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婷
优化创新生态,助力转型升级。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本报记者深入攻坚一线、走向创新前沿,用心倾听科技工作者的故事、记录奋斗者幸福的笑脸……本报今起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与您共同见证三晋大地科技创新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展现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祥和景象。
“学子们充分发挥奇思妙想,构思并制作出直击实际生活需求的汽车作品,对初创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来说尤为重要。”1月12日,《科学导报》记者走进晋中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践指导老师郭琼琳介绍道。看着室内件件紧扣教学实际的产品类、工艺类、教育类模型,尽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现代职教精神。
郭琼琳表示,创新型汽车最突出的特点是变废为宝,学生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依据教学需求调整布局,利用报废汽车零部件,自由进行汽车组装。“我们在新制作的这台汽车中实现了多处创新,利用方钢套接技术代替传统焊接工艺以提高车身承载力,进行汽车防盗系统的改装以及共享汽车远程遥控启动功能等,理念的创新与实践的摸索全面激发了学生对创新技能的学习兴趣。”参与创新汽车项目实践组的学生史鹏飞说道。
一件产品的成功并非易事。创新汽车的研究设计有车身结构、配重情况、图纸样式等,包括有效分析车身所需数据、罗列所需材料配件、购买所需材料和配件等准备环节。“机器成型的过程从制备材料与配件、材料冲压焊接到配件装配调整与路试等用时近两个月。参与的师生文思泉涌,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理论学习与操作,老师可以从中获得更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学生们可以获得良好的动手操作技能。”实训指导教师车飞标说道。
“意志品质、学习能力方法、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提高,是我在工作室同老师实践交流过程中收获到的最为可贵的财富。持之以恒、沟通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金钥匙,为日后自己的实践工作奠定宝贵基石。”史鹏飞對记者说道。
作为为社会输送优秀技术人才的科研载体,工作室成立一年来屡获殊荣,先后荣获晋中职业技术学院总工会“五小”竞赛一等奖、晋中市总工会“五小”竞赛一等奖、2019年山西省总工会“五小”竞赛三等奖等,真正实现“师徒工匠”精神,为社会储备更多优秀人才,助力人才发展“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