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内打上地理环境烙印的独特文化存在。从理论层面看,高中地域文化教学对于高中生厚植乡土文化情结、记住美丽乡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尊重适应异域文化、提升国际理解有着重要意义。从实践层面看,可开展国际合作,实现跨界文化交融。
【关键词】地域文化 高中教学 价值指向 实践路径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地域文化的差异与多元产生了丰富多样的人文景观。现阶段高中地理学科地域文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举措等都存在不同的解读和理解,造成学生在文化理解与适应上的发展不平衡。地域文化的教学需要更开阔的国际理解的视野,教学价值的实现也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举措。
一、国际理解视野下的地域文化教学价值指向
地域文化教学的定位是文化的认知、理解、适应与融合。高中阶段教学中的地域文化,可以从当下学生接触的不同空间视域进行划分。
一是着眼家乡,厚植乡土文化情结,记住美丽乡愁。“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然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繁华让许多学生从小就立志要努力学习、进城生活。高强度的学业让广大高中生少有与家乡亲密接触、深度理解乡土文化的机会。当前,新的“乡愁”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很多乡村、小城镇的学生学有所成是不会回到家乡发展的,区域人才流失严重制约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造成了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这样的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学生接受的教育缺失了乡愁“烙印”;很多优秀的乡土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开发、传承与发扬光大,乡土情感教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1]高中地域文化教学应着眼家乡,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出发,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家乡,读懂乡土文化,记住美丽乡愁。
二是立足中华,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然而,当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教育生态无限拔高了“智育”特别是知识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长期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落实。部分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甚至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高中地域文化教学当立足中华大地,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过去,融入当今时代发展的蓬勃生机与活力;面向未来,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
三是融入国际,尊重适应异域文化,提升国际理解。面对未来国际化的竞争环境,高中生对地域文化特别是异域文化的认识需要在基础教学中凸显和强化。国际文化是多元多彩的,高中教学要重视地域文化的融入与贯穿,要让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了解相关的地域文化知识,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适应文化的融合并提升文化的理解力。只有尊重和认同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文化,这样的融合才是在真正理解基础上的融合。
二、地域文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高中地域文化教学的实践路径是创造学生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进行时空内或超时空的对话。
一是激发学习潜能,形成文化自觉。地域文化的教学应当充分依赖学生所在的校园环境,通过积极营造文化氛围,进行环境熏陶激发学习潜能。南菁高中校园坐落在江阴敔山湾,徽派建筑融入江南山水,亭台楼阁用富含文化底蕴的国学楹联装点,校园内还建有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长廊、文化墙,班级里有意識地布置地域文化标志性人物、器件,宣传橱窗、展板与黑板报等定期进行地域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校园里的一景一物都透出地域文化的气息。沉浸式的地域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时刻发现、研究、探索。学校将地域文化的特质充分挖掘并转化为学生文化感知与理解行为的兴奋点,促成学生的文化自觉。
二是挖掘乡土资源,重塑家乡文化情怀。找寻美丽乡愁,让家乡的文化能够使学生魂牵梦萦,最佳方案莫过于通过挖掘乡土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接触家乡,读懂家乡。南菁高中所在的江阴被称为“霞客故里”,笔者围绕徐霞客这一乡土教育资源设计了“徐霞客精神解读与践行”课程,从认知徐霞客其人其事其游记、理解徐霞客精神的内涵与实质、践行徐霞客知行合一科研精神三个层级实施,分别达成“以家乡有徐霞客这样的伟人而骄傲”“理解徐霞客精神并以之坚定理想信念”“宣讲徐霞客精神以勉励自己学有所成当造福桑梓”的家乡文化情怀境界。
三是实施研学旅行,浸润优秀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教育本质上是文化传承,而“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中权利和义务的传递,是民族意识的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复制”[2]。研学旅行让广大青少年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感受与浸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真实的问题。近年南菁高中“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从吴越文化出发,探索了四川重庆的巴蜀文化、陕西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甘肃新疆的西域文化、青海的高原文化、湘黔的湖湘文化与红色文化等。研学旅行实地学习研究,原汁原味地浸润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南菁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复制”。
四是开设跨国课堂,实现跨界文化交融。地域文化可以视为一个群体人的习惯的总和,跨越国界的地域文化理解与适应对当今青少年提出的要求可以说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而互联网的实时便利与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又让跨国界的文化交流课成为了现实。笔者借助学校与德国圣布拉辛高级文理中学、美国名泉中学等学校教育合作项目,利用微信群组织中外学生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就不同地域文化现象的存在特征、历史渊源、发展沿革等进行比较研究。2016年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突出强调了地理对教育的贡献之一在于“帮助青少年理解并欣赏……地球上多样且相互联系的文化和社会‘马赛克”,这里的“马赛克”比喻多样且相互交织的文化现象。跨国在线课堂将不同国家、地区学生的思想凝聚到一起,在共同解读地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文明的对话、文化的理解与交融。
参考文献
[1]徐海龙,曹东.指向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深度实施——以“地理大发现”研学旅行课程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19(17).
[2]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2002(3).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