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大流行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

2020-03-13 11:25
国际贸易 2020年7期
关键词:出口贸易数字化

赵 瑾

COVID-19大流行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震中在欧美发达经济体,成为21世纪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事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均预测,COVID-19将对世界经济、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就业产生巨大冲击。在当代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短期内,疫情已对我国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就业面临巨大压力。但从长期来看,疫情暴露的我国经济发展短板和出现的新增长点,预示着未来贸易发展的新方向,也将为我国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

一、不利影响:对我国贸易与投资影响较大

在全球价值链新时代,传统的净进口无法全面衡量贸易冲击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也是亚洲GVC中心。全球重要经济体与贸易大国经济停摆,供应链中断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将对我国贸易和投资产生较大影响。

(一)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整体的影响

疫情在中国暴发初期,跨国公司撤离在华人员,工厂停工、停产,商店、饭店、酒店停业,产品无法按时交货,国外纷纷取消订单。我国对重要贸易伙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的进出口均出现两位数跌幅。

随着COVID-19全球大流行,因中国居于传统贸易和简单GVC网络的中心,美欧发达国家居于复杂GVC网络的中心(1)世界贸易组织、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IDE—JETR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价值链研究院、世界银行联合发布的《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 2019》将生产活动分解为三种形式,即纯国产、传统贸易、价值链生产(包括简单GVC网络和复杂GVC网络)。目前全球形成了三大区域生产网络,即“欧洲工厂”“北美工厂”“亚洲工厂”。美国和德国居于复杂GVC网络的中心,中国居于传统贸易和简单GVC网络的中心。,中低技术产业可能受中国和亚洲疫情扩大的影响,高技术产业受美欧发达国家疫情影响更大。但从总体上看,最终产品出口受疫情冲击最大,中间产品进口受亚洲疫情影响更大。(1)从出口来看,2017年,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亚洲最终产品贸易的全球供给中心。我国不仅与其他中心(美国和德国)有重要的贸易联系,而且与亚洲邻国(日本、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中国台湾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俄罗斯、巴西、印度)也有重要联系。预计COVID-19全球大流行对我国最终产品出口冲击最大。但在简单GVC网络和复杂GVC网络中,因中国是区域供给中心,与欧美中心不发生直接联系,预计我国中间产品出口受亚洲疫情影响更大。(2)从进口来看, 2017年,在简单GVC网络和复杂GVC网络中,中国是区域需求中心,中间产品进口主要受亚洲疫情影响。

2.对货物贸易的影响

COVID-19在中国暴发初期,受春节特别是国内疫情的影响,国外取消订单,部分国家对华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散布“中国制造有毒论”,货物贸易进出口均出现下降,贸易顺差收窄。据海关统计,2020年1-3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0.7%,贸易顺差减少80.6%。

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后,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1-5月,我国进出口下降4.9%。其中,出口下降4.7%,进口下降5.2%。从价值链增值角度分析,因我国不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同,与欧美亚三大GVC中心的联系不同,产业受欧美亚疫情影响也各异。

一是对纺织业的影响。中国纺织产品出口将受COVID-19全球大流行重创,进口将受亚洲疫情影响较大。(1) 从出口来看, 2017年,我国纺织业已经由2000年的区域GVC中心提升为世界GVC中心,无论是传统贸易、简单GVC网络,还是复杂GVC网络,中国都是世界的供给中心。COVID-19全球大流行无论能否由欧美扩展到亚洲,都将重创我国纺织产品出口。(2) 从进口来看, 2017年,在传统贸易网络下,亚洲没有需求中心。美国是全球重要的需求市场,中日韩产品直接出口美国,与日本相比,我国对美出口占比不大。在简单GVC网络下,中国作为区域需求中心,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进口后出口美国市场。在复杂GVC网络下,欧洲、亚洲和北美的贸易联系集中于区域内贸易伙伴,中国是亚洲区域的需求中心,与欧美两大区域中心联系较少。因此,产品进口将主要受亚洲疫情影响,受欧美疫情影响较小。

二是对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产业的影响。中国ICT产品出口将受美欧,以及亚洲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疫情的影响;进口中低技术ICT产品将受欧亚疫情的影响,进口高技术ICT产品将受亚洲疫情的影响。(1)从出口来看, 2017年,中国替代日本成为亚太地区传统贸易、简单GVC网络和复杂GVC网络的供给中心,韩国、日本、中国台湾成为亚太区域副中心。因此,我国ICT产品出口将受欧美疫情,以及亚洲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疫情的影响。(2) 从进口来看, 2017年,中国成为三大贸易网络的区域需求中心。在传统贸易和简单GVC网络下,中国从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进口后出口到美国,所以中国ICT进口受欧洲及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疫情的影响。在复杂GVC网络中,美欧亚三大中心彼此分离,德国、中国和美国的区域中心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关联,中国ICT产品进口主要受亚洲疫情的影响。

3.对服务贸易的影响

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前十大伙伴国(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美国、日本、新加坡、德国、英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中国台湾,合计5260 亿美元,占比70%,以亚洲为主。

COVID-19在华暴发初期,国外对我国采取的暂停航班、签证等相关措施,短期内直接影响出境游、航空、运输、商务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下降。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1-2月,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1.6%。其中,出口下降6%,进口下降14.6%。服务贸易结构中,传统服务贸易受疫情影响严重,旅行、运输、建筑服务进出口额分别下降23.1%、4.4%和28.4%。

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服务贸易出口将主要受美国和亚洲疫情的影响,进口主要受亚洲疫情的影响。(1)从出口来看,2017年,在传统贸易网络中,中国居于亚洲生产网络中心,主要向亚洲的日韩等国和美国出口。在简单GVC网络下,中国是亚洲区域服务提供中心,与美国建立了服务联系,主要受亚洲、美国疫情的影响。在复杂GVC网络下,三大中心相对独立,我国服务出口主要受亚洲疫情的影响。(2)从进口来看,2017年,中国是传统贸易、简单GVC网络、复杂GVC网络的区域需求中心。对传统贸易和简单GVC网络而言,美国是全球唯一的服务需求中心,中国的服务进口需求主要来自亚太地区,欧洲对我国影响不大。对复杂GVC网络而言,中国服务需求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内部,从目前来看,欧美疫情对我国影响不大,如果疫情震中由欧美发达国家转向亚洲,将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

(二)对外资的影响

COVID-19在中国发生初期,受春节与疫情的影响,企业大面积停工停产,引进外资规模总体下降。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1-3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2161.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8%。其中, 2月和3月分别下降25.6%、14.1%。

COVID-19在全球大流行,在欧美成为全球疫情震中,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疫情走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成功应对疫情,优先服务外资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并积极推动重大产业、工程项目进展,成为目前全球最安全的投资目的地。2020年3月25日,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会员企业影响”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一半会员表示疫情对其在华运营产生较大影响,多数企业收入和市场需求下降。但疫情是否会影响其在华投资战略,半数受访企业表示暂时无法判断,1/3的受访企业表示不会造成任何影响,许多企业表示将维持原有投资水平,考虑全部或退出中国市场的企业占比只有3%。

二、有利影响:提升我国贸易数字化水平与优化贸易结构

(一)有利于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逆差收窄

COVID-19从中国到全球大流行,企业在面临外贸订单减少、开工不足的同时,也适应市场数字化消费的趋势,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并针对疫情长期化、医疗产品市场供给不足的新变化,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有利于出口结构优化。疫情凸显我国医疗、公共卫生健康的民生短板,与疫情相关的口罩、防护服、医疗设备采购明显增加,在其他国家对疫情防控设备产品采取出口限制的情况下,中国成为全球抗疫物质重要的出口国。截至2020年4月4日,已经有54个国家(地区)、3个国际组织和中国企业签署了医疗物资商业采购合同,另外还有74个国家、10个国际组织正在与中国企业开展商业采购洽谈。1-5月,口罩带动纺织品出口增长了25.5%,医疗器械、中药材出口分别增长了33%和8%。与此同时,居家办公也带来国际市场对小家电等生活消费品需求的增加,我国家电企业对美欧出口订单激增。1-2月,格兰仕自主品牌全品类家电面向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市场出口量增长了102%。1-5月,受疫情影响,服装、箱包、鞋、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降了20.3%,但集成电路、电脑出口分别增长了14.5%和1.8%。

二是有利于优化国际市场布局。疫情震中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有利于倒逼企业开拓亚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2020年1-5月,我国对传统市场出口下降了6.5%,占比下降到50.3%;对新兴市场出口下降2.9%,占比提升到49.7%。其中,对东盟出口未降反升,出口增长了2.8%,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三是有利于优化贸易方式。第一季度,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下降了12.4%,占23.8%;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了5.7%,占外贸总值的60%。受疫情影响,供应链中断,我国复工复产后为保证全产业链发展,推动中间产品供给由国际转移到国内,可能导致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一般贸易占比提高。

四是有利于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和贸易逆差收窄。受疫情影响,1-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同比下降了14.6%,但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逆势增长了8.7%,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提升了9.3个百分点,达到43.3%。与进口相比,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实现11.2%的两位数增长,在服务出口总额的占比达到56.8%。出口增速较快的领域分别是知识产权使用费(38.4%)、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19.7%)、保险服务(15.6%)。因进口降幅(21.5%)远超出口降幅(2.3%),1-5月服务贸易逆差同比下降了44.9%,贸易逆差额减少了2851.5亿元。

作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长期以来,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服务贸易逆差主要源于旅行服务。2019年,服务贸易逆差额为2611亿美元,其中旅行贸易逆差高达2188 亿美元,旅行贸易逆差占比高达83.8%。疫情全球大流行导致国内出境游人数下降,旅行服务逆差收窄,服务贸易逆差将会下降。从整体上看,我国贸易逆差将收窄。

(二)有利于提升我国贸易数字化水平与新业态发展

COVID-19全球大流行,我国外贸企业面临订单取消或延期、新订单签约困难等问题,倒逼政府与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疫情下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模式,增添贸易发展新动能,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一是促进外贸新业态发展。2020年第一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了34.7%,市场采购方式出口增长了50.9%。4月7日,国务院适应疫情的新变化,又新增设了46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覆盖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全国105个综合试验区,将加快推动国际贸易新业态发展。二是创新贸易交易新方式。商务部决定第127届广交会2020年6月中下旬在网上举办,打造10×24小时全天候线上外贸平台,将首创跨越时空的“云交易”“云签约”。三是完善外贸公共服务平台。疫情推动广东、江苏、山东等多个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中心采取“网上办、掌上办、电话办”等“非接触”形式办理涉企业务,推动海关推行国际贸易单证无纸化等。

(三)有利于提振国际市场对华投资信心与投资结构优化

COVID-19全球大流行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在共同应对史无前例的疫情面前,中国政府以人民至上的理念成功应对疫情,有序复工复产复市,提振了国际市场对华投资信心。虽然受疫情影响,1-5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551.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3.8%(不含银行、证券、保险),但4月份,国外对华投资已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5月份,实际使用外资68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同时,引资结构和区域布局明显优化。一是高技术产业增长。1-5月,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2%。其中,电子商务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信息服务出现两位数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为67.9%、49.8%、42.3%。 二是上海等自贸试验区引资增长强劲。1-2月,上海、广东自贸试验区外资分别增长了13%和12.8%,海南、福建、浙江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分别增长了230.2%、149.5%和140%。第一季度,全国18个自贸试验区实际利用外资28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的13.4%。三是区域布局优化,部分经济体对华投资稳定增长。1-5月,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资外资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0.1%和6%。

三、我国的对策:以贸易高质量发展化危为机

为应对COVID-19全球大流行对我国外贸的冲击,中央出台的财税、金融、信保、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政策,短期内在确保供应链稳定、物流畅通、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全球大流行终将过去。从长期来看,我国应利用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的窗口期,在国际贸易发展的大势中把握疫情带来的新机遇,以贸易高质量发展化危为机,促使稳外贸行稳致远。

第一,抓住疫情催生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创新的机遇,创建“数字贸易示范区”,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加快发展数字贸易。

疫情期间全民居家的生活状态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线上消费、品质消费、数字化消费)和工作方式(远程办公),催生企业向数字化转型,如恒大集团利用VR在线销售房屋,旅游龙头企业同程艺龙以VR技术开展景区营销数字化的“云旅游”;加快企业数字化创新,如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企业提供在线医疗服务,阿里巴巴下属研究机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行检测;提升企业数字化服务,如阿里钉钉、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远程办公软件广泛运用;促进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如阿里升级支付宝数字生活开放平台,针对我国80%的服务企业未实现数字化,提出“未来三年,携手5万服务商帮4000万服务业商家完成数字化升级”,打造服务数字化“新基建”。

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数字化创新、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服务,也加快了全球数字化消费。数字全球化已促使国际贸易发生革命性变化:一是国际贸易结构变化。数字技术将不可贸易的服务可贸易化,改变了贸易结构,提升了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占比。二是国际贸易模式变化。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者通过手机客户端实现在线交易,出现了电子商务国际贸易新模式。三是国际贸易内容变化。交易的产品由以往的有形商品扩大到无形的数字商品,如电子游戏、音乐、电影、流媒体等,国际贸易交易主体由最终产品贸易、中间产品贸易向数字贸易转变。四是服务贸易提供方式变化。因市场营销、养老保险、金融和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等可通过通信技术网络远程提供,未来服务贸易的提供模式将大量通过跨境交付,而非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提供。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为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我国应加快推动贸易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有机融合,培育贸易发展新动能。2019年中美贸易冲突导致我国对美出口整体下降,但阿里全球速卖通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对美出口未降反升。抓住疫情催生数字化消费,企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创新的机会,利用世界经济大调整的窗口期,我国应在浙江省、广东省、海南省,以及上海市、北京市创建“数字贸易示范区”,加快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和数字贸易发展,赋能贸易高质量发展。

第二,抓住疫情带来的信息服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需求扩大的机遇,推动生产要素向高端服务转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疫情在全球大流行首先冲击的是服务贸易(如旅行、航空、物流),其次是货物贸易(因供应链中断导致企业停工停产)。但同时,疫情也带来了信息服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需求的扩大。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占比是80∶20。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占比为78%,服务贸易占比为22%。产业是贸易的基础,在GDP创造中,服务业增加值世界占比为65%,高收入国家占比近70%。虽然目前服务可贸易程度远低于货物,2018年货物贸易在GDP中占比达46%,服务贸易在GDP中占比仅为13.3%,但因信息技术突破了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储存性、面对面即时性,2019年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报告:服务贸易的未来》预测:到2040年,服务贸易在贸易中的占比将提升到50%。

二十年内国际贸易服务化发展新走势将对我国稳外贸和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提出巨大挑战。稳外贸首先必须稳产业。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占比仅为53.9%,服务可贸易化程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世界服务贸易在GDP中占比为13.3%,我国占比仅为5.6%),服务贸易在我国贸易中的占比仅为14.6%,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四十年前制造业大开放带来制造业大发展,铸就我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近期来看,从稳外贸中,我国若能抓住疫情加速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的机遇,及时推出服务业扩大开放新举措,不仅有利于实现服务业的弯道超车,而且在当代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体系下,有利于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形成我国高端制造的新优势,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协同发展。

为防止疫情蔓延,部分国家实行旅行航空限制,影响了航空、旅行、物流等传统服务贸易。但最新数据显示,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已经发生重要变化:运输、旅行等传统服务在服务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跌破50%,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等新兴服务高速增长,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稳步上升。我国应抓住疫情带来的信息服务、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需求扩大的机遇,把握全球贸易结构服务化与服务贸易结构高端化的大势,加快推出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向高端服务集聚,大幅提高服务贸易在我国贸易中的占比,实现中国贸易高质量发展。

第三,抓住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的医疗产品严重短缺的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高端医疗设备、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培育贸易新增长点。

疫情对全球需求市场的影响具有结构性特点:一方面因供应链中断,中间品贸易和运输服务下降,居家隔离导致旅行 、航空等服务贸易下降,但另一方面,为应对疫情,口罩、防护服、医疗设备等需求暴涨,居家消费、居家办公、远程教育引发食品、日用消费品和电子产品等需求增长。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传染病是影响全球的十大风险之一。这预示着传染病在国际大范围流行将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国际市场对医疗产品、设备与服务的巨大需求才刚刚开始。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5亿,对医疗健康产品的需求扩大,凸显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短板。随着发展中国家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医疗产品与服务的国际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我国应抓住COVID-19全球大流行造成国际市场医疗产品严重短缺,以及未来医疗产品与服务国际市场需求扩大的机遇,对接国际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推动医疗设备和相关产品出口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同时,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为契机,加大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服务”品牌,消除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以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带动中医药产品出口,培育我国外贸出口新业态与服务贸易新增长点。

第四,抓住疫情后全球重拾对华投资信心的机遇,及时推出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创造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发挥双向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

中国是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2月份因疫情在武汉暴发导致汽车供应链中断,美欧日在华汽车生产受损,国际上出现重新思考“世界制造”商业模式的声音,主张改变国际生产高度依赖中国(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3%)、高度集中于中国(中国在制造业中间产品贸易中占比达20%,而2002年仅为4%)带来的风险,实行生产更加多样化、价值链更短的开放型商业模式。

COVID-19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后,欧美汽车制造业停工停产与外资在华汽车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此,我国应以双向投资重塑全球价值链布局。一是抓住疫情后全球重拾对华投资信心的机遇,及时推出高水平对外开放重大举措,以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开放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优势,吸引外商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海南自由贸易港、上海等自贸试验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二是在海外设立批发展示中心、商品市场、专卖店、“海外仓”等各类国际营销网络,通过境外投资合作区,带动中国装备、材料、产品、标准、技术、品牌、服务“走出去”, 推动跨境电商平台“走出去”,在亚太地区构建以我国为主的价值链国际生产体系。

第五,抓住中国成功应对疫情的窗口期,以“一带一路”为重点,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疫情全球大流行震中直指美欧发达国家经济体,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成为全球疫情重灾区,将对我国货物贸易超过1/3依赖发达国家市场的国际市场布局产生重要影响。2019年中美贸易冲突后,我国前四大主要贸易伙伴欧盟、美国、东盟、日本的位次已发生变化,东盟超过美国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并在贸易总量上接近欧盟。2019年,我国对欧盟进出口贸易额为4.86万亿元,增长了8%;对东盟贸易额为4.43万亿元,增长了14.1%;对美贸易额为3.73万亿元,下降了10.7%;对日贸易额为2.17万亿元,增长了0.49%。

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一直主导全球市场需求。但最新的数据显示,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消费市场中的占比都明显提高。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新兴市场将消耗世界2/3的产品;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的消费将占全球市场消费的一半以上。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且大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以10.8%的速度增长,进出口贸易接近10万亿元,在贸易中占比近30%,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要适应国际市场环境的重大变化,抓住美欧疫情震中倒逼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和周边国家市场的机遇,以“一带一路”为重点,释放“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潜力,在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六,抓住中国成功应对疫情的机遇,开展大国外交,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凝聚力和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新形势下,美国为确保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霸权地位,遏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采取分化发展中国家的战略。近期印度与美国达成一致,反对中国与东盟共同制定的《南海行为准则》,并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巴西率先放弃WTO“特殊和差别待遇”,对金砖五国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WTO改革已产生不利影响。

中国成功防控疫情,并在疫情向国际扩散蔓延之际向世界卫生组织捐款,分享中国防控疫情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技术支持和能力建设,树立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现了大国领导力和责任担当。疫情期间开展大国外交,加强国际多边双边合作,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升与发展中国家共战疫情、共同发展的凝聚力,加快疫情后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出口贸易数字化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贸易统计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数字化制胜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