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了甘肃省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和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建筑功能性建设的模式,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并针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现实情况,提出了创新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建筑功能性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功能性建设;创新;借鉴
近年来,贵州在经济社会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新途径。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为实现博物馆大楼功能性转变,更好地发挥作为公益单位的服务作用,积极筹备大楼建筑功能性建设创新,找差距、学经验、促进步、谋发展,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明确目标,抓好我馆建筑功能性建设创新工作。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建筑功能性建设模式和创新特点,希望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在创新功能性建设中具有借鉴意义。
一、博物馆在建筑功能性建设中的创新模式
博物馆有收藏保管、展览和教育三项主要职能和安全保卫和图书资料等重要的日常工作,设计人员必须考虑现阶段的具体职能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的要求。因此,作为博物馆建筑功能性建设,目前主要有如下三种创新模式。
1.综合性博物馆模式
以甘肃省博物馆为代表,主要是按照整体规划,建设布局完备合理的综合性博物馆。
(1)展厅功能齐全。有恒温恒湿基本陈列展厅和临展厅,临展厅根据展品需要又设书画类展厅和文物展厅。展厅中数字化投影设备齐全,轨道灯光、展板隔断、通柜、独立柜,设施完备。未来将计划在现有馆址的基础上进行外立面整体维修改造和重建。
(2)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展览。基本陈列有《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走向1949》,各类展览近300个。
(3)馆藏8万余件(组)珍贵历史文物、自然标本。汇集了甘肃从远古时期到近现代的大量文化珍宝,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冠的甘肃彩陶、汉代简牍文书、汉唐丝绸之路珍品、佛教艺术萃宝、古生物化石等珍贵文物独具特色。2014年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打造智慧博物馆,侧重点在智慧服务上,陆续对馆藏5000多件一级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目前已对馆藏1000多件藏品采用三维或者二维技术采集。为确保安全三维数据进行单机或硬盘存储,做好文物藏品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实现办公OA系统与藏品管理系统整合,实行三级审核机制。
2.民族类高校博物馆模式
以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为代表,主要是作为高校的教辅单位开设的民族类高校博物馆。
(1)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作为展示西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目前隶属于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作为学院开设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的重要实践基地,主要面向行业专家、学生和老师开放,让学校理论与文博实践实现有机统一,培养和造就了许多高素质的文博专业人才。
(2)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基本陈列是“西北少数民族文物”和“西北地区历史文物”两个展览。除了基本陈列外,博物馆举办的临时展览有“唐卡艺术展”、“维吾尔族服饰展”、“西夏钱币展”和“哈萨克族服饰展”等。
3.工信类高校校史馆模式
以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为代表,主要是作为学校学院的教辅单位开设的工信类高校校史馆。
(1)科技引领博物馆事业发展。西北工业大学隶属工信部,建校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人才辈出,西北工业大学的友谊校区和长安校区都陆续建有校史馆。长安校区校史馆作为刚刚建立的新馆面积约1200平方米,位于学校启真楼二楼南侧,在展陈内容上,和友谊校区校史馆保持一致;在展陈形式上,采取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方式,风格古朴典雅。
(2)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的基本陈列旨在展陈史实、启迪后人。展览分为校史厅、校友厅和放映厅三部分。分别展出了西工大历史上不同时期形成的照片、史料、实物、模型等。校史厅包括概述、峥嵘岁月、航空摇篮、军工骄子、雄鹰展翅、翱翔腾飞、亲切关怀等7个板块。将展板、模型实物、校史文物、人物雕塑、场景还原等多种形式呈现校史,同时融入了声光影科技元素和触屏查询方式,对“华航西迁”“西工大现象”、“西工大创下的全国第一”、“无人机方队亮相国庆60周年和90周年阅兵”等重要历史史实和重大事项进行立体呈现,使展陈内容更加生动丰富,观众更具参与感。
(3)VR全景数字校史馆是长安校区校史馆实景的数字化呈现。该项目采用VR全景拍摄技术,实现长安校区校史馆实景720度无死角全景展示。同步添加了音频、视频、图文展示、热点导览等内容,让参观者可以通过手机端、PC端远程参观校史馆。本项目运用了VR全景系统程序开发,参观者还可以把页面调整成VR模式,通过佩戴专业的VR眼镜设备,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參观者可以很直观的通过“VR校史馆”来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及发展成果并在重要场景中实现互动。
二、博物馆建筑功能性建设三种模式实现创新发展的经验
甘肃省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等博物馆在博物馆归口部门、建设时间、业务类型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博物馆功能性建设中也存在差异,但通过比较,也存在着符合博物馆实际的实践经验可供学习借鉴。
1.博物馆主导,社会参与
(1)甘肃省博物馆通过多种形式支持社会参与博物馆文化保护工作。与多家新媒体集团广泛合作,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和项目运营模式创新发展。在扩大社会投资,创新管理体制、明确权责上下功夫,运用购买服务、补贴奖励、众筹、众包等新模式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2)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以网上博物馆的形式带动全球校友的广泛参与。通过在网上发布各种活动启示,吸引全球西北工业大学毕业的校友们积极广泛参与校史馆的建设。例如在文物征集过程中,就从广大的校友中征集到西北工业大学建设历史上颇为珍贵的实物、图片、视频资料等。
2.规划引领,功能合理布局
甘肃省博物馆作为建馆时间较为悠久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功能区按照当时博物馆建设规范完成,展厅、库房、办公区划分较为明确。未来将紧跟国家文物局,申报专项经费,纳入整体规划,统一布局,按照国际化博物馆标准策划筹备建设新展馆。
3.加强馆际合作,打造精品陈列
(1)甘肃省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与“丝绸之路”沿线相关博物馆单位联合举办“丝绸之路——大西北遗珍”、“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系列展览。
(2)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积极与民族文博界加强交流,努力争取参与馆际合作,打造了“六个世纪以来中国伊斯兰艺术展”、“中华回乡文化园伊斯兰文物展”以及“多彩中华——中国的少数民族”展。
4.加强学术研讨,建设学习型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古生物与古人类、彩陶研究、长城文化与中西交通、简牍学、佛教石窟艺术、西夏文字与历史、古代书法艺术等方面科研成果丰硕。经常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外博物馆界反响巨大。
5.VR数字化办馆,鼓舞人心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通过VR全景校史馆展示,向广大师生、校友及社会各界宣传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取得的成果,推动新思想的传播与弘扬,充分发挥了网络育人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加强和凝聚人心,推动学校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建筑功能性建设的创新路径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异彩纷呈,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弘扬贵州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各民族文物、文献的收藏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系列以反映贵州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和历史文化为内容的系列展览。然而,如何更为卓有成效地规划利用好这栋民族文化殿堂级大楼,打造反映最具贵州特点和亮点的民族博物馆,充分发挥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大楼功能性建设创新任务,亟待我们解决。
通过考察学习,可以看到各博物馆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发展模式,但这些实践也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需妥善解决才能更好推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1.结合实际,加强创新
甘肃省博物馆在现有馆址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新馆,而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是在现有馆舍基础上进行博物馆的功能区划设置,新馆建设可以按照新的规范和要求进行施工,但旧房加固改造就必须充分考虑称重、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问题。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在功能区划上可以学习借鉴甘肃省博物馆的展厅、库房、办公等模式,但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要加强创新意识,要根据博物馆的客观现实做好功能区划工作。
2.激活内生动力,统筹发展
实施博物馆建筑功能性使用及展厅库房数字化建设,单靠外面学习是不够的,关键在于激活我们自身的内在发展活力。我们要“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大楼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改善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也要以硬件建设为引导,推进博物馆展厅、库房、数字化建设一体化发展。
3.围绕藏品,发展数字化
西北工业大学校史馆依托VR技术,实现校史馆线上线下的有机统一,但由于建馆时间短,征集到的实物藏品等资源较为有限,VR技术运用较为单一,主要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示较多。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作为民族类的省级博物馆,在数字化运用方面要充分考虑自身藏品资源优势,做出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数字化智慧展馆。
4.建立服务意识,增强观众参与度
时代的发展带动了博物馆功能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博物馆教育由传统的面向学生、以单向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步向真正面向公众、强调观众主动学习的新型博物馆教育转变。博物馆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服务意识,让观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来,无论是社会人士还是学生老师,保障博物馆的规划建设和观众满意度相一致,切实让观众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主体,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通过博物馆实现共享人类文明发展成果。
四、结语
博物馆自诞生发展至今,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与价值在不断扩展和延伸,除了传统的收藏和展示的功能外,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化的缩影,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窗口,其在社會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亦不容小觑。西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史前文化丰富,遗址、遗存众多,甘肃省博物馆、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和西北工业大学纪念馆在博物馆功能性建设创新发展上各不相同,但均在文博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良范例和活态样本。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在建筑功能性建设中实现创新发展将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翟战胜、张沛心.博物馆建筑功能规范化的几点具体拟议[J].中国博物馆,2002(3):60
[2]冯正国.智慧博物馆理论探析[J].博物馆研究,2019(1):24.
[3]薛文伟.博物馆如何讲好故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9):92
作者简介:
马丽亚(1984--),女,回族,贵州平坝人,现供职于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文物中心,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陈列展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