用的手机,无论安卓还是苹果,基本都配备了智能助理,比如Siri,并能够学习你的使用习惯,对硬件和软件进行相应的个性化适配……而这些就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那么我们生活中还能接触到哪些人工智能的例子,它们究竟是否能达到优化生活体验的设计目的呢?
人与人之间交流最自然的方式就是语言,不需要额外的工具,哪怕三岁小孩也能融会贯通,所以人工智能作为辅助我们生活的工具,人机交互最自然、门槛最低的方式就是语音,正因如此,大多数我们普通家庭能接触到的人工智能都是以语音操控为基础。
显然,语音交互的前提是机器能听懂你在说什么,人工智能产品工程师的工作就是把我们的语音音频转换为数字信号,结合处理器和相应算法进行语音-指令对照,进而达成“我说给机器听”的目的。众所周知,中文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不仅是语义丰富,更是因为方言繁多,所以需要大量的产品迭代才能实现越来越好的体验效果,这方面我的感触颇深,从一开始手机语音拨号只能勉强识别普通话而且还总是出错,到现在已经几乎能听懂北方语系和粤语且准确率极高,进步十分明显,而且已经到了一个足以让一家老小都能轻松使用的水平。
搞定了“听得懂”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整合不同平台的硬件,最简单粗暴的思路就是每一台设备都安装语音识别芯片和麦克风,但如果我在客厅不想动,这时候又想打开卧室空调怎么办?让一个设备成为人工智能的中枢不就行了!在所有设备比如电视、空调、冰箱、电动窗帘、灯光都通过WiFi连接到同一个路由器的情况下,我只需要对这个中枢设备说话,它就能替我向目标设备发出指令,“我想听周杰伦的歌”“我想看成龙的电影”“让扫地机器人去扫地”“开空调,26℃”等操作就是只需要一句话的事儿,真正实现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关键是老少咸宜,零门槛,这才是人工智能现阶段比较接地气的设计目标。
事实上这也正是各个扎根人工智能产品的品牌所做的事情,不过在家庭人工智能中枢的选择上,各大品牌的策略有些不同,有的品牌选择的是迷你音箱,因为它体型小巧,对于有小朋友的家庭来说,听音乐听故事总比看电视强,还能活跃家庭气氛,关键是价格很便宜,百度小度、小米小爱、华为小艺等智能音箱产品的价格都相对低廉,最贵也就300多元,最便宜还不到100元,门槛很低,而且因为均出自互联网一线品牌之手,与大多数家电企业都有联动功能,适配性也很强。
除了音箱,有的品牌选择的是电视,因为客厅是最能聚拢一家子的地方,而且电视还有音箱没有的特质,比如对于与父母分居两地的家庭来说,智能电视会配备摄像头,支持远程视频通话,比起手机那“一亩三分地”来说,电视显然对家里老人更实用。缺点是价格较为昂贵,毕竟对大多数家庭来说,电视这种大件几乎是不用壞就不会考虑更换,所以这一方案适用于正好需要更换电视或乔迁新居的家庭选择。如果确实特别想用的话,也可以选择智能电视盒方案来替代,但功能就没有直接配备智能电视那么丰富了。
当然,也有品牌直接就使用手机作为操控枢纽,毕竟现代人走到哪都得带着它,即便是中老年读者朋友应该也是如此,而且零额外成本,随时可用,如果你家里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智能设备,只有一些简单的基础操控需求,比如开关空调、调整冰箱温度的话,手机就是完全够用的,而且在公司就能设定家里的产品,实现真正的远程操作。但这个方案的麻烦在于几乎没有整合化管理的APP,需要指挥某一个设备就需要打开它自己的APP。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对于家庭人工智能设备来说,现在基本还处于摸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各大品牌的方案都没有对错之分,那么未来如何发展?从产品进步的方式来看,基本可以切分为深度和广度这两个维度,对人工智能而言,深度就是定制化开发,更深度地学习用户使用习惯,比如对每个设备都有哪些操控的偏好,是否实现联动(比如开始放电影就自动关窗帘关灯、打开空调就自动关窗、熄灯睡觉智能门锁自动落锁等等),这些功能在现在已经有一些产品能够做到了。而广度就是增加更多可操控的设备,并且要脱离WiFi的束缚,所以在带宽更高、延迟更低的5G时代,家庭人工智能的进化无疑会是最直观的“战场”,未来无疑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