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飞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
通过调查访谈发现,町店村独居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儿女供给、自给自足、养老金补贴三大来源,首先是自给自足,町店村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老人们更是有着“活到老,做到老”的观念,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直到步入老年他们依然在从事农事劳动。如种些蔬菜粮食、道路清洁、看守建筑工地等,这些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不是很累。二是子女供给,包括给予老人现金、粮食、生活用品、衣服等。在调查中发现,子女对老人的资助很少而且不固定,甚至子女的上学、盖房等都要从老人那里索取。有些老人的子女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照料,老人除了供养自己外还得供养孙子女,家庭负担很重。最后是养老金补贴,老人通过社保卡可以直接去村委会那边领取养老金。据了解村里老人的养老金发放时间还是比较固定的,这成为他们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也使他们的收入来源有了保障。另外,有些高龄老人或身体条件不太好的老人无法再从事农业劳动,子女外出也无法承包下来继续种植,便把土地由政府征收或者转租给别人种,自己每年可以从中获得补贴。
根据访谈可知,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平时都是由自己做家务,其他出于身体条件的原因,由其他亲戚或者孙子女来帮忙照料。在访问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年人生活可以自理,平时洗衣服、做饭和日常的走动没有困难,而对一些失去自理能力的高龄独居老人,居住在政府修建的保障房里,无子女平常主要由亲戚来照料。
老人们对待疾病多是小病拖、大病扛,既是舍不得也是花不起这钱,尤其是低保困难户的老人。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老人们看病抓药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补贴。老人们说,现在他们都有医保卡和社保卡,平时可以去拿药,要是大病住院也会报销一部分,负担也减轻了很多。从老人处了解到,平时的小病倒是还可以熬过去,可是一旦生了大病需要住院,住院期间衣食起居的照料便成了问题。
精神生活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老人的生活质量。独居老人更是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严重的会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老人的精神生活十分单调。一般通过串门闲聊、打牌、看电视等消磨时间。据了解,村中所建的戏园子、老年活动室、棋牌室等老年活动场所一般没有人去,也不开门。因此,如何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
根据上述老人的生活现状来具体分析老人在养老需求保障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即村里的独居老人在经济供给、医疗保健需求、精神慰藉需求、权利保障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通过自己劳动、子女提供以及少量的养老金构成,通过劳动获得收入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日渐年迈而无法再继续从事生产劳动时,其收入便只能靠子女的接济补贴;而那些没有子女的独居老人,一旦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们便没有了收入来源,只能靠政府的微薄救济来维持生活;而我国农村因为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低也未能起到真正起到保障老人老年生活的作用。
在医疗保健需求上,老年是疾病多发期,步入老年阶段后,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下降,器官也在衰竭。老人大多都有疾病的困扰,超过30%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比较常见的是高血压、血脂稠、膝关节炎、以及胃病等,因此,医疗保健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和生活状况。国家实施的型新农村合作医疗极大程度的提升了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但村里卫生所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医疗保障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子女平时不在身边,老人即使生病也会瞒着子女,担心会给他们添麻烦。近几年,新闻上报道农村独居老人病死家中及因病自杀的案例逐渐增多。可见,农村老年人所存在的医疗保健需求急需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子女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孤独的留守在家中,他们的精神生活十分空乏,很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严重的还会产生抑郁、悲观的情绪。长期生活在这样一成不变的单调的环境下,独自承受困苦和孤寂,便会越发地思念子女,特别是这些独居老人,家中没有互相慰藉和倾诉的对象,更显得无助,由此也更容易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孤苦。
相较于城市独居老人,农村独居老人常在自身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不知如何求助,且常常求助无门,最后不了了之。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老人自身维权意识不强,不知如何去维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农村中维权的渠道狭窄,并且成本也高。因此,为老人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健全相应的老人维权机制至关重要。
结合町店村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可以试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它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模式的结合,可以缓解由家庭或政府单方赡养老人存在的经济压力,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当地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以社区为依托,家庭为核心,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在该模式下,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提供一部分经济上的支持,以保障居家养老模式能够正常运行。
1.强化家庭的功能
首先,年轻一代子女要强化家庭赡养责任意识,重视孝道观念,要意识到父母在年轻时为家庭做的贡献,要意识到赡养老人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强化家庭的赡养功能,在经济供给上,子女应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为老人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减轻老人在衣食住行等日常开销上的担忧,在精神慰藉上,子女和孙子女都要常回家看望老人,多与老人沟通,缓解老人平日的思念;最后,老人也应积极地去适应这种现状,主动地积极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平时多参加些村里组织的文娱活动,慢慢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2.构建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首先,政府要多渠道要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立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应提供一些棋牌室、戏曲室、茶馆等来丰富老人的业余时间;其次,建立老年医疗站,定期的为老人开展身体检查,为需要就医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人,为其提供上门问诊服务;最后,可以组织老人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结合当地村子的风俗组织老年歌舞队、秧歌队等,积极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享受社区服务。
3.构建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
首先,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要加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工作中主动积极地探望老人,关心他们的衣食起居,尤其是村里的高龄独居老人,为他们带去关心和问候,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加以解决;其次,不断壮大服务人员队伍,积极的动员村中的人力资源,比如村中的家庭主妇、中小学生和志愿者,短期或者有周期的为老人提供服务,在全村中宣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4.明确政府的职责制定相应的政策
政府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动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主导的作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政策体系来作为保障。
第一,要健全农村独居老人社会保障制度,比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尤其是那些长期患病、丧失自理能力且符合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老人,更应及时的给于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第二,建立健全相应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城市相比,农村的医疗设施相对落后,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也较差,老人的看病就医问题较突出,所以,应尽快建立起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切实满足农村老人的就医需求。
第三,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牲畜和果园养殖的补贴优惠等,吸引村里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回村里工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能使女子回归家庭,使老人们过上儿孙绕膝的幸福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