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梵藏文献看梵语语音分析法对藏语语音分析的影响

2020-03-12 10:47白玛央金
新丝路(下旬) 2020年2期

白玛央金

摘 要:通过对照研究藏梵文字母表以及两者对元辅音的定义方式,可以发现藏文文法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梵文,但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根据自身的语音特点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使得梵语的语音分析方法得以更好地服务于藏语。

关键词:藏文文法,梵文文法,语音分析

不論何种民族地域,人类对语言最开始的研究,一定都是从声音入手的,而构成语言的基础字母便是这种语言(声音)最基本的元素,只有在拥有了囊括所有日常沟通所需要的字母之后,语法以及对语法的研究才有可能形成。以古代印度为例,“在古印度,研究语音的一批人是最早拥有独立语言学家身份的人。”[1]足可见语音作为语言研究之基础的重要性。

一、关于文献的选取

众所周知,现存最早,且被历代藏文文法家视之为“根本“的藏文语法文献是吞弥的《三十颂》和《音势论》[2],因此,任何涉及藏语语法的讨论,在笔者看来都应该首先参考这两本最初的藏语语法文献中的相关描述,对藏文字母的讨论当然也不会是例外。除此之外,成书时代稍晚于吞弥的《语门文法概要》[3],也是藏语语法史上不可绕过的一部著作,其中也涉及对语音的讨论。

关于梵文文法,除了在西藏地区广为流传且被后人视为声明学入门基础的《妙音声明论》之外,本文还主要参考了段晴老师的《波你尼语法入门sārasiddhāntakaumudī(月光疏精粹)》和张雪衫博士的《迦丹多罗语法》。受条件限制,另外几部在西藏地区广为流传的文法著作,如《旃陀罗语法》《伽罗巴语法》本文并没有涉及。

二、藏文字母及其排列方式

1.《三十颂》和《音势论》中对字母的描述

首先关于藏文字母的的数量,在《三十颂》中有很明确的描述,即“???????????????????????   ???????????????????????????   ????????????????????”这其中提到了对字母的分类,即字母可以划分为??????和??????这两类,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在《三十颂》还是《音势论》中,都没有出现?????????这个后来用于指代辅音的专有名词。《波你尼》和《妙音声明论》对字母表的处理方式显然不同,在这两部文法中,梵文的所有辅音字母不但都被一一列举了出来,文法学家还按照不同的发音方式对它们进行了分组,但两部文法的排列方式略微有所不同。

2.藏文辅音字母的排列方式

关于藏文辅音字母的排列方式,在《三十颂》和《音势论》都没有十分明确或直接的表述[4],但最晚在十三世纪,??????????????对《三十颂》的注疏中已经明确提出了现如今我们所熟识的,将三十个字母分为七组半的排列方式,即?????????   ????????  ????????  ???????? ????????  ????????  ????????   ???? [5],从这一已知的字母排列方式推测其背后的排列依据,不难看出这种排列方式对梵文文法传统的沿袭,即把属于“同一类”或者发音部位相同的字母安排在了同一“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在掌握了现代语言学的知识后,从如今的视角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得出藏文字母表排列的主要依据是发音部位这样的结论,但不同于《波你尼》,在《三十颂》和《音势论》中对“发音部位”“同类音”“鼻音”等基本概念的解释是缺失的。在笔者看来,仅凭《三十颂》和《音势论》提供的内容,后世的文法学家是很难推出现如今我们所熟识的藏文字母表形态的。

二、对元辅音的定义

正如上文所述,虽然“?????” 和“????????”这两个用来指代元音辅音的术语对今天学习使用现代藏文的人来讲已习以为常,但在藏文文法的两部“根本”当中, ??????和??????似乎才是元辅音的代名词[6]。从??????和??????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早先的藏文文法虽然对元辅音进行了区分,但这种分类并不是从元辅音的语音功能角度出发进行的。而到了十世纪,《语门文法概要》中已经出现了“??????”作为元音的用法[7],但作为辅音的????????而最晚到了13世纪,作为指代元音辅音的“??????”和“????????”已经十分明确地出现在了??????????????对《三十颂》的注疏当中[8],在此注疏当中,“??????”的语音作用也得到了明确的解释,即“使元音显现”[9]。

按照字面意义,?????????这一词有“使清楚,使显现”的意思。梵文文法《大疏》对辅音vya?jana的解释是“通过元音的存在使自己显现;无法仅凭自己单独发挥作用。”[10]很显然,?????????一词是对梵文辅音(vya?jana)一词的意译,这样的解释方法显然得到了在藏地得到了认可,如上文提到的???????????????对元音的解释就和《大疏》如出一辙。

三、结语

本文尝试通过引用传统梵、藏文法文献中的一些相关内容,对上述几个因为太过基础而容易被忽略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讨论,抛砖引玉,以期相关问题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注释:

[1]Scharfe, Hamtmut, Grammatical Literature, pp 78, A 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 Vol:5 ed. Jan Gonda, 1977,Otto Harrassowitz

[2]关于作者是否是吞弥本人这一问题,已经有许多学者讨论过,因不涉及本文具体要讨论的内容,在此不再延伸

[3]《语门文法概要》???????????????成书于公元十世纪左右,全书从字、词、句三方面对梵藏语言进行了分析

[4]《三十颂》当中只是简单提到了“???????????????????????????   ???????????????????????”,即????? 30个字母按照四个一组的方式可以分成7行半,但这里没有提及分组的依据以及每一行所包含的具体字母

[5]?????????????? ?????????????????????????????????????????     pp18  《札得文法》《司都文法详解》也是同样的情况

[6]吞弥的《三十颂》中虽然只使用了一次“??????”这一用法,其余均用“?????”指代元音

[7]珍贝益西札巴著,《语门文法概要》,pp17,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

[8]????????????????????????????????????????????????????????

[9]?????????????? ????????????????????  ????????????????????????????????????????????????????? p18 “?????????????????????????????????????????????????????????????????”

[10]Kashinath Vasudev Abhyankar, Abhyankar_Dictionary Of Sanskrit Grammar, 1961, Oriental Institute,Bbaroda. pp407

参考文献:

[1]边巴嘉措.梵文入门: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6

[2]布初、列丹.藏语文文法教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16

[3]段晴.波你尼语法入门sārasiddhāntakaumudī(月光疏精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嘎玛司都著.司都文法详解[M].青海:民族出版社.1987.34

[5]瞿霭堂、劲松著.《音势论》和藏文创制的原理[J].民族语文,2011.18