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问题研究

2020-03-13 08:13腾诚悦
甘肃科技纵横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新农村建设

腾诚悦

【摘 要】现如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猛烈冲击,传统村落正在大规模走向衰败。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阅读,通过分析总结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大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希望能提高人们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引发对传统村落开发的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 ;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志码:A

1.新农村建设及传统村落现状

1.1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和政府长期以来背负的的重大使命。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反哺“三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能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传统村落现状

传统村落作为农村的一部分,也必然跟随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大踏步行进,当政者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疯狂的追求个人政绩牺牲了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并对传统村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因此,平衡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981年,我国才开始意识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近年来逐步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法制规范,保护对象也由从前简单的古建筑单体保护发展到整体大环境的保护。由于我国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使得传统村落还没来得及保护就已遭破坏。

2.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分歧

2.1传统地域特色逐渐消失

现有的传统村落在建设中大量拆古民居,唯独留下帝王将相和名人宅院等地标建筑。政府官员其实是看到了这些建筑的价值---物质价值,却忽略了建筑的文化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很大部分人崇尚新天地的改造模式的原因。现在很多古村落,基本上没有历史民居,只在景观上保留了类似地标的东西。能够代表一个村落真正文化的,不单单是地标建筑,还有它的街区生活、文化。

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逐渐消失,千篇一律的民俗文化村遍地开花。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的袁家村是乡村旅游的一匹黑马,它的成功让很多地方政府红了眼,2016年据不完全统计,袁家村的克隆版在陕西省将近60个,“千街一面”的仿古街陷入了同质化、低水平复制的怪圈。[2]湖南张家界武陵源也受到教科文组织的警告。每个传统村落不论是在地理位置、村落空间形态、气候、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还是人口组成上都存在差异,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应该是因地制宜、活态延续、原貌继承,而不是统一的仿古街建设。

2.2保护意识薄弱

在某些地区还存在许多简单粗暴的建设行为,例如,有的在修缮整治中给古建筑“穿新衣”,古建筑的墙体被粉刷或者涂鸦,完全遮住了它的肌理;有的直接拆除古城传统建筑,新建整齐的仿古别墅。

2012年,“拆真名城,建假古董”, 聊城受到国家严厉批评。在2006年的卫星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聊城古城街巷纵横,格局方正;但到了2011年,聊城古城确呈现出一片废墟,只剩光岳楼等几处文保单位完好,仿佛要湮灭在卫星图里。直到2017年,聊城古城以崭新的面孔清晰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但已经不是900岁的那个古城了,他们在原址上建满了崭新的仿古别墅。曾保下平遥的“古城卫士”阮仪三坚持拆除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保留传统街巷和建筑。但聊城恰好拆除了具有历史风貌的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将居民几乎全部搬迁,聊城决策者将古城的历史送进了博物馆。所谓的修旧如旧也被应用的“恰到好处”,众多古城同款的三合院、四合院羽羽如生。新建的府衙、卫仓、戏台、书院等,只有大型节日表演才用得上,平日更像是摆设。古城往日的市井人烟、熙熙攘攘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决策人还以“丰功伟绩”自居,殊不知他们已经是社会的“千古罪人”。

2.3自然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

传统村落地理位置偏远,且分散分布。部分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历经风吹日晒雨淋已经出现了房屋受损、虫蛀腐朽、坍塌等情况。还有各种各样的损害,例如近年来的大规模旅游开发建设给传统村落保护带来的问题。乡村旅游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一旦企业获得了在景区的主导经营权,他们必定会着眼于最直接的经济效益。[4]但是受益人似乎永远对旅游业可观的利益不知足,还是会走过度开发的路子,导致传统村落原始风貌的逐渐消褪。

传统村落身居山村,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村落,空气质量佳、环境幽雅、早有鸡鸣夜有犬吠、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田间牛耕地、河里妇女洗衣小孩戏水等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参观体验。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传统村落的环境问题成为最大的问题。[5]

2.4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力度不足

当地政府由于缺乏對文化遗产价值的保护理念,不懂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要素,也没有相关的技术指导及政策扶持,把古村落和古建筑看做贫穷的帽子,随意拆改、涂鸦、买卖,使得古村落和古建筑遭到破坏。政府和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支持力度不足,涉及保护的财政也不容乐观,无法承担传统村落保护的巨大工程量。

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传统村落的守卫者。但现阶段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仅存在于专家学者之间,普通老百姓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淡薄、相关的宣传力度不够、辐射面不广、加之对改善生活环境的热烈期盼,往往在传统村落建设中忽略了传统村落原始风貌的维护。[6]

3.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原则

如要有效的解决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之间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尊重自然环境,即保持天依旧蓝、山依旧绿、水依据清、鸡依旧鸣、狗依旧吠、炊烟依旧升起、牛儿依旧耕作等原生态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第二,乡土传承,即尽量保持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原真性;第三,保护第一,合理发展,即辩证的看待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如果一味强调保护,则村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生活设施得不到提高,就会招致村民的反感。如果一味强调发展,则村民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就得不到延续。第四,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即结合传统村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传统村落建设发展规划。[7]

4.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4.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科学管理“一村一档”

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政策法规,可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起保驾护航的作用,奖惩兼施,有效遏制存在的各种过度开发行为,使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有法可依,促进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丢失自我。

科学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红线,对于传统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农业遗迹以及灌溉工程遗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全面加强保护。同时,对传统村落普查建档,建档后还需加强管理,对文字、图片、传统农具、生活物件、音像资料、风俗习惯、传统手工艺、民间传说、方言等建立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实时监督。

4.2重视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仅是大手笔的搞生产和建设,更重要的是挖掘、整理传统村落蕴含的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注重对村落传统文化的传承,充分发挥村落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对传统村落的古建筑进行筛选、评估,建档立册,分期分批进行修复。其次,发展文化产业链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也很关键,创新开发模式,打造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以创造性的方式重焕光彩。

当然还有一些已经消亡的传统文化和技艺。例如,在云南西双版有位80岁的老人做了数十年的油纸伞,纳削伞骨、剖竹子、固定伞古、棉线定型,油纸伞的制作极其复杂,最后不幸的是老人去世了,这门手艺也随着消失了。可能某一天我们会在博物馆里再见到油纸伞,那或许就是仅存在为数不多的一把了。别等消失了再谈保护!地方政府要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线上”“线下”大力宣传,比如,电视、广播、网络媒体、报纸、宣传单、儿童歌、民谣等,还可以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作为一门必修课载入课本教育,老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从小教育孩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这样不仅能够伴随着他的成长达到活态延续的目标而且还可以从小培养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并不是说装裱后墙上挂挂或收藏到博物馆就可以,而是需要活态延续。因此,培养传统文化传承人就很重要了,不斷挖掘传统村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目前,有些村落的手艺传承多半是家庭式相传,而且大多是传男不传女,家中有男丁多为一项谋生的手段。城镇化发展,很多强壮年外出务工,手艺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又被耽误。因此,政府应该增强对传统村落传统文化传承人培养的重视,颁布具有针对性的奖励政策,并给传承人颁发荣誉证书或锦旗,激发村民积极性。

4.3多种途径筹资,争取充足保护经费

传统村落保护不是喊口号,是实践,是需要大量、长期的资金支持的具体工作。资金的不到位严重拖了传统村落保护的后腿。通过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发动国家、社会、集体及个人的积极性,多渠道融资,尽快解决保护工作中“缺钱”问题。第一,申请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第二,保证保护经费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第三,动员和鼓励企业家、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认识捐款捐物捐技术;第四,有效地从民间吸收资金;第五,合理开发传统村落旅游资源,所获收益取一部分用于传统村落保护,建立以村落养村落的良性运作机制,逐步充实保护资金库。

4.4整合旅游资源,适当开发旅游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背景下,传统村落想要发展,传统文化想要活态延续,就不能只停留在单纯保护的层面上。如果一味强调保护,则传统文化就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很难与外界交流,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闭塞。适度开发传统村落旅游资源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做法之一,首先,需要整合现有旅游资源,联络周边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与本地区乡土文化进行有效结合,加强区域合作,注重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还要科学测算游客量,如果游客量远远达到传统村落游客承载量的上限,就会对传统村落的建筑和设施造成破坏性后果。因此,传统村落景区应该限制游客量,可以通过限制网约票的发票量来实现。比如,莫高窟每日最多只接待六千人,既防止洞窟文物不产生新的病害,又保证游客舒适参观。最后要坚持可持续开发,一方面,坚持绿色、低碳、生态性开发理念,另一方面,坚持乡土性、传承性和文化性原则。[8]

参考文献

【1】周惠 范小舰.新农村建设发展与传统村落修复整改的博弈研究 .城乡建设与发展.2017(07)

【2】张涛.“不乱建仿古街”应成为共识 标准时评

【3】乔恩懋,尚大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研究.住宅与房地产

【4】田喜洲,浦勇健.我国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2006(6).

【5】王丹竹.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保护问题 [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6):8-11.

【6】陈静,王森浩 闫海燕..浅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焦作贵屯村传统村落的保护 ,2016

【7】刘歆,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策略.文化艺术

【8】李燕,乡村生态田园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及其开发路径拓展研究.农村发展.

作者:滕诚悦 女 1994.03 汉族 陕西西安人

工作:甘肃省兰州市兰州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新农村建设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