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浅析及建议

2020-03-12 04:50吴梅芳
辽宁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矿山环境

吴梅芳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范围、高强度的矿业活动,使矿山地质环境的演变愈来愈烈,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针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找出形成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矿山 地质 环境保护

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和影响结果,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归纳为四类:一是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二是矿业开发对含水层的影响与破坏,其表现形式为破坏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引起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从而使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破坏,地下水和地表水原有平衡被打破,水资源量减少;污染水质,降低土壤质量,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体健康。三是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的影响与破坏,其表现形式为破坏原生的地形地貌景观,造成山体破损、基岩裸露。因此,对各类自然保护区、人文景观、风景旅游区、城市周围、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地形地貌景观造成影响。四是采矿活动对土地压占与破坏。使森林、草地、耕地范围减少,农作物减产,林业产量下降。

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

1.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多样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众多,表现形式多样。采空塌陷区、露天采场、开采掌子面、采坑等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矿山建设的工业广场、矿道掘进、运矿道路、露天矿表土剥离、弃土排渣等对土地压占与破坏影响较严重;矿业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含水层结构,同时废水、废渣的排放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2.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发因素是采矿活动,与矿产类型、开发方式密切相关,与矿区的地质背景、气象、水文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也有一定关系。矿种及开发方式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也明显不同。地下开采矿山可能诱发地面塌陷和地裂缝隐患,露天开采矿山可能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3.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多因性和复发性。一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往往是采矿、选矿等多种活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诱发因素众多。如土地资源的占压与破坏可以使采矿废渣、选矿尾矿的占压,还可能是露天开采剥离导致的农田损毁,或因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造成的土地功能改变与土地质量的下降。另外,某些地质环境问题还具有多次原地复发的特点。

4.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地域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严重程度与矿山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质环境背景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特征不同,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中山区、低山区,地面塌陷及地裂缝主要发生在地下开采区域。

5.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危害的集中性与严重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矿山生产现场及周边影响范围之内,直接威胁采矿作业场、工况设施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环境问题不仅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破坏人居生态环境。矿山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滞后性和累积性更为深远,以至于矿山闭坑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仍会存在。

6.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群发性与共生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发生或存在,具有群發性和共生性。往往一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结果是另一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诱发因素。如矿山弃土废渣的排放会产生土地占压、环境污染等地质环境问题,同时还可能诱发渣石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7.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时域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时间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是因为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基本上只有较大规范的国有矿山企业开采,80年代以后,一时出现过“有水快流”的错误指导思想,开始一部分人尝试着采矿,这些人很快富了起来,成了大家的榜样。于是90年代一哄而起,全民采矿,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采矿高潮,由于严重的乱采滥挖、乱排乱放、越层越界和开采技术水平低下,各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就自然突现出来。

三、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主要为地质环境条件,包括矿产资源的空间分布、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要素,是控制矿山地质环境的基本因素。矿区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危害与其地质环境背景息息相关,只有具备相应的地质环境条件,才有可能产生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山区及丘陵区矿产资源较集中,一些地区植被覆盖较差,岩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脆弱。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多集中于夏季且雨量较大,汛期为地质灾害多发期,其他季节干燥少雨,不利于矿区植被生长恢复,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自然恢复较慢,多风少雨还加剧了矿山排土场、尾矿库的扬沙、扬尘,导致大气污染程度加大。

2.人为因素。一是缺乏科学的矿山建设规划。矿山企业采用的开采、废物处置等技术落后,不可避免地引发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采用地下开采的矿山,一般不对采空区充填,仅对地表重要建筑、构筑物、水体和采矿巷道等部位进行局部支撑。为保护的区域或保护力度不够区域造成采空区地表变形开裂、塌陷等地质灾害,并引发水资源系统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用露天开采的矿山因对边坡性质认识不足,开采边坡过高过陡,引发崩塌、滑坡等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因对矿山场地规划不当,废渣不合理堆放引发泥石流和滑坡发生。二是矿山环境保护意识淡薄。采矿权人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是造成矿山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重开发利用,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经济效益和发展速度,轻环境效益和发展质量”,盲目违规生产,不能按照“三同时”要求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工作,加剧了矿山环境的破坏。未对矿山废水、废气、废渣采取环保处理,引发矿山水土、大气污染。三是开采技术落后矿产资源开采强度大。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以往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工作,高强度、大规模的矿业开发和无序群采,加剧了日趋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造成了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虽然经过多次清理、整顿并取缔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但仍存在严重的矿山环境破坏问题。四是矿山环境历史遗留问题多。环境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经济实力决定环保投入能力。大量矿山环境问题是历史积累形成的,矿山治理压力大,历史上矿山生产没有认识到矿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在成本中提留治理费用,长期积累了大量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所需治理资金巨大。

四、建议

1.矿山应按科学、低耗和高效的原则,合理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开采应根据资源状况、需求和技术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正确选定开采方式和技术装备,提高资源的回收率和利用率,尽量减少对资源储量的消耗,降低开采成本,综合利用各类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2.矿山应满足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的要求。矿山企业要将环境保护纳入经营理念之中,坚持以保护为方针,创立无污染、无废物、无废气的生产系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及时恢复生态环境,在设计、开采、运输等过程推行全面“绿化”,不产生新的生态环境问题。

3.矿山应以资源的可持续和经济的可循环为发展方向。不断降低矿石品位扩大储量和勘查新的资源,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及早进行新的产业更替和更新,使矿山得到新生,研究矿山闭坑的生态恢复与复垦技术,制定矿山闭坑规划和后续土地利用与检测方案,及早设定用地方向,并在边采边整治中体现此方向性要求。

(作者单位:河北省地矿局国土资源勘查中心)

责任编辑:梁 欣

猜你喜欢
矿山环境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繁忙的矿山
绘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环境清洁工
漫观环境
矿山的清晨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