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含笑
江蘇省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自2005年建校以来,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上善若水”作为学校文化主脉,提炼了“水利万物,德行天下”的校园精神,“利他”“不争”“处下”的学校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弘扬“善水”文化,笔者力求从语文教学角度将“善水”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发挥语文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将以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语文(第一册)》中的《长江三峡》为例,具体来谈谈如何将“善水”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实践。
一、课文特点及单元地位
本文选自第一册第二单元“自然的心迹”,是本套教材中唯一一个写景抒情的散文单元。三篇写景抒情散文均为名篇,写法各有特色。通过学习,可让学生对课标要求的“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艺术特点和鉴赏方法”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这些作品语言、意境优美,技法高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读写能力。其中《长江三峡》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雄伟而瑰丽景象,抒发自己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作者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二、课文中的“善水”文化
《长江三峡》这篇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神女峰”的传说,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不屈意志。“屈原的传说”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爱国女杰王昭君为国和亲的故事。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蕴含了深刻文化内涵,而且都和“善水”文化的“利他”德育内涵完美契合。
三、“善水”文化融入《长江三峡》的具体实践
教学的对象是旅游专业的学生,为了更好地贴近学生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整个《长江三峡》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一趟旅程。
旅程一:开启旅程的大门。
播放“长江三峡”景点宣传片,教师絮语导入:李白曾经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啊!今天我们将跟随刘白羽踏上三峡之旅。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将看到雄伟瑰丽的三峡奇景,将听到动人的历史文化故事,将悟到启迪人生的哲理。接着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在自学课文之后,搜集“诗文中的三峡”并上传网络学习平台,请学生上台展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搜集与展示,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旅程二:身临其境。分组赏景,根据学生兴趣自由选择加入瞿塘峡组、巫峡组、西陵峡组。讨论要求:说说你感到特别美的景致,美在哪里?请以“在其中我感受到……”句式回答。这三个峡给人的印象始终是鲜明的、新鲜的、生动的,各有特点,与众不同。在此基础上,概括三个峡的总体特征。瞿塘峡——雄;巫峡——秀;西陵峡——险。
旅程三:美景美法。让学生思考:刘白羽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描绘的呢?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思考方向。瞿塘峡组:引导学生从形、声、色的角度探讨文本描绘瞿塘峡的雄伟奇观,并引用诗谚为佐证。巫峡组: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研读文本描绘巫山的隽秀。西陵峡组:引导学生抓住西陵峡中三个险滩的特点来分析西陵峡的险峻。在分析完三个峡的写作手法之后,集中分析引用典故的作用。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引用“神女峰”“屈原的传说”和“昭君出塞”等典故的作用,再给出“利他”的精神实质,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联想,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旅程四:合影留念。通过旅行中的必备环节合影留念引导学生思考江津号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努力使三峡发生了哪些变化?利用文中引用了“《夔州歌》、古代歌谣描绘古时三峡凶险的诗句”,将古时三峡、作者游览时的三峡、现如今的三峡,三个不同时期的三峡进行对比,了解其变化,深悟其蕴含的民族精神,感悟国力之富强,科技之进步。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突出人类的努力,就要涉及三峡工程建设者、科学家、学者等默默无闻的一群人,他们不正印证了“善水”文化中的“利他”和“不争”么?
旅程五:争做导游。结合学生旅游专业特长,回顾课文抓住特点描绘景物的写作技巧,查阅资料,撰写《现代的三峡一景》200字左右的导游词。
通过以上具体教学实践的分析和阐述,学生对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这篇文章就有了非常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对“善水”文化中“利他”和“不争”的校园文化内涵有更进一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