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雪 张跃伟 陈冬松
(吉林化工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质量以及提升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是增强我国工程制造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已于2016年6月2日成功加入《华盛顿协议》。《华盛顿协议》对应的是大学本科层面的工程教育。而《悉尼协议》则面向技术工程师,与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更接近。尽管我国尚未加入《悉尼协议》,但是在《悉尼协议》框架下,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构建则是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和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流动的前提和基础,对提升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笔者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的结构设置与优化、产学研融合型教学模式构建以及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等四个方面对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与研究,希望能够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载体,是高职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有力支撑,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要素仍然是课程体系。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专业,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2-3]。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逐渐发展成熟,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也在不断改进。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和全面。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岗位技能的培养,轻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课程结构不够合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同时,课程内容老化,学生无法通过课程内容了解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4]。第三,教学模式单一。目前,高职院校仍然以单纯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度较差。另外,相关领域的前沿思想和新技术、新动态引入不够,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第四,课程评价方式具有片面性。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课程评价倾向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来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思考问题。
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基本理念分别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和持续改进。因此,高校的工程教育需要围绕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学生毕业5年左右职业发展预期以及所具备的能力。高职院校主要是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方面要注重地区企业技术的发展与需求,要突出体现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的区域性、职业性、技能性等特征[5]。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自信、品格、意志力,提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以及树立团队精神和职业道德等[6],使学生具备强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的能力,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趋势要求高职毕业生不仅要具备即时的上岗能力,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7]。工程教育认证也强调以教育产出为核心,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为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合理性的设置和优化。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上岗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主,不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没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职课程设置的目标要与行业的发展情况保持一致,不仅要满足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还要紧跟行业技术前沿和发展方向。一方面,可以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专业领域新动态和新的研究成果,课程内容能够体现专业知识内容的前沿发展趋势,激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开设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加强交叉性知识的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能够运用综合性理论知识灵活地解决相关领域的具体问题[8-10]。
随着社会发展多元化,高职院校如果只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势必会造成学生职业意识淡薄、团队协作能力弱、社会责任感欠缺等问题,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受到影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立德树人”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严谨公正、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等人文素养[11]。因此,注重学生立德树人思想教育对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十分重要。高职院校在开设传统思想教育课程基础上,还要加强立德树人思想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使二者做到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在原有的课程教学设计之上,各专业课教师要结合授课专业的特点,探索专业课程自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到授课当中,从而使学生成为职业技能扎实、职业道德高尚、积极进取、自信乐观的高质量技术人才。
产学研型融合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主要思路是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及科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12]。当前,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针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思想的问题。通过构建产学研融合型教学模式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通过与企业项目合作和企业进修锻炼等方式来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使专业教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升课堂讲授效果。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设备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视野得到拓宽,实践能力得到提高[13]。再次,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通过科研院所的平台支撑,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领域前沿,从而对相关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产学研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结合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只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评价而轻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整体的课程评价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原有课程评价体系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首先,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和优化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师在试卷评价形式基础上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应用性强的问题,让学生组建小组查阅资料,进行交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14]。其次,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评价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参与到对学生进行考察和评价中,形成校企共评的考察标准,重点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15]。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对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问题来构建合理的、科学的、具有创新性的课程体系,进而提高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以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