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怡
历时6个多月的全省爱心公益教育征稿暨中小学(幼)青年教师专业素养展示活动终于落下帷幕,作为本次爱心公益作品读后感主题征文活动的参评人员,深刻地感受到教师们对爱心公益极大的热情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本次参评的读后感类作品共有83篇,根据稿件质量和组委会评奖要求,一共评选出一等奖10篇,二等奖18篇,三等奖19篇。
本次参赛教师(读者)所阅读的作品主要是国内的爱心公益类图书,如《爱心与教育》《让我们的爱像泉水一样流淌》《慈善读本》,教师们大都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表达自己对“爱心和公益”的看法或感受,并从书中找到指引自己前行的榜样。如席少华教师从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里,读懂了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更为他们以后的教师生涯指明了方向。徐菁老师的文章《爱是我们今生最美的修行》,文风扎实,文笔细腻,观点独到。通过读《让我们的爱像泉水一样流淌》,很好地呈现了她的深刻体悟:慈善就是世间烟火味中的真善美。
本次参赛作品的一大亮点,便是参赛教师们阅读作品时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们用心用情阅读作品,写作时也大多能准确概述所读书目的要义,能结合身边的教育事迹领悟所读公益作品的要领,并明确表示正在或打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字里行间也有对教育和学生的真挚情感。梁彬教师的文章《用心关注教育,用爱播种希望》,语言朴实,用深入浅出的事实来阐述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开篇表述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是耐心与恒心,并以事实为依据来阐述爱是最美的语言。何莹的文章《蒲公英的力量——读〈唤醒创造力〉》有感,作者深入思考公益是什么,文章给了我们答案:公益不仅仅是捐款捐物,作为教师,做好教育,用心唤起学生的“真善美”又何尝不是一种公益呢?我们做不了大事,但是可以将大爱融入每件小事。黄圣敏老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找到了与自己一直以来对教育的理解最契合的文字。她在读后感中更进一步指出当今社会教育的一些现象,也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作为一名教师,作者提出应该有智慧之心、慈爱之心、包容之心,這正是苏霍姆林斯的核心教育理念。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都有非常明确的公益观,了解古代优秀文化,知晓公益的缘起;唐山大地震、“非典”、汶川大地震、今年的新冠肺炎,多灾多难的中国自古就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民群众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的慈善精神。这也是我们当代的公益文明现状。未来是新生代的,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让学生为中国的公益事业乘风破浪、创造新的可能和未来。“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行,却像种子生发出社会强大的内劲。”将慈善公益写出来,对教师而言是一次精神的过滤,但这也是一种公益,一种“软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