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旅游类高职校企合作路径选择

2020-03-13 05:48张思阳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评估

张思阳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重庆 409099)

一、引言

旅游业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壮大,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党的十九大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旅游已经成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先后提出了两大战略目标——将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支撑,这对旅游类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旅游人才总量不足、素质偏低,旅游人才供给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如何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育高素质旅游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切入点,受社会、历史、文化、国家政策等原因的影响,校企深度融合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缺乏法律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

1.缺乏法律保障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资质与范围、风险与收益等内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导致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出现一系列问题,不能保障自身合法权益[1]。

2.缺乏制度保障

有效的利益驱动政策是促进校企合作有效开展的外部动力,由于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性的政策支持,导致产教融合缺乏理论指导和行为规范[2]。

3.缺乏组织保障

校企之间缺乏协商的平台和沟通的桥梁,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部门,导致产教融合难以大规模、有条理、高效率的深度开展[3]。

(二)缺乏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合作动力不足

企业与学校在性质、体制、功能和结构上的不同,双方对合作内涵和意义认识不足,未建立“互惠互利、双赢共进”合作的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合作呈现出“悬浮式”的状态,总是停留在或是签订协议、定期交流、员工培训、学生招聘等浅层的合作领域[4];其次,企业合作的功利性太强,要么将学校作为员工短缺的补给,要么是套取国家政策卖设备。缺乏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校企合作,很多停留在“单一性”或“功利性”合作阶段[5]。

(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作用和主体责任缺失

企业的核心目标是赢利,希望小投入,大回报,育人主体地位缺失,没有真正的参与到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实习实训等管理环节中。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缺乏战略发展理念,社会责任意识不够,合作流于形式,无法深入[6]。

(四)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的缺位

当前评估多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大多为一些表面的数据,如校企合作的数量、就业率、毕业生薪资等,并不能真正反映出校企合作的成效。由于评估内容体系设置浮于表面,从而使其评估结果的引领作用发挥不显著,失去了“指挥棒”的作用,校企合作缺乏可持续性[7]。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旅游类高职校企合作的路径选择

(一)政、企、行、校扮演好各自角色,发挥应有作用

1.政府顶层设计

(1)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制度建设

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尽快构建由政府主导的,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或条例,明确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8],明确合作方式、任务承担、权利划分、收益分配等内容,在政策、法律法规的管控下开展校企合作活动,使合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国家层面完善相关政策,为产教融合指明方向;各职能部门根据国家政策制定自身职能范围内的实施细则,为产教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为产教融合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职业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为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提供保障[9]。

(2)保障企业合法利益,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归根结底是企业注重经济效益、规避风险行为意识较强,在现有政策支持力度下,不敢和学校进行深度融合。各级政府要通过政策激励、经济调控,让企业积极并长期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3)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动员

贯彻落实党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使产教融合呈现浓厚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动员,形成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舆论导向。

(4)打造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要统筹建立校企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政府统筹、主管部门协同,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决策咨询、协同管理、信息发布、人才预警等服务。促进校企双方信息资源共享,支持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通互动、互利共赢。

2.行业组织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行业组织熟悉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信息,是企业和学校对接的良好载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行业组织的指导能力,让行业组织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设置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全过程,实现职业教育发展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10]。

3.企业、学校发挥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

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实施双主育人模式,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主动对接企业,拓宽企业参与途径,共同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优势。

(二)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利益共同体

1.强化校企合作,拓宽企业参与教学的渠道

强化校企合作,将学校教学与企业职场要素相结合,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与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招生和招工、上课和上岗、毕业和就业“三融合”,将企业和职场要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11]。

2.校企协同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高职院校应紧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形势,合作不仅要在形式上创新,更要在内核上实现突破。让旅游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与教材研发、开发与旅游产业对接的专业等,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让校企实现人才供给的“无缝对接”。

3.建立校企人才互通机制,共育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校多渠道、多形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能大师、能工巧匠到学校进行教学、讲座、成立大师工作室等;企业引入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通过参与合作项目、科研攻关为企业贡献力量,打通校企间人才流动的渠道,校企共育高水平师资队伍[12]。

4.推进校企资源融合,夯实合作物质基础

资源整合能使校企利益达到最大化,一方资源为另一方所共享和使用。学校新建设实训室等要与行业、企业最新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企业投资共建、共管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使学生能够获得多方位的实践和学习体验,企业员工也可获得完善、先进的继续教育。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进一步夯实校企合作的物质基础[13]。

5.加大校企技术融合,实现价值最大化

师生的科研成果,可以借助企业平台将成果转化为产品,为企业增加竞争力;学校、企业围绕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加快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从而实现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效益最大化。

(三)考核评价

探索多方参与、互利共赢、多元评价的长效运行机制,成立专门的评估督导机构,保障产教融合政策落到实处。

1.院校与企业内部评价,行业组织第三方评价

院校评价可分为学校整体评价、二级系部评价和教师评价,重点对产教融合学校的组织领导、项目建设、教师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进行评价。企业主要从人力资源、团队凝聚力、员工培训、订单完成情况、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行业协会作为校企合作的第三方分别评估生产企业和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通过不断反馈和修正,引导和规范产教深度融合[14]。

2.建立监督与考核评估体系,保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合理、有效的监督与评估是促进并保障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政府应成立专门的督导与评估机构,多层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组织定期进行督导和评估,加强监督与评估结果的应用。将校企合作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的考核评估结果作为绩效考核、投入引导、试点开展、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评估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评估依据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